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西汉长安城有24.6万居民,王公贵族多住城内,平民百姓大部分住在外城,集贸市场在固定位置,城内道路有专员进行打扫、还设立公共厕所,有专职机构在道路民宅旁植树,不得随意砍伐。据此可知,汉代( )
A.城市规划与发展注重地理环境 B.城市建设与管理遵从儒家礼制
C.城市规划与卫生环境有所改善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繁荣
2.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3.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4.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地处蔚汾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遗址,距今约4200年至3800年,该遗址是一处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的石城聚落。碧村先民借助遗址南、北、西三面环河临沟的天险,在遗址中部、东部各修筑一道城墙及城门,控制通道。外城门形制规整,结构严密,具有明显的防御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期( )
A.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度 B.日益严峻的部落纷争
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十分明显的阶级对立
5.《宋刑统》中明确规定,禁止市民在墙上凿洞、向街道排放垃圾,如果有敢触犯者,将会受到刑事处罚。另外,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官府有权力采取强硬手段将其拆除。据此可知,宋代( )
A.城市规划杂乱无章 B.注重城市环境治理
C.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有意维护等级秩序
6.以下是河南内黄杨庄西汉时期属魏郡繁阳县(繁阳西接内黄,今天内黄县的大部地区属繁阳境)农村聚落遗址宅院分布图。该聚落遗址表明出当时
A.小农经济相对安定富足
B.自然村落聚居相对分散
C.重农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D.小农经济崇尚封建迷信
7.《汉书·沟洫志》记载:“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这表明影响人类定居的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政治力量 C.社会经济 D.建筑技术
8.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了合理规划 B.江南的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原有集镇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9.在我国辽阔天地上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某城市襟江带河,依山傍水,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曾是“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该城市是
A.开封 B.杭州 C.洛阳 D.南京
10.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是由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决定的。观察下图,左图甲、乙两类民居分别出现于下图中的( )
甲
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下图为清代漠南蒙古某地城镇分布示意图。当时漠南地区城镇发展的原因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这一因素外,可能还有( )
A.政府移民推动经济重心转移 B.长途商业贸易的发展推动
C.资源丰富吸引农民积极开发 D.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管理
12.“(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史书这一记载反映南北朝时草市
A.促进区域性商业集团发展 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C.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建立 D.受到政府的行政管理
13.汉口是汉水与长江交汇的产物。据《湖北通志·食货考》记载,清代淮南的盐,四川、鄂西北、湘西、黔东的竹木,安徽、江苏、湖北各地区和湖南、江浙的纺织品,汉水流域的棉花,湖南、江西的茶叶,湖南、湖北的粮食,都集聚汉口,通过汉口再转运分销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地理优势促进汉口成为重要商业中心 B.经济重心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
C.汉口的城市政治和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D.区域性商人群体在汉口已出现
14.西周城邑的建置和规模有严格规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筑城高潮,史载列国间夺城割邑,动辄数十;城邑结构布局也随之变革,齐国都城临淄在宫城外新建郭城;宫城地势高亢、格局方正,主体建筑遵循中轴对称形制,郭内则是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并无严格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
A.礼制秩序完全崩坏 B.城市功能发生异变
C.兼并战争异常激烈 D.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15.下表是吉林地区一段时期内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史实摘录。这反映出吉林地区的城市发展( )
时间 城市发展状况
1676年 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市时,清政府增加了在吉林市的驻军,使军队人数达到2500多名,并“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千户居此”
1881年 清政府基于吉林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将机器局厂址选定在吉林市
1881年 随着机器局往来人员及货物运输的加快,机器局与旧城之间的地带也逐渐扩展为城区。同时,通往各城门的道路在地方政府的主持下,进行了拓宽,并在城门口附近留设了一些小型广场
A.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 B.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
C.得益于工业化的推动 D.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6.从考古发掘的各项实物证据发现,商代“取位于内(锐)”,即通常将城邑建立在凸面一侧的河流旁边,这样水流携带的泥沙会停滞在河道弯曲处,无形之中扩大了城邑的可用面积与耕种面积。这表明,商代( )
A.自然条件决定城市规模 B.建筑充分运用科学知识
C.个体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D.城邑选址具有人本特征
17.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 )
A.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 B.主要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C.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 D.导致人口向集镇大量聚集
18.清朝前期的川陕鄂三省边界地区:“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槽喂猪。一户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猪至市集,盈千累万,船运至襄阳、汉口售之……”。该记载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已经存在农业的多种经营 B.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受阻
C.边界地区已成为贸易中心 D.农业经营刺激了市镇兴起
19.村落产生之后建有住宅、仓廪、地窖等建筑分区。如在半坡氏族聚落分区中,居住房屋和大部分经济性建筑,如贮藏粮食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等,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构成一个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居住区,成为整个聚落的重心。这表明( )
A.农业在村落中占据重要地位 B.村落出现后人们以定居生活为主
C.村落最早产生于中国 D.村落为人们的防卫提供了保障
20.《管子》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城市规划思路,“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这其中蕴含的城市规划特点是( )
A.遵循礼制,讲求等级 B.天人合一,突出王权
C.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D.中轴对称,整齐划一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长安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城内很少有公民公共设施。即使有大型的活动场所,也是为达官贵族和皇室服务的场所。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阁里集中在城北。
——《城墙功能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长安城布局特点并分析影响其布局的因素。
材料二: 1933年6月,世界货币会议召开,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美国在会议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世界贸易复苏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新变化。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材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中央政府不再随意干涉地方自由,国王和议会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也都没有对地方权力进行干涉。……1835年《市政改革法》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英国地方政府现代化的开端,“宣告了城镇管理更加有效和更加民主的开始。”法案使市政机构的选举形态有了重大变革,将拥有一定财富的人尤其是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吸收进入地方管理层当中。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型的自治主体,就是具有单一目标的专门机构。比如,1834年的济贫委员会,1848年的地方卫生委员会,1862年的公路委员会,1870年的学校委员会等等。
——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材料三 纽约已形成了一种较为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居民、社区委员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合理,职责分工明确,运作规范有序。纽约社区管理模式在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帮助政府摆脱具体的社会服务事务,减轻财政负担和管理压力;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联系,提高政府的信任度,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林广《中美城市社区自治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古希腊的城市布局反映的功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地方自治发展的原因。
(2)参考材料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城市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万多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区之间分工互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许擅《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农村集市网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3)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对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5.B
6.B
7.C
8.D
9.D
10.B
11.B
12.D
13.A
14.D
15.D
16.D
17.A
18.A
19.A
20.C
21.(1)特点:皇室官署建筑占主体地位;道路规整,依礼制布局。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中央集权制度;讲究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2)原因: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推动贸易自由化。
变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电子商务规模扩大。
22.(1)功能: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工商业资产阶级壮大;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
(2)论题:基层自治是近代以来西方城市治理的特色。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推动地方自治民主化。1835年的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将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吸入到地方管理层中。出现了专门的自治机构,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这一时期各地新型自治主体的出现,扩大了自治范围。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政治功能,美国纽约已形成了一种较为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社区还帮助政府摆脱具体的社会服务事务,减轻财政负担和管理压力;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联系,提高政府的信任度,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促进了社会稳定,在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西方城市基层治理自治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
23.(1)原因:明朝初步形成农村集市网的基础;清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带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交通的改善和长途贩运的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海禁的开放等。
(2)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3)积极影响: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或明清进步思潮的出现,具体到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也可);文化: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元曲、章回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具体作品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