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英语学习后,已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了一些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讨论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一般很容易产生兴趣,但是,作为农村的学生,了解和使用的交通工具比较单一,因而回答交通方式时答案有点唯一。不过本班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在接受新知识方面也能较快掌握,学生学习英语有热情,有兴趣,所以师生之间关系融洽,配合比较默契。
效果分析
利用Mind-map 复述文章内容及评测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与掌握,整体上来说大部分同学掌握不错。能根据语境理解并掌握新单词和短语的意思;能通过视频及文章的学习了解山区孩子上学的不易,从而更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条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简单讲述山区孩子上学的方式及原因;能根据所学知识书写小篇章。但是,通过练习也检测出学习中的不足。如部分学生对于某些短语和句型结构掌握欠佳,如go on a ropeway 和on a ropeway 之间的不同,以及It’s + adj.+ for sb. to do sth. 初次接触这种结构,他们不理解to do这一部分;对句子的主语把握不准确,像their dream。本部分知识点多,但课上时间有限,课后还应多加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题是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话题是“Transportation”。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会“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places”, 理解并掌握如何用“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long does it take? How far is it?”句型来提问和回答,让学生学会谈论自己日常上学的经历,并且学会正确使用交通工具和数字的英文表达,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学生上学的交通方式和我国偏远地区学生上学交通不便的现状,把贴近生活和现实的话题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与关爱他人的意识。
本单元重点是运用所学词汇来表达怎样到达某地所采用的交通方式;难点是谈论到达某地所需的时间与距离,了解其他地区学生的交通方式。本单元可以分为5课时。包括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
SectionB2a-2c 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是一节阅读课。目标是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能力。对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这个话题在本单元前几课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和了解,所以学生阅读起来并不难,只是这篇阅读新单词较多,还有两个较难的句型结构(There is a… between…and…. It’s +adj.+ to do sth.)需要重点强调。
观评记录
王国英老师 以下是我对朱义梅老师这节课的几个看法:
1. 朱老师借助图片、视频、幻灯片等拉起“how to get to school”的帷幕,把学生带进英语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既复习巩固了本单元前几课时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导入本课的话题“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
2. 学生在朱老师设置的一个个任务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能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配以小视频,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也是对学生思想的一种触动、情感上的一种教育。
张义良老师 以下几点是我对朱老师这节课的看法:
1. 朱老师让学生通过fast reading, careful reading, intensive reading 了解我国偏远地区上学交通不便的现状,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通过Pairwork, Groupwork解决学生对文章的不解。
2. 朱老师在上课前按照新教材的课程标准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并制作了精美实用的课件,构建Mind-map,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3. 朱老师精心备课,做到目标明确,体现新课标,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紧凑合理,导与学有机结合。同时朱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课堂的主体,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4. 写作环节处理很到位,给予问题的提示,降低写作的难度,从而学以致用并进行语言的输出。
评测练习
Groupwork & Writing
Suppose you are Liangliang, write a letter to a newspaper to ask for help.
What’s your name?
Where do you live?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Why do you go to school like this?
What’s your dream?
First give a model and the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Finally write a letter.
Dear editor(编辑),
My name is…
Liangliang
课后反思
本单元主要谈论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而本课时主要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学生上学的交通方式和我国偏远地区学生上学交通不便的现状,把贴近生活和现实的话题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是读写课中的阅读课,整个教学设计注重了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原则,运用声、像等来触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本堂课重在落实目标语言,难点在于知识点的记忆并运用。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首先,课前动画导入,紧扣本课时内容,激发学生对导入语言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其次,在单词教学设计上,利用图片、创设情景导入新单词,让学生直观接触,便于学生记忆。使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知识面宽,学生练习机会多,人人都会满怀极大的兴趣学习,不会导致学生掉队,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单词、短语、句子的递进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再次,分段落学习,构建mind-map,便于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写作环节通过问题提示及师生问答、生生问答降低写作的难度,从而学以致用。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也发现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课前warming up环节比较简单; 2b 文章的知识点多而重要,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因而对知识点的处理就显得匆忙,不够深入;还有设计思路不够开阔等等。
通过这一节录制课,让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思考:在一节英语课中,怎样体现一节课的重点,怎样在某一特定的环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怎样让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所得,都是值得我去细细思量的……
期待今后能在实际教学中,发扬优点,优化以上不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
课标分析
通过图片展示各种交通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复习,进而过渡到短文的学习,符合三级语言技能的要求———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
利用图文释解,播放背景知识和录音,纠正语音语调,提出问题,发出指令,学生给予回应,从而达到听的要求———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能借助教师创设的情境学习新单词和句型。
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一个个任务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能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快速阅读、细读等方法抓住大意并读懂文章,利用思维图中的重点短语来降低复述的难度,学生操作起来也容易些,进行语言的综合运用,从而完成语言的输出部分。
利用问题提示及师生、生生问答降低写作的难度,从而让学生能用所学短语或句子编写简单的书信,从而达到写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