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小农经济的出现 D.水利工程的修建
2.如图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000年世界古代主要文明分布示意图。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在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4
A.①地居民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骆马等家畜
B.②地居民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葡萄
C.③地居民培育出番茄、玉米和芋头等农作物
D.④地是粟的发源地,并饲养猪和狗等动物
3.下面为1990~2022年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分布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B.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C.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尚未产生 D.开始出现原始农业
4.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了陶盆、陶罐、石斧、石铲、骨鱼叉、骨镞等物品。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C.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 D.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5.下表是有关中国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部分)。这反映了早期中国( )
遗址 地理位置 发掘内容
兴隆洼遗址 今内蒙古赤峰 出土了炭化黍粒和粟粒两种小米遗存,共计1400余粒。原始农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等天文认识
禹会村遗址 今安徽蚌埠 土壤样品中有植物种子,农作物有稻米、粟、大麦和小麦,非农作物种子有莎草科、狗尾草、廖科等
鱼化寨遗址 今陕西西安 从中出土了种类丰富、数量惊人的炭化植物遗存,仅植物种子就多达29万余粒
A.以农为本的文明特性
B.文明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C.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D.中原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
6.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分析证实了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由此可知该文化遗存(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属于旧石器农耕文明 D.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7.大约成书于春秋至秦汉时期的《管子》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业”,主张国家要尽可能的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给,适时进行粮食购销活动。这一思想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天然的脆弱性 B.粮食仓储技术的提升
C.大一统封建制度的建立 D.粮食安全受到了重视
8.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A.马铃薯 B.小麦 C.水稻 D.牛肉
9.如表是一段时期内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表。这一时期人口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代 人口数量
公元前1万年前 400万
公元前5000年 500万
公元前3000年 1400万
公元前2000年 2700万
公元前1000年 5000万
公元前500年 1亿
A.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B.食物物种的交流 C.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D.定居生活的出现
10.农耕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是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欧美学者称之为农业革命。这次变革
A.出现于公元前1万年前 B.主要起源于西亚地区
C.得以于科技的进步 D.促进原始音乐、文学的产生
1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 )
①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②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③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④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作物
C.人类在文明之初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13.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不属于唐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的是( )
A.食品安全问题得到统治者重视 B.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
C.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儒学)的影响 D.禁止劣质商品进入流通市场
14.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促进生产方式变化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开始实行村民自治
15.大约1万年前,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原产地
A.小麦、大麦 B.玉米 C.甘薯 D.水稻
16.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下列汉化画像砖
汉代酿酒画像砖(四川成都) 汉代烩鱼画像砖(山东嘉祥宋山)
A.反映汉代人们的饮食状况 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
C.证实了汉代百姓生活水平 D.体现了民众崇尚奢靡饮食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诞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B.农耕出现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受到宗教活动影响 D.种植业的进步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18.元朝王祯著有《农书》,他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因地制宜
D.注重农时
19.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这反映出( )
①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②采集和渔猎促进社会分工
③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④阶级和国家是历史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区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二、材料分析题
21.教材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安全相对应的就是粮食危机,在中国古代,表现为粮食危机的主要形式就是饥荒的发生,而饥荒的发生其实质就是粮食供应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突然打破,粮食供应量不足和粮食需求量上升都是导致产生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中国历史上这一对基本矛盾一直影响着封建社会的进程,有的时候粮食供求平衡,则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有的时候供求失衡,则饥荒频生,人民流离,甚至于出现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影响到王朝的换代更替。
——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和总需求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围绕“粮食安全”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3.阅读下列图片:
橄榄油出口
请完成:
(1)请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图片所反映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请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分析该图片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B
4.B
5.A
6.D
7.D
8.A
9.A
10.D
11.A
12.D
13.D
14.C
15.A
16.A
17.B
18.B
19.C
20.C
21.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原始社会组织被破坏的重要原因。发生在早期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22.(1)总产量影响因素:①自然地理环境;②农业技术水平;③农业政策;④社会环境。需求量影响因素:①人口数量;②人民生活水平;③市场调节;④国家行为(如战争、建设活动、政策调控)等。
(2)示例:以明朝为例,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粮食生产量的减少和社会需求量的增加是诱发饥荒、造成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明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得到巩固,政局稳定,幅员辽阔,区域管理和农业生产基本能做到因地制宜。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旱地农业作物的传入和大面积种植,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但是,随着人口激增,粮食需求量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相比前代有所下降,粮食危机隐患依然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政府和民间应该居安思危,保持储备粮食的习惯和积累应对危机的经验。
23.(1)地中海式气候有利于橄榄的生长,但是不利于粮食的生产,必须进行对外贸易以交换粮食;雅典海岸线曲折,多良港,为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并发展,在政治上要求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推动了梭伦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