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学习目标 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中实现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地区文化的重构,但现代移民社会也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
一、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种族起源 (1)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①__________,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 (2) 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
早期迁徙 概况 (1) 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这一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 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②________、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 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2)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③______________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3)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4) 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 (5) 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④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2.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迁徙概况 公元前2世 纪—公元2世纪 (1)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⑤____________,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2)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3—6世纪 (1)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⑥______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2) 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⑦__________的开发。 (3) 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4) 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迁徙影响 (1)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 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 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殖民扩张 概况 1492年,①________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②________________
影响 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
族群变化 背景 (1) 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③______,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2) 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3) 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概况 (1) 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④____________,出现了新的族群。 (2)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影响 (1) 北美:美国、加拿大的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2) 西印度群岛:在⑤________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3) 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⑥__________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4) 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⑦______________、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英国殖民活动 (1)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 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 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人口结构变动 (1) 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 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⑧______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3.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与 美洲开发 背景 (1) 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⑨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过程 (1)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⑩____________。 (2) 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3) 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4) 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影响 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华工与大 洋洲开发 过程 (1)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2) 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 ________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三、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包括资本、生产、贸易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1.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形成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①____________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流动表现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②____________的发展。 (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③____________涌向中东产油国。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3) 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结构变迁 (1) 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④__________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⑤__________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难民 定义 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独特群体
难民 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⑦__________等地区
难民救助 背景 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目的 保护难民的⑧__________
措施 (1) 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 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3) 1966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4) 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⑩__________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现状 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任重道远
,
3.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形成 原因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 __________的移民文化
代表类型 类别 背景 特征 影响
美国 文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以 ________为主流,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 (1) __________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2) 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文化 (1) 19世纪以来, __________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2) 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1)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2) 马来语、 ________、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3) 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 对应时段,填写历史发展线索。
2. 阅读地图,完成问题。
1500—1775年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1775年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方向及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所示:
西汉初年人口迁徙表(部分数据)
时间 迁徙概况 史料出处
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年) 徙齐楚大族昭、屈、景、怀、田氏五姓,燕、赵、韩、魏之后和豪杰名家1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 000石、巨富者于长安 《汉书·高帝纪下》 《汉书·刘敬传》 《汉书·地理志下》
景帝前元五年 (公元前152年) 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 《汉书·景帝纪》
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 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钱财)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汉书·武帝纪》
武帝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 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汉书·食货志下》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地区被纳入汉朝疆域。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乾坤众生》整理
(1) 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人口迁徙的特点。
(2) 据材料二,指出与西汉初年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下图所示:
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历史之旅图
——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
据材料,以“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下图所示: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得出我国人口迁移的某种趋势,并展开论述。(要求:信息源自材料,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在研究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中,一些学者关注到黑人在美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他们在美国历史上却受到了残酷的奴役和歧视。而不论是作为原住居民的印第安人,还是从世界各地迁移来美的移民,作为现代化的主力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享受到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果实,而更多的是沦为现代化进程的牺牲品,从而引发了美国现代化进程中尖锐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冲突。从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来看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正确选项并说明理由。
A. 从时间演进和空间范围的角度进行说明和解释,对历史进行了客观的评述
B.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C. 具有合理的想象力,依据可靠的史料作基础设身处地理解具体的史实
D. 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把阶级分析和现代化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确选项是________,选择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一:知识整合
一、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①东欧平原。②赫梯人。③亚、非、欧三洲。④种姓制度和佛教。⑤贵霜帝国。⑥定居。⑦江南地区。
二、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①哥伦布。②殖民扩张和掠夺。③黑人。④人口结构。⑤海地。⑥混血人种。⑦欧洲文化主导。⑧白人。⑨黑奴贸易。⑩苦力贸易。 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 种植园。
三、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①国际分工。②资本主义经济。③非洲劳动力。④受教育程度。⑤跨国公司。⑥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⑦东南亚。⑧基本人权。⑨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⑩6月20日。 多元一体。 欧洲文化。 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 苏伊士运河。 华语。
活动二:时空建构
1. ①印欧人开始大规模迁徙,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③华工大量出国,④发达国家吸引“知识精英”移民,⑤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⑥联合国难民署成立。
2. 迁移方向:从欧洲向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迁移。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
活动三:史事解释
(1) 特点:由政府主导;迁徙人员构成多样;主要迁往关中地区和边疆新占领地区。
(2) 新变化: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人大量南迁;以民众自发迁徙为主;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影响: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活动四:观点讨论
1. 示例:
论题:亚欧民族大迁徙带来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转型,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
论证: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把社会习惯与文化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结合,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基础上建立一系列国家,实现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融合,形成中古时期西欧以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对西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以匈奴、大月氏民族迁徙为例亦可)
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迁徙不仅为农耕世界注入新的生机,最终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同化,扩大了农耕文明区;亚欧民族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不同区域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开创了一个迭代更新的文化发展新时代。
2. 示例一:
趋势:新时期我国人口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
论述:改革开放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随意流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这一需求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入城市工作,促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健全、生活丰富多彩,人们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也纷纷流向城市,尤其是流向大城市。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口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示例二:
趋势:改革开放前人口主要是有组织地流向边疆和中西部地区。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中央为了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在全国各地尤其是边疆地区设置了大量生产建设兵团,内地的大量人员流向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地。20世纪50年代起,党中央开始实行“上山下乡”政策,大量知识青年从城市流向农村及边远地区,不仅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也促进了农村及边疆地区的开发。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三线建设,将建设的重点放到西南、西北。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大规模地组织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迁向大西南和大西北,促使人口有组织地流入中西部地区,从而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工业布局的平衡。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前的人口流动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人口流动呈现有组织、有序列、有针对性迁移的特征。
活动五:史学常识
D 理由: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