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风景谈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读书
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除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盈、充实起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茅盾的散文-《风景谈》,品味其中隐含的延安精神。
风景谈
学习目标
1.归纳六幅风景图,了解寓于风景中的精神内涵,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2.欣赏写景技巧,体味语言表达,触摸作者情感内核。
3.体悟作者对延安火热的敌后根据地战斗生活的向往与赞美,领会文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树立崇高人生理想。
作家作品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乌镇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组织者,是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创作背景
1940年,茅盾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抵达延安。在延安他亲身感受到了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平等民主的自由气氛,官兵平等所爆发出来热情使延安到处弥漫着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劫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研读文本: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
《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
作者在观看后,深受触动,写作此文时,忆起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请总结作者描述的六幅风景画,并指出各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生活充实。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梳理文章结构,并总结每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
第三部分(第5~8段),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第四部分(第9、10段),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第1段写猩猩峡外的“沙漠驼铃”采用了什么写法 这一描写和后面的议论有怎样的关系
(1)写法: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从沙漠的广度、亮度、色彩、声响四个方面极写沙漠的单调、平板;然后由远而近地描写驼队的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着意写沙漠中出现驼队后的庄严、妩媚。一静一动,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以此来表现“完全改观”。
(2)与议论的关系:这一描写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面的议论,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 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还要写
(1)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2)第一幅画面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级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文中穿插了很多议论性的句子,请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议论语句:①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②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③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④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⑤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2)作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风景谈”写出了什么 其核心在“风景”还是在“谈”
(1)“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的“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化身民族精神的人,这三种人创造了新的“风景”、新的世界。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学习、休息和战斗情景,这是本文的“形”。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六幅风景画的顺序:自然是伟大的一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一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一作为民族精神化身的战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2)本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作者通过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风景”的精髓是“美”。作者展示“美”、赞颂“美”的层次是由自然风光到社会景象再到人的精神境界。
这篇文章的写景与议论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用回忆的方式,描绘了几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体现着不同意义的风景片段。在描写完每一个风景片段之后,作者都插入了简短的评论。这些评论并不是抽象地说理,而是紧密结合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抒写作者的感受,发表作者的看法,挖掘每段景物描写所体现的思想和意义。而每一段评论,作者都围绕着“人的活动是构成风景的重要条件,赞美人的伟大”这样一个观点。
全篇文章,正是以此作为一条红线,把那些互不相干的风景片段贯穿起来,组成一幅完整有机的图画,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革命队伍的战斗生活,歌颂了解放区蓬勃兴旺的革命事业和革命战士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
主旨归纳
课文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段,构成六幅色调鲜明的画面。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本文就是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