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明嘉靖年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按亩征银;清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地丁银。这些改革
A.加速了新经济因素萌芽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C.加剧明清后期政局混乱
D.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
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消除阶级对立关系
3.我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唐朝前期,租调制演变为租庸调制,不去服役的人可以纳绢或纳布代役;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了按户等轮差服役的制度,原来应该服役的民户要缴纳免疫钱,由政府雇人服役;张居正改革期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清朝时期的地丁银制度把人头税完全摊入田地之中。上述变化反映了( )
A.赋税征收手续不断简化 B.国家税收范围的不断扩大
C.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D.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领依附关系不断削弱
4.北魏太和九年,冯太后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至隋朝,十八岁以上男子每人受露田八十亩,寡妻妾受露田三十亩,但取消了奴婢和丁牛的授田。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业生产效率飞跃 B.豪强地主势力衰落
C.百姓生产方式转变 D.政府赋税制度变革
5.“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
A.战国人丁税 B.北魏租调制 C.初唐租庸调 D.中唐两税法
6.《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中记载,“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由此可知,两税法(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了均田制的实行
C.改革了户籍管理制度 D.变更了征收赋税标准
7.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 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8.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关税制度
A.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 B.体现出浓厚的意识形态
C.有利于外国资本引进 D.吸收了民国时期的经验
9.汉代,平民为了逃避各种税钱,将田地卖给豪强地主,又依附于豪强地主成为其细户。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
A.使封建政府的赋役之源流失 B.实质上轻了农民的负担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10.学者齐涛指出,中国古代土地赋役制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税人与税地的合一;第二阶段的特点是以人户为税基占主导;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土地为税基占主导。其中体现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进的标志性制度的确立是在
A.商鞅变法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唐德宗时期
11.曹魏时期,租调制将原按比例征收的田租固定为按亩征收,取消按人头和年龄段征收的口赋,把调的附税加以固定化,且按户征收,称为户调,户调从户而税,自耕农每亩交租粟4升,每户交纳绢2匹、绵2斤。这种变化客观上(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家庭规模的扩大
C.促成了井田制的瓦解 D.简化了政府的行政流程
12.北宋时有人指出:“国家承平日久,田野滋辟,下民售易不常,奸弊百出。”南宋人袁采在其家训中强调:“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B.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C.土地私有制约商品交易 D.土地私有化程度削弱
13.一条鞭法推行之初,张居正心怀担忧地说:“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实行进程中,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上述史实表明,明朝在赋役改革时力图( )
A.消除赋役不均现象 B.限制白银流通范围
C.严密控制人丁户籍 D.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14.在中国古代赋税史上,因确立了“量出制入”“以资计税”“货币征税”等原则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税制改革是( )
A.初税亩 B.编户齐民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15.厘金制度一直被视为晚清地方政府剥削商户,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恶税。但据雍前等人最新研究发现,内陆地区的厘金扩大了本土棉布市场,并非恶税;沿海地区的厘金却成为洋布竞销的帮凶。对厘金认识的变化说明史学研究( )
A.受学者主观感受影响较大 B.已有的结论被新史料推翻
C.取决于区域研究发展水平 D.随着视野拓宽而更趋全面
16.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人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社会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17.明初赋税以征收粮麦实物为主,且官吏薪俸为凭俸帖领取禄米。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解决南方纳税者买米上纳和北方食禄者卖禄米换货币的矛盾,朝廷决定将南方税粮折收白银。“煎销成锭,委官赍送赴京”。这一措施客观上(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解决了官员的俸禄需求
C.减轻了百姓经济负担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如表为1994-2016年个人所得税收入情况,据此说明( )
A.我国失业率逐年下降 B.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 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19.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 年,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始确立。1986 年《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公布。此后多次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变化( )
A.使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B.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产积极性
C.从根本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符合改革开放后社会实际需要
20.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其实质都是
A.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B.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材料分析题
21.材料 清初,承袭明朝赋役制度,分别征收地银和丁银。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51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55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规定地丁完全按田亩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化合成了单一的货币税。但实际上摊丁入地后,直至清王朝最后灭亡,田赋附加不断加重。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进行赋役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赋役制度改革。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收支结构而言,清代前期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咸丰以后,田赋(地丁)收入与原来相比相差悬球。同时,盐课、关税、杂赋等传统收入在岁入总额中的比例亦大为降低。与此相反,新增加的厘金、洋税却一跃成为收入大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央设立财政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原有的14个清吏司改为田赋、漕仓、税课、管椎、通阜、库藏、廉体、军饷、制用、会计10司,并规范了度支部及新设10司的职掌。奏销制度在清代前期已经较为完备,但毕竟与具有现代色彩的预决算制度有别。因此,清末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仿泰西之法”实行预算。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清廷宣布了预备立宪事宜,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实行预决算的氛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始提出清理财政的具体计划和预决算进程。
