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①。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简介】 《卜算子》,词牌名。据说借用唐骆宾王的绰号“卜算子”而命名。北宋时盛行此曲。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等。双调,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字三体。仄韵。宋教坊变为《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神宗元丰进士,苏轼任定州知州时为幕僚。历任枢密院编修、原州通判等。后以文章获罪。能文,词亦工,以小令见长。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等。【注解】 ①已:停止,罢了。
【故事】 这首词,借用了一个姑娘之口,唱出她对倾慕郎君道不尽的相思。立意新颖,言短意长,余味无穷。如同民歌一般,清新质朴。
我住在长江的头,君住在长江的尾。相隔几千里,多么遥远!我天天思念着君,总是见不到君啊!我们却又共同喝着这长江的水,稍稍得到一点安慰。
这悠悠长江水,日夜向东流,几时才能休啊!我相思离别恨,又什么时候停歇?只希望君心像我心,长久思念我;我定不负,你对我的思念情!(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刻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解析】 文本中的第一段第二句话意在阐明“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和“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没有提及“金”、“石”、“画”的影响和地位。
【答案】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通读全文,识记字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2.解释词语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榜样。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3.走近作者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4.了解背景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事员。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去到常德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熟人到了保靖,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1.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从文自传》写的是十二岁以前的沈从文。细读沈从文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生长的经历、美丽的凤凰城、激荡的山山水水和特有的民族风俗、风情成就了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他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上私塾逃学的经历中,他就开始读人生这本“大书”,生活中、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人和事都一一摄入他的脑海。在因逃学罚跪时“想到河中鳜鱼被钓起离水后拨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上学途中经过的铁铺、伞铺、皮靴店、剃头铺、染坊、豆腐坊,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和他们从事的各样技艺无不使他感到兴趣、感到热爱。这样的童年使他成为一个有能力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人。
2.沈从文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以其别具风致的内容和文体独标一格。他出现在中国文坛正值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可是他的小说并不表现或者不正面表现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以及“妇女问题”、“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等时代重大主题,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是描写的农民、士兵、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从文先生的小说从未曾在现代文学史的主流中占据过席位,他被冷落误解直至改搞学术研究,但是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不容忽视。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概括起来有五类:第一类是旧传说的改作;第二类是描写军旅生活的小说;第三类小说表现市井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际;第四类是描写都市生活和知识分子的小说;第五类最能够体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价值,是描写湘西乡村生活的那一类。这五类小说尽管和从文先生追求小说的体式新颖相一致,在内容上也各个迥异,时间、背景和塑造的人物以及故事都各不相同,但无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追求爱与美的热情和对寂寞、苦难生命的深沉的悲悯,使读者掩卷之余不由得不叹息。综观沈从文先生各类小说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每一类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描写美的人情、人性,而每一类又都弥漫着忧郁感伤的情调,几乎每一篇都可以听到从文先生隐约的叹息。那些人物都是渺小的,那些故事都是平凡的,但是透过那一幅幅清淡、简洁的面画,可以感觉到从文先生“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倾注到字里行间,让悲天悯人的情感缓缓流动于对优美人情、人性的淡泊叙述中,他对质朴、自然的生命的爱与悲悯使他笔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呈现一种生命的庄严,营造出一种忧郁宁静的抒情意境和气氛。【答案】 C(A项,“涨”应读“zhǎnɡ”。B项,“佛”应读“fó”。D项,“矩”应读“j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尸骸 缝罅 竹筱 萎悴无聊
B.粗砺 蕨菜 猛骘 水碾水碓
C.赏鉴 攫住 竹篁 举步维艰
D.暴燥 摩塑 镌雕 豁达大度
【答案】 C(A中的“竹筱”应该为“竹篠”,B中的“猛骘”应该为“猛鸷”,D中的“暴燥”应该为“暴躁”。)【答案】 C(A“因人成事”:是指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B“粉墨登场”: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味;D“蛛丝马迹”:沿着蛛网的细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马蹄的痕迹可以寻到马的去向。比喻细微的端绪或形迹。)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主要告诉我们,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忍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义。
B.沈从文的作品绝大多数带有浓郁的湘西特色,其作品里充满了对湘西地方风俗的描写。
C.这是一篇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
D.沈从文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文学大家,是与他从小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不开的。【答案】 D(沈从文小时候在校对课本学习兴趣不浓。)5.下列对文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这句话是沈从文对自己视野的描述,沈从文是一个人生视野开阔的人,不仅如此,沈从文仍然对自己的人生视野不满足,“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B.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分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是说在现实生活中,要把握住机会,正如文中所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当机会来临时,要把握住它,同时还要对自己对世界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机会。
C.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作者以极其自然朴实的生活化语言,通过“家中”和“我”的两个“不了解”的衬托准确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家庭和儿童之间那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相互隔膜的苦闷和困惑心理,揭示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压抑、扼杀及其二者之间的尖锐对立,表现了作为儿童的“我”对于刻板、单调的私塾教育方式的不解和不满。D.各种生活营养到我这个魂灵,使它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若有一闪光焰。到后来我能在桌边一坐下来就是8个钟头,把我生活中所知道所想到的事情写出,不明白什么叫做疲倦。这分耐力与习惯,都出于我那做书记的习惯和命运。
这段文字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了作者在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中所得到的深切感悟和生命体验,尤其是抒写了自己青年时代的坎坷经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甚至是对苦难的深深感恩之情。
【答案】 C(“衬托”应为“对比”。)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8题。
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子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刺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20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照地方风气说来,一个小孩子野一点儿的,照例也必须强悍一点儿,才能各处跑去。因为一出城外,随时都会有一样东西突然扑到你身边来,或是一只凶恶的狗,或是一个顽劣的人。无法抵抗这点儿袭击,就不容易各处自由放荡。一个野一点儿的孩子,即或身边不必时时刻刻带一把小刀,也总得带一削光的竹块,好好地插到裤带上,遇机会到时,就取出来当做武器。尤其是到一个离家较远的地方去看木傀儡戏,不准备厮杀一场简直不成。……
至于我那地方的大人,用单刀、扁担在大街上决斗本不算回事。事情发生时,那些有小孩子在街上玩的母亲,只不过说:“小杂种,站远一点儿,不要太近!”嘱咐小孩子稍稍站开点儿罢了。本地军人互相砍杀虽不出奇,行刺暗算却不作兴。这类善于殴斗的人物,有军营中人,有哥老会中老么,有好打不平的闲汉,在当地另成一帮,豁达大度,谦卑接物,为友报仇,爱义好施,且多非常孝顺。但这类人物为时代所陶冶,到民五以后也就渐渐消灭了。虽有些青年军官还保存那点儿风格,风格中最重要的一点儿洒脱处,却为了军纪一类影响,大不如前辈了。6.这一章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7.作者对“读一本小书”和“读一本大书”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读一本小书”从不用心,充满轻视,但却总能轻松应付,而对“读一本大书”则十分倾心,怀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读一本小书”无非是机械地背诵一下书本知识,对传主来说太容易了点,远远满足不了求知的需要;而“读一本大书”则可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丰富而有趣的东西。8.请根据沈从文的经历思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回答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