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08:4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一份宋代煤矿遗址考察报告显示,其使用和建造的是竖井,矿井直径2.5米,深达46米;井下到采煤面有巷道可通,四条较长的巷道总长达500多米。这表明宋代( )
A.商品经济繁荣 B.生活用煤量大 C.煤矿分布广泛 D.采煤技术高超
2.下图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对图片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此生活场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图中生活以土地国有制度为前提
C.体现了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
D.反映了古代富足祥和的农家生活
3.下列生产工具或劳作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出现了人们用纺车纺纱的场景
②出现了灌溉工具筒车
③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④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4.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5.“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管子》中的这句话说明( )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C.冶铁技术的重要性 D.家庭生产的重要性
6.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二是结构简单轻巧,合乎力学原理,能经济利用动力;三是通用性广,适用性强。材料体现了( )
A.农业工具出现革命性变化 B.中国农业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传统农具技术简陋
7.史书记载:“今(西汉初年)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平年)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战国秦汉的“一夫”不一定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个别男丁, 常指一个耕作单位即一家,一家两个劳动力种田百亩,一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粟75石,约合今2025 市斤。当时农业高产主要得益于( )
A.翻车筒车的大量使用 B.水利工程的广泛修建
C.作坊式劳作广泛推广 D.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8.如图是关于古代炼铁的示意图。以下对古代炼铁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两河流域的居民首先发明 B.最早出现在小亚细亚地区
C.由尼罗河流域居民最先使用 D.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
9.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进步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种植和饲养水平的提高
10.东汉时期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地主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这些都是自耕小农所不能比拟的。这说明( )
A.地主田庄经济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 B.自耕小农因发展能力受限失去主导地位
C.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 D.土地规模经营逐渐成为社会的发展方向
1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12.中国古代的陶瓷技术不断进步。下列属于南朝时出现的陶瓷制作技术的是(  )
A.用坯车制坯
B.用匣钵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C.用风车鼓风提高炉温
D.用支钉固定器物底部,防止器物粘连
13.战国时期,人们在木犁铧上套上“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这种犁的犁架较小,轻便灵活,还可以调节深浅,它以牲畜或人力牵引,日耕地2~3亩,耕翻深度4寸许。这说明战国时期( )
A.铁犁牛耕普遍推广 B.农业摆脱自然束缚
C.个体小农经济成熟 D.农业耕作效率提高
14.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 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15.元《王祯农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包孕着古今罕见的歌咏各种农器的系列诗作与插图,描摹了各种农田器物的样态,晕染出一代农学家身体力行于科技救民、科技助农的真切形象。下列诗句和下图相符的是
A.牛磨人俱转,车旋水即流。争如霖雨足,所至息人牛。
B.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
C.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D.从来激浪转筒轮,却恨翻车智来仁。谁识人机盗天巧,因凭水力贷疲民
16.中国古代的制瓷工具有多种多样。下图制瓷工具的作用是( )
A.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 B.控制坯件的薄厚及维持形状
C.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D.使器物烧制过程中成型的模具
17.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冶铁技术率先出现的区域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都作了严格规定,违反者治罪处刑。由此可知《工律》( )
A.维护了传统经济政策 B.私营纺织业受到限制
C.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D.打断了资本主义萌芽
19.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坯车 B.匣钵 C.支钉 D.垫饼
20.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上所绘的舞者,穿着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同时期韩墓中出土的青铜玩雀女孩,上衣为立领式,裙裳及膝,为中短裙,腰间束有珰的革带,革带上挂着悬有组玉佩的组带。这表明,当时的服饰( )
A.多元审美成为主流 B.形制丰富各具特色
C.具有鲜明等级特征 D.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
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 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2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至隋唐,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农民在政治上要依靠地主的保护,而在经济上要依靠地主的支持。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的特点是它的自给自足性。它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又依靠分散的手工业。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单位是村社(公社),在村社(公社)里,男女数十人,彼此间大都是亲戚,分摊土地,一起工作,共同占有大多数东西。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或者是世俗领主,或者是主教,修道院院长,或者是诸侯和国王,以及名义最高的皇帝和教皇。领主们负有保护庄园的责任。他们靠租赁土地和使用农奴来进行耕种,靠收取罚金和司法审判费获得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坞堡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的坞堡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异同。
23.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政局上虽交织着统一与分裂、稳定与动荡,但封建经济仍得到持续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汉、唐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两项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至唐朝中国人口变迁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促进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B
6.C
7.D
8.B
9.C
10.A
11.D
12.B
13.D
14.B
15.C
16.C
17.A
18.A
19.B
20.B
21.(1)原因: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政策推动。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
22.(1)特点: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共同体;农民的依附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性;堡主和坞民一般都是同组,他们共同参加劳作,生活上相互体恤。
原因:东汉末年,内忧外患,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地方大族豪强为了防止敌人的攻击,纷纷修建坞壁堡垒保卫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乡官系统不复存在,基层的亭里之间居住的都是彼此有血缘关系的一族人,他们平时耕作,战时保家,又因为部曲佃客制的发展而更加强化了这种宗法的观念,为坞堡集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功能。
(2)相同点: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都存在姻亲血缘关系;都存在人身依附关系;都拥有私人武装;都有除农业租金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
不同点:中世纪西欧庄园存在于整个贵族等级集团,坞堡主要存在于地方豪强;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坞堡的土地可以交易;中世纪西庄园独立性较强,坞堡的法定权力较小。
23.(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农业工具改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出现南北交融;单位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产区的扩张。
名称: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趋势: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南方比例逐渐超过北方。
原因: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