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观察如图,元代运河在隋朝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上“截弯取直”,其主要目的在于
A.减少水患洪灾的次数 B.为统一全国的战争准备
C.显示元朝经济的发达 D.减少南方财富北运成本
2.郑州在清代属于开封府管辖下的州,地位不是很高。随着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的通车,郑州处于两大南北和东西交通干线的交汇处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很快成为中原地区大宗土特产的集散地,交易量较大的有棉花、粮食等产品以及由沿海商人经销内地的轻工业产品。随着棉花运输的发展,郑州也逐渐出现棉纺织加工业,还带动了面粉业等轻工业的发展。郑州历史地位的变化,表明交通的改进( )
①加强了地区之间的沟通 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④导致了专业分工的出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民国时期,城市电车与公共汽车并行,人们可居住在偏离市中心的区域,乘车通勤。胡适写道:“欢家住城西,依家住城北,一日十往还,电气车儿速。"这反映了交通工具的革新
A.方便了人们快速出行 B.拉近了人与人的感情
C.导致空气污染的问题 D.使人口大量流向农村
4.北京见证了当代中国交通的立体化发展。下列交通发展的重大史实发生在北京的是( )
A.中国国内第一条地铁完工 B.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
C.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 D.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5.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工道路: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路网。这些人工道路的铺设
A.表明人类不再依赖天然道路与河流 B.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是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一个整体
6.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 B.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 D.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7.19世纪之前,英国内陆的路面条件不佳,绝大多数由泥沙组成,无任何保护措施,而且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的多雨天气影响,道路使用率极低。而到19世纪初,伦敦驿车驶往全国,公路能连接大小城镇,北威尔士共修筑约1000英里的收税道路,苏格兰从1803年起修筑了约900英里的公路和1117道桥梁。英国道路交通的发展( )
A.受自然地理因素限制明显 B.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
C.改变了当地民众生活习惯 D.反映出工业化水平提高
8.图1为隋朝大运河,图2为元代大运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①图1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运河 ②图2的运河长度是世界之最
③图1到图2的变化折射出政治重心东移 ④图2的修建反映了北方对南方的经济倚重
A.①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③④
9.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牛耕,秦国就不能抽出更多的壮丁和积聚更多的粮食来作长期的战争。如果没有水通粮(后来的漕运),就不能把所积聚的粮食输送到远方去支撑兼并战争”。据此可知,秦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比较彻底 B.铁犁牛耕出现 C.军事力量强大 D.生产力的发展
10.下面是高一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A.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
B.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
C.密切各地联系,世界成为整体
D.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
11.如图是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对比图。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海运航线。由此可推知,元朝( )
A.黄河改道陆路联系受阻 B.元朝水利技术得到发展
C.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D.元朝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12.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13.隋朝,隋炀帝下令开凿了贯通南北的长逾2700千米的大运河,使水驿畅行。唐朝,为了便于中外使臣往来,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网,使邮驿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主要说明隋唐邮驿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疆土面积的扩大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国际交往的增加 D.交通条件的改善
14.元明两代,为利用黄河之水接济大运河,更不愿黄河北流。元末黄河之道向北迁徙,而明人惧运河干涸,遂以人力阻其北流。一直到清朝,均以人力控制黄河之流向。黄河不能按其自然趋势以定流向,遂经常有溃决发生。这表明,黄河水患的历史原因是( )
A.水路交通中心改变 B.战争的破坏致使黄河改道
C.黄河水被人为截流 D.治理黄河存在着暗箱操作
15.商朝已有专门传递信息的信使,商王出行时,往往身边都要跟随几个,供他随时向臣下发布命令。这表明( )
A.古代传递信息十分方便 B.古代交通非常不方便
C.商朝已出现邮驿制度 D.商朝已建立中央集权
16.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 )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
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17.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其的开通缩短了航程,便利地区间的互联互通。下面有关下图中运河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B.它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C.它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行距离
D.它属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是17世纪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18.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
著作 记载
《水经注》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
《图经》 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农业生产 B.商业交往 C.国家战略 D.社会变革
19.1910年的某出版物记述了北京街道兴修后的变化:“城中街道宽广,马路喧闹,四方通达。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文武衙署、大小学堂及王公府地、各国公使馆,错置其间。”这一变化( )
A.实现了近代交通体系的完备 B.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施政理念
C.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 D.提高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效率
