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学习目标 1. 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与影响。2.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3.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式与治疗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迅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含义 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①____________
重大疫病 (1) 天花: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18世纪时,②________天花肆虐。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得过天花。 (2) 鼠疫: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14世纪时,③________鼠疫大流行,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因此被称为“黑死病”。此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3) 20世纪早期,④____________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4) 1918—1919年,全球暴发⑤________,死亡人口在2 000万人以上
危害 (1) 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 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应对措施 项目 时期 成就
重视公共卫生 中国古代 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古罗马 把修建⑥______________当作重要工程
注重疫病防治 东晋 葛洪所著《⑦______________》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明代 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⑧__________。此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建立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 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隋唐时期 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古罗马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推动医学进步 18世纪 晚期 英国医生詹纳发明⑨____________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19世纪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1928年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⑩__________,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战国 扁鹊已经用 ______________四诊法进行诊断
西汉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 ____________》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1) ________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2) 医学家张仲景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积累临床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代 (1)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 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 ________》,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明代 ________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 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________,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西医发展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1) 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 ____________的规律。 (2) 荷兰人 __________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3) 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西医传播 (1) 明末清初: ______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 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 ◎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建立,把 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二、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注射疫苗是现代医学中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计划免疫是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概念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西方现代 医疗卫生 体系的 建立 (1) 20世纪中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2) 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药品供应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②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 医疗卫生 体系的 建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 ◎大力推行③____________,积极防治传染病。 ◎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2) 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发展。 ◎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3) 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55年) 1949年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是在④__________的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城市医疗保障制度的巩固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1956—1966年) 城市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兴起。 ◎“左”倾思潮影响下的医疗保障制度(1966—1978年) 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在1966—1979年没能取得更多的突破,零散的控制医疗费用的措施,并未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上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保障体系(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有力后盾,有效缓解了“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世界 (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⑤__________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2) 许多国家把⑥____________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 (3) 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4)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
中国 (1) 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2)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9年的⑦______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 积极应对病毒的挑战,有效防治疫病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世界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如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 (2) 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3) 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中国 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它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 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 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⑧____________,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使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而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从而实现身心幸福
1. 对应时段,填写历史发展线索。
