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09:4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据统计,20世纪初,广州、汉口、宁波、宜昌等29个通商口岸人口总数共计6584千人,占当时中国城市总人口的28%;而北京、西安、南昌以及大运河沿岸的扬州、德州等城市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缓慢,甚至有停滞和倒退的现象。从对外贸易的总值来看,广州、上海、汉口、天津、大连五大港占有绝对优势。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 B.城市变化对农耕经济的依赖性强
C.城市发展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 D.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1936年上海的城市人口已逾300万,跃居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国际性大都市。此时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全国总容量的45.5%,每日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不夜城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
A.抗战期间重工业亟待内迁 B.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
C.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D.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3.如图是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据如图可知
A.交通因素影响都城布局 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
C.古代都城均是水运枢纽 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
4.1848年英国发表的关于泰晤士河的讽刺诗:“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伦敦诺尔一路臭……冒泡河面散发臭。”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城市规划建设的滞后 B.人民环保意识的缺失
C.政府的管理存在漏洞 D.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5.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天津街道大多以巴黎路、维多利亚道、牛津道、穆姆路(德国建)罗马道、但丁路、福岛街、扶桑街等外国名字命名。这说明天津的城市化( )
A.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B.主要集中在租界区
C.领先国内其他地区 D.受西方的影响较大
6.随着晚清城市人口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在大城市郊区往往兴起了不少规模不等的种植园和畜牧场。他们面向市场,生产水果、蔬菜、花卉及牛奶等。这可用于说明晚清( )
A.城市化推动经济结构变动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城市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大量向郊区搬迁。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购物中心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8.下表反映了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1926~1939年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年份 1917 1922 1926 1939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18% 16% 18% 32%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实施 B.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计划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9.1900—1910年,英国布莱纳文镇所在的南威尔士煤矿带曾是世界煤炭工业中心之一。矿工居住的石板屋顶房,以及标志性的工人大厅保留至今。虽然当地煤矿在20世纪中叶已经枯竭,但大矿井遗址在21世纪初,每年仍能吸引十多万名访客。材料可用于探究英国( )
A.工业城镇的转型发展 B.工人运动的发展规模
C.人口迁徙的变化趋势 D.产业体系的更新换代
10.清末,英国在上海创办了电气公司,利用发电设备点亮了弧光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上海( )
A.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B.交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C.工业化催生了新兴产业 D.服务业发展为支柱产业
11.如表所示为近代上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这些基础设施建设( )
种类 建设情况
煤气 1864年大英自来火房设立,后改名“上海英商煤气公司”
电力 1882年上海电光公司供电
自来水 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供水
通信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铺设从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缆 1881年上海电报局,架设津沪电线 1882年有市内电话交换机
A.受到地缘经济因素影响 B.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C.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D.拓展了居民城市生活空间
12.1869年,美国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的西段由1万多名华工修筑,东段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发展。据此可知( )
A.人口迁徙推动美国发展 B.移民是美国建设的主力
C.移民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华工对美国的贡献最大
13.电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 )
A.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14.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到2∶3。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 B.城市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C.“日不落帝国”建立 D.工业革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15.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周边农村最著名的农家手工业当推手工棉纺织。但20世纪以后,无以为生的农民逐渐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以毛巾、织袜、花边、轧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这一变化表明( )
A.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 B.个体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
C.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手工业被动卷入世界市场
16.下表为“1949~1957年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发展变化表”。据此分析可知,这一时期( )
城市规模 (万人)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城市个数 占全国城市的百分比(%) 城市 个数 占全国城市的百分比(%) 城市个数 占全国城市的百分比(%)
大于100 5 3.7 9 5.6 14 8
50~100 7 5.1 15 9.4 20 12
20~50 18 13.2 21 13.1 37 21
小于20 106 78.0 115 71.9 105 59
合计 136 100 160 100 176 100
A.城市的区域分布趋向合理 B.各类城市实现了均衡发展
C.中等城市的发展十分迅速 D.小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7.下表是所示1949-1978年我国总人口、城镇人口及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表中城市化率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市/个 镇/个
1949 54 167 5 765 10.6 135 2 000
1953 58 796 7 826 13.3 166 5 402
1956 62 828 9 185 14.6 175 3 672
1957 64 653 9 949 15.4 176 --
1960 66 207 13 073 19.7 199 --
1961 65 859 12 707 19.3 208 4 429
1965 72 538 13 045 18.0 171 2 902
1969 80 671 14 117 17.5 175 --
1970 82 992 14 424 17.4 176 --
1975 92 420 16 030 17.3 184 --