20.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浪潮,让人类具有新的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股浪潮贯穿整个19世纪。带来这种改变的,是解放了的思想努力投射在科学上的结果。以下景象出现在新浪潮的是( )
①轮船 ②蒸汽机 ③飞机 ④电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交通不仅是联系地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更是历史发展的助推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运河即是出于作战需要而诞生,此后不论是中原地区发动统一战争还是对岭南等边疆地区的远征时,都曾大规模地修挖运河,以实现快速转运军队和后勤补给的目的。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南北分离的局面使得大运河成为了维系帝国统治和国防安全的大动脉。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粮食、赋税等输送到北方,为都城供给“养分”,运河因此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功能,甚至催生了一批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然而其军事上的重要性并未因此而降低,反而有所提升。
——侯杨方、陈熙《千年运河:中华帝国的军事大动脉》
材料二 诞生于北非和西亚之间广袤干旱地带的诸多文明,很快就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在与游牧民族的不断斗争中,甚至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但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历史舞台,还不到整个大陆面积的1/3,要想将整个地球作为历史的舞台,就必须将五大洲和三大洋联合在一起。而直到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之后,我们的世界才像现在这样属于一个整体。
——【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材料三 速度是交通的灵魂,是人类的永恒追求,速度的进步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快捷和高速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过,高速化成为现代交通运输追求的重要目标。高速化可显著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徐飞《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运河具备哪些作用?结合所学,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开创性意义。
(2)材料二中“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列举该事件的主要标志,并分析为什么该事件后“我们的世界才属于一个整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人类为追求“快捷和高速”发明的交通工具。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交通系统列为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首要组织,认为“交通系统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们是大一统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制度”。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图1 秦朝道路示意图 图2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图1中秦朝陆路交通建设的信息并分析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发西部新土地是美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而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则是美国成功开发西部的重要因素。在西进运动中,1800—1920年,有超过三千万人移居到美国。靠着移民们的辛勤劳动,西部荒漠渐渐变成了可供耕种的富饶地区。西部农产品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易腐烂变质,这就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810年以后,工业革命的洪流越过大西洋,涌向美国。就美国而言、工业革命使东部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需要西部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也使西部农业逐步向商业性方面发展,需要东运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不断增多。因此,改善交通状况的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变得日益迫切。
材料二 美国西部交通运输事业的改善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修建收费公路和改善公路状况;二是修筑运河和改善河道;三是修筑铁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速了西部的开发,对整个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有促进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克纳在评价铁路的效用时说道:“在开发‘西部’方面,在为西部的产物提供运输便利方面,在刺激东部的制造业方面,在加速劳工组织方面,在联系各个地区方面,在对边远地区推行文化教育方面,都与我们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每个方面交织起来,起着息息相关的作用”。
——以上均摘编自姜德琪《略论美国西部开发中交通运输条件之改善》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美国西部开发改善交通运输的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A
4.A
5.C
6.D
7.D
8.C
9.D
10.A
11.D
12.D
13.D
14.C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1)作用:服务于作战需要,具有军事功能;运送物资、赋税等,促进了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维护统治。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开创性意义有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方便南粮北运,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文化交融,推动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相互融合。
(2)事件:新航路开辟。标志: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完成全球航线。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联系,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工具: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飞机、汽车。
22.信息: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北方的直道连接河套地区,直抵边境;南方的五尺道抵达滇、驰道抵达南海郡。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抵御匈奴的进攻;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和岭南的控制。
23.(1)原因:西部开发的需要;日益增多的西进移民;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加强东西部融合。
(2)意义:有利于促进西部开发;刺激了东部制造业的发展;加强了全国联系,推动了美国的整体发展;促进边远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加速了劳工组织建设;有利于加强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