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64年1月,毛泽东与外国友人爱泼斯坦谈论国际形势时说:“帝国主义是实用主义,……现在他们看不起我们,因为我们只有手榴弹,没有原子弹。”这说明
A.只要有了原子弹,就能与帝国主义平起平坐 B.中国此时才开始意识到研制原子弹的重要性
C.国防现代化的程度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 D.毛泽东此时对国际形势作出了错误估计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实现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
A.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 B.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
C.跳出了意识形态的局限 D.宣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3.如表为1954年至1960年间中国科学院派遣的留苏学生人数变化情况(单位:人)。表中信息,可用来说明
时间 总计 大学生 研究生 实习生 进修生
1954年 31 23 8 0 0
1955年 18 0 18 0 0
1956年 139 0 129 10 0
1958年 154 0 62 73 19
1959年 79 0 48 15 16
1960年 4 0 1 1 2
A.我国经济建设迫在眉睫 B.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
C.我国工业建设顺利开展 D.两极对峙的逐步缓和
4.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始于20世纪50年代。如表为1957—1978中国向其他国家赠送熊猫概览。这一时期的熊猫外交说明中国
时间 1957 1960 1972 1972 1973 1974 1974 1975 1978
国家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西德 墨西哥 西班牙
A.结束与美敌对状态 B.为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
C.外交的多元化发展 D.深化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5.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美国或苏联“亡我之心不死”,所以中国在外交上必须建立国际反帝或反霸统一战线。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一种超然于两大集团对抗的态势,并且逐渐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保持了正常关系。这一变化( )
A.表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独立自主 B.有利于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实施
C.缘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充分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6.如表是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报告中有关中国外交政策的摘录。这表明我国( )
会议 摘录
十六大 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
十七大 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
十八大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A.以周边国家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 B.发展周边关系始终坚持互利合作
C.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活动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普遍接受
7.如图为1950-1990年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占国家财政预算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受援国的发展能力 B.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C.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D.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
8.G20杭州峰会的标志由20根线条构筑桥梁,寓意G20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共赢之桥。该设计体现的我国外交理念是
A.真实亲诚 B.与邻为善
C.合作共赢 D.大国结盟
9.下列外交活动,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
C.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D.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10.1949年1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在最初的接触中,毛泽东含蓄地提出应由双方协商搞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这个东西
①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 ②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③有利于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④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指的是
A.“另起炉灶”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2.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该频率变化直接反映出
A.中国逐渐突破帝国主义封锁 B.新中国工作重点出现较大调整
C.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13.2021年7月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的视频峰会中指出:“我们要正确看待相互差异,理性处理彼此分歧,牢牢把稳中欧关系前进航向。”回顾历史,下列与中欧关系发展史实相符的包括
①20世纪50年代,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③1997年12月,“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④2014年11月,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14.20世纪90年代,中国伙伴关系外交十分活跃,比如与美国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与法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欧盟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世纪90年代的伙伴关系外交( )
A.体现了合作共赢外交理念 B.表明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建立
C.消除了各方意识形态分歧 D.标志着不结盟政策发生转变
15.下表反映了中法两国在20世纪40-60年代的关系变化。由此可说明( )
时间 关系
1949年10月 法国政府因中国支持越南人民的解放战争,拒绝承认新中国
1954年 中法两国总理首次会晤打开两国关系的新起点
20世纪60年代 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法国总统想借中国力量把美国赶出亚洲
A.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B.国家利益可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
C.中法国家利益一致 D.美国的国际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16.从1976年1月到1997年去世为止,邓小平共有8次成为美国 《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1978年12月25日,在这一期的《时代》周刊封面上,邓小平的头像与美国总统卡特同时出现,上面写着: “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与中国打交道”的具体成果体现在( )
A.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交
C.实行改革开放
D.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外交理念
17.毛泽东在出访前的前一个月反复告诉苏联人,他希望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同盟条约,以替代1945年苏联与国民政府之间的条约。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较量后,苏联终于做出巨大让步,同意与中国签订同盟条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当的是
A.体现了“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不利于中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C.苏联的让步有基于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考虑 D.中苏结盟有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18.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会议,以“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普合作,探讨和促进相互间的共同利益,建立和增进友好睦邻关系”,并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中提出各国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该会议( )
A.将民族独立与改革国际旧秩序相结合 B.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C.促进了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19.2014年7月,关于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由材料可知,此外交思想
A.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C.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D.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20.下表列举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些外交讲话。据此可知
时间 事件 讲话提要 时间 事件 讲话提要
2014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6年 在伊胡发表署名文章 “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4年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017年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2015年 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8年 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演讲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A.增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倾向从根本上调整外交政策 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 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 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谈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23.近代以来,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外交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来到凡尔赛,发誓要寻求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但是,他们热情澎湃的乐观情绪迅速转变为沮丧,因为他们被冷淡地告知,和会并不是为了调整昔日所有的国际间的恩怨而召开……为了拉拢日本参加国际联盟,威尔逊牺牲了中国。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哪次会议?结果如何?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
(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请结合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以“中国声音唱响国际舞台”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B
6.B
7.C
8.C
9.C
10.C
11.B
12.B
13.B
14.A
15.B
16.B
17.A
18.A
19.C
20.D
21.(1)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与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理解: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
(2)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成就: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列举重大外交事件也可。)
(3)建议:以保护国家利益为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负大国责任,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2.(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50年代,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3.(1)巴黎和会;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标题:新中国自立于世界之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参加了万隆举行的亚非国家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21世纪初,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申奥成功并于2008年成功举办,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成立后的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