1978 96 259 17 254 17.9 193 2 173
A.“左”倾错误思想蔓延 B.国际国内形势的恶化
C.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D.国家主要矛盾的转变
18.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洛杉矶的传统中心城区活力衰退;城市功能区分布向西扩展到圣贝纳迪诺沙漠地带,新城区沿(太平洋)海岸线由北向南一直延伸至100多英里外的圣迭戈,容纳了数以百万计的市民,被称为“更好的城市”。洛杉矶城区的变化得益于( )
A.交通条件的进步 B.政府的统一规划
C.海外贸易的刺激 D.老城区的空心化
19.截止1931年,我国48个开埠口岸城市共有人口1353.5万,占1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总数的1/3以上。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现象主要源于( )
A.城市工业发展的需要 B.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C.开放推动城市化加速 D.城市条件改善的吸引
20.曾有西方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下列叙述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A.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 B.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
C.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 D.城市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材料二 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材料四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兴起和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部分城市开埠通商,新兴工业在这些城市逐渐兴起,大量外国工业品以及粮食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城市人口的生活资料不再完全仰赖于本国农业部门供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对城市发展所形成的制约力有所减弱。同时,沿海沿江开埠通商城市也开始了早期工业化进程,由此形成了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因而沿海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开始逐渐上升。但是从全国来看,城市化发展速度仍然非常缓慢,1893年中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仅为7.1%。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的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特征探析》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城市居住和生活。城市日益发挥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龙头的作用,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思考成为各级政府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指导方针,它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指导战略。20 世纪90 年代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各大城市新区、开发区等开始纷纷涌现,建设规模都非常大。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二十大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点放在解决“人”的城镇化,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摘编自孙婷《中国近40年城市化发展主导战略与实践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期有效的海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在元朝末期,顺帝至正年间多次出现“海运不给”“运道遂梗”的局面,“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京师乏粮,使大都附近“强贼四起”。时人认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并建议“大发仓廪赈之,以收人心”,但元顺帝不允。行之数十年的京师赈济至此停止。京畿自然灾害频仍,大都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大量人口外流。元朝廷不得不鼓励在京畿内开荒垦田,同时资遣流民及裁汰冗官,这些措施取得了有限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伦敦、曼彻斯特等诸多城市出现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项法律,支持政府加快修筑运河和铁路,促进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流通和互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1846年,英国议会废除了自1815年以来实行的《谷物法》,该法案曾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夸特是英国的重量单位,约合12.7千克)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到19世纪60年代增至24%。
——摘编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政府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新思路,并分析其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D
6.A
7.A
8.C
9.A
10.A
11.C
12.A
13.C
14.D
15.A
16.C
17.C
18.A
19.C
20.C
21.(1)特点:西周:①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②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③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①公民享有参政权;②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③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趋势:由政治、军事需要而兴建到经济功能增强。
原因: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位于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长。
(3)发展特点:①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②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③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
经济因素: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4)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进程缓慢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②城市化起步晚;③小农经济的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足;④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22.(1)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发展水平不高;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任答其中三点)
(2)原因: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国家确定指导方针;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任答其中三点)
23.(1)原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供给中心海运不畅,大运河堵塞,南方粮食难以北运封建统治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大都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当地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新思路:大力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主要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解决发展对外贸易,扩大海外市场的粮食来源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意义:有利于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民生问题稳定社会秩序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了英国国内外自由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