——陈锋《清代财政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审议通过《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废除国民党政府各项苛捐杂税,形成了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工业税为辅的税制结构;实施税则贯彻阶级原则,征税对象以地主为主,对贫苦劳动人民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并于1929年颁布《兴国土地法》以更正土地没收对象,实现了税收征纳从凭借“政治权力”向遵从“国家税法”的根本性转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税收遵循“先予后取”原则,将生产自足与“取税于民”相结合,征税对象由最初的地主、富农转变为一切有收入的人,征税原则从“合理负担”过渡到“普遍纳税”。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区由分割逐步连成一片,地方经济也由自筹自用、自给自足,逐步走向财税制度的统一。
——林源《中国百年税制体系的演变》
材料三 1981年推出的税制改革总体设想基本指向是打破“财政集中过度、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体制格局。通过“复税制”的建立、“利改税”的分步推进,一系列新税种的建立,同时又通过全面调整工商税制、恢复和改进关税制度和完善农业税等举措,初步建成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税制体系。1994年,新一轮税制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全面改革劳物和劳务税制,实行了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内外统一的货物和劳务税制。第二,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第三,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第四,大幅度调整其他税收,如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等。
——根据郭朝蕾《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的税制变还与发展》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财税近代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税收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税制改革的趋势。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也无法执行下去,国家财政税收大为减少。为应对这一状况,唐朝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的进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建中元年(780年),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实施“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那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役恶省,而丁额不废,中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与观察使、刺火计入产等级为两税法。此外做者,以枉法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材料二 汉唐虽然也有边悲,但他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编自鲁迅《看镜有感》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汉武帝时期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制度。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使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重向通宝。元宝演变,并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摘编自王学亮、辛玉梅《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现状及其国际化展望》
材料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政策做了适当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适当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九届全国人大成立了以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为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小组。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建议稿)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摘编自马启智《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实施两税法的背景以及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D
4.B
5.D
6.D
7.C
8.A
9.A
10.D
11.B
12.B
13.D
14.C
15.D
16.C
17.A
18.D
19.D
20.D
21.(1)背景: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原有赋税制度存在弊端。
(2)简评: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基本废除了人丁税,有利于社会稳定;统一征收货币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农民负担减轻;田赋附加成了民众的新负担。
22.(1)表现:收支结构变化;财政税收行政组织的变化;奏销制度转变为预决算制度。
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税制思想的传入和影响;近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和晚清政府改革的推动。
(2)特点:革命性,税收职能通过革命斗争得以实现,税制建设通过废除苛捐杂税,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制体系逐步走向现代化;阶级性,征收以阶级为原则,注重保护穷苦阶层群众的利益;灵活性,根据革命阶段和革命任务进行灵活调整;法制性,革命根据地的税收制度,多以法律或法令的形式发布,征税具有权威性。
意义:充分动员和调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合理解决财政问题,为突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提供了物质支持;推动了税收体系民主化发展,为新中国税收工作开展和税收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3)趋势:税负更加公平;税种设置更科学;税制逐步简化,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3.(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赋税制度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内容:征税标准以田亩和财产为主;征税时间分夏秋两季收税;征收商税,扩大征收面;量出制入,制定税务征收总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2)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3)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的演变。
(4)背景: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传统;原本的民族法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西部大开发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
意义:已初步形成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较好的保障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推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地方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