2.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宋代中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传,主要有传到东北亚诸国的东线航路、东南亚诸国的南线航路、西亚及南亚诸国的西南航路。东线航路主要以明州(今浙江宁波)为始发港,南线及西南航路主要始发港为广州、泉州等。具体有以下几条:向东往高丽(朝鲜半岛)、日本的航路;向南往占城(今越南南部)的航路;向南经南海、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后向西到印度,然后乘小船往波斯湾及阿拉伯地区的航路;向南往阇婆(今印尼爪哇岛),并转往印度、阿拉伯等地的航路……
——王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药外传:宋代中药海道外传路线考述》
据材料,在下图中画出宋代中药经海道外传的路线。(要求:至少画出3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指出“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这一状况在近代医院制度引进之后,才发生巨大变革。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诊断、医疗、配药几乎是由医生一人负责,一医多能。西方医院则有合理的专业化倾向,除了传统的内外科之分,还出现了更多的如产科、神经科等非常细化的专业分工。医院制度的确立还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也为医疗科技的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的发现和发明会不断地用于临床,从而改变了中医那种数百年难以更新药物与设备的状况。西医的一整套规范的医护体系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也使中医体系相形见绌,对中医以家庭为空间的诊疗程序和护理手段形成冲击。
——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基于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确立了四项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为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推进理清思路,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以有限的经济基础发展医疗事业,逐渐把以区域防疫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工作方向转移到开展全国性医疗卫生工作上来。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并要求在各地修建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在新中国贫瘠的现实资源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1951年4月,中央卫生部正式颁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明确对增补医疗机构提出相关要求,规定各地方要有计划地改进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
——李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发展的特点,分析近代西医迅速发展的原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举措。
1.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示的内容描述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演变状况。
史料 出处
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 《忘山庐日记》 (孙宝瑄于19世纪末著)
广州每值夏秋之际,奇疴暴疫,传染为灾。此非尽天气之时行,亦地方不洁所致……当道者为之提倡,申卫生之要旨……务将各街堆积一律清除 《盛世危言后编》(郑观应)
宣统年间的一份防疫小册子更明确指出:公众预防法,无非隔离、消毒、清洁、检疫四端 《传染病四要抉微》(1988年版《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
夫欲保国,必先强种,而强种之术,舍人人自解卫生,自能卫生,其道无由。吾国自医学失传,卫生一事,阙而不讲,此国民体格所以日趋于弱也 《最近卫生学》 (20世纪初上海广智书局)
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演变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某学者根据史料对“中国的重大灾害次数”进行统计: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据此他得出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越来越多”的结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正确选项并说明理由。
A. 运用了整体研究的历史方法
B. 违背了论从史出的研究原则
C. 忽视了史料遗存年代不均的事实
D. 体现了历史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正确选项是________,选择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一:知识整合
一、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①急性传染病。②欧洲。③欧洲。④斑疹伤寒。⑤大流感。⑥饮水道、下水道。⑦肘后备急方。⑧人痘接种。⑨牛痘接种。⑩青霉素。 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 华佗。 千金方。 李时珍。 青蒿素。 血液循环。 列文虎克。 西医。 教学、科研与临床。
二、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①医疗保障体系。②福利国家。③计划免疫。④高度集中。⑤基础医学。⑥防疫工作。⑦77.3。 ⑧精神卫生。
活动二:时空建构
1. ①鼠疫,②黄帝内经,③唐本草,④本草纲目,⑤西医传入中国,⑥福利国家。
2. 图略。路线可参照如下文字表述:东线航路,明州(今浙江宁波)—高丽(朝鲜半岛)、日本;南线航路,广州、泉州出发—占城(今越南南部);西南航路,广州、泉州—南海、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波斯湾及阿拉伯地区。
活动三:史事解释
(1) 特点:以师徒相授模式传授医学;医学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延续;强调医生一人多能;医药理念长久得不到更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诊疗护理。原因:政府重视,医院制度的建立;以学校的模式大规模培养医学人才;医院有专业化的分工;医疗器械的使用率高;医疗科技革新迅速;有完整规范的医护体系,崇尚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
(2) 举措:确立医疗卫生发展方针;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积极培养中西医的医疗人才;增设医疗卫生机构。
活动四:观点讨论
1. 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国人的公共卫生观念与意识不断增强。
论述:晚清到民国时期,西方文化与西方公共卫生观念不断传入中国,国人的卫生观念也不断进步。随着西学的传入和思想解放,国人逐渐认识到恶劣的卫生环境是疫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于是打破传统的疫鬼致病与驱鬼避邪的迷信传说,重视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采用更加科学的现代卫生防疫手段来开展疫病防治工作。同时,国人对疫病流行的认识不断深入,认识到公共卫生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大力呼吁卫生与保国强种联系紧密,将医学卫生提高到政治高度,将身体的改造与国家的建设相结合,促进国人人生观、科学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改变。
综上所述,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国人的公共卫生观念逐渐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论述:晚清到民国时期,国人对公共卫生的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公共卫生事关防疫及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并将其与保国强种相联系。这些观念的传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众的卫生意识,促进科学有效的防疫手段的推行,提高疫病防治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国人传统的卫生思想产生了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卫生观念和近代医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有助于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改善卫生环境。同时,将卫生观念与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相结合,强调国民改造,有利于促进国民民族意识觉醒,推动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近代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 示例:
20世纪初期,围绕中医存废产生了不同看法,中医面临严重困境。
中医存废之争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不断传入,西医也传入中国,冲击中医。
近代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救国道路探索中,向西方学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反思传统文化,中医被视作落后的封建文化的代表受到批判。中医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存在迷信成分等,也是受到质疑的客观原因。当然也有学者、中医名家持相反立场,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
中医存废之争中,对中医的质疑和批判有利于开启民智,推动思想解放,但是片面否定中医显然是错误的。中医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弘扬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存废之争,体现出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这反映出在引进外来文化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包容、交流互鉴。
活动五:史学常识
C 理由: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