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15:2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4. 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人类在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大约在1万年前,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相对稳定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人类有条件从事各种物质文化创造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时期 内容
采集和 渔猎经 济时期 时间 远古时期
生产 人们使用①__________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生活 (1)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2) 过着群居生活,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母系氏族社会)
原始农业时期 时间 大约②__________,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原因 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特征 农耕 (1) 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③__________的原产地。 (2) 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④________。 (3)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 (1)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2)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 (3)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影响 经济生活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⑤______________
社会生活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建造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社会分工 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科技发展 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古代两河流域 和尼罗河流域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 美洲
共性 ⑥__________ 原因 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统治者重视水利工程修建
表现 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 秦国修建的⑦________、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
原因 食物生产 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表现 社会生活 (1) 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2) 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1)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⑧___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农民往往以⑨________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2)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⑩__________的农业技术体系 (1) 古希腊城邦中,只有 ______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2) 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 ________和家庭份地三类。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3. 生产关系的变化
男子地 位上升 农业产生以后, ________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父系氏族社会)
私有财 产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氏族部落首领利用权势将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阶级国 家产生 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战俘变成奴隶,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出现;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________产生了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 美洲物种的外传
物种 目的地
欧洲 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最初种植在庭院中①____________。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②________时,从西亚和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种植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 最初种植在庭院中供人观赏。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与玉米相似
甘薯 传播比较缓慢 与玉米相似
蔬菜作物 番茄 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③________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④________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2. 其他地区的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物种 种类 历程(用途)
农作物 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1) 小麦由⑤__________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小麦产业随之兴盛。 (2) 水稻由⑥________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产量仅次于小麦的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禽畜 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其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物种交流适应了复杂的气候环境,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改变了当地⑦____________,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⑧__________的发展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 美洲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 中国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⑨____________
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原因 ①________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表现 生产机械化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同:②_______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③_______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④________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产业科技化 (1) 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2) 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1930年,美国利用⑤__________培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1973年,“杂交水稻之父”⑥__________培育出“南优二号”。 (3)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4)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经营规模化 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⑦__________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历程
粮食储备 (1) 原始农业社会,利用⑧______________来存储余粮。 (2) 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推动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3)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⑨__________储粮技术。 (4)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5) 21世纪以来,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食品保存 古代,腌制、风干或利用自然界中的冰
(1) 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工冷冻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2) 2010年,中国颁布《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历程
消除 饥饿 1945年成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 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用不足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食品安全 农业现代化大大地丰富了食品供应,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严重污染,也造成食物污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 __________事件频发
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 ________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中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1. 对应时段,填写历史发展线索。
2. 阅读地图,完成问题。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注:①日期表明该地区的某些人已有“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②箭头符号指示某些重要谷类植物培育的传播方向。
观察“早期(新航路开辟前)农业传播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早期物种交流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所示的内容是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
省份 秦 前221— 前206年 汉 前206— 220年 三国 220— 265年 晋 265— 420年 南北朝 420— 589年
安徽 — 1 3 — 4
湖北 — — — 1 —
江西 — 1 — 1 1
浙江 — 4 2 3 2
江苏 — 1 3 2 8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是约合今亩5亿至6.5亿。政府重视水利,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掌其事,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农具方面,唐朝出现了轻巧灵便、宜于深耕和精耕的曲辕犁,以及用于灌溉高地的筒车。唐时,北方开始实行麦粟复种制,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稻麦复种制。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水利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因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出现“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这一现象的原因。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写道:“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下图所示: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
——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史学界普遍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但成书于1436年前的中医著作《滇南本草》中却出现了关于“玉米须”可入药的记载,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也对“玉米须”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正确选项并说明理由。
A. 《滇南本草》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历史记载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正确选项是________,选择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一:知识整合
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①木、骨和石。②1万年前。③小麦、大麦。④水稻。⑤食物生产者。⑥灌溉农业发达。⑦都江堰。⑧各级贵族。⑨家庭。⑩精耕细作。 公民。 村社公有。 男子。 阶级。
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①供人观赏。②明朝。③18世纪。④清朝光绪。⑤欧洲移民。⑥西班牙人。⑦食物结构。⑧商品经济。⑨水土流失。
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①工业革命。②美国。③法国。④中国。⑤杂交技术。⑥袁隆平。⑦现代农业。⑧地窖和陶器。⑨机械通风。⑩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粮食基本自给。 食品安全。 法律。
活动二:时空建构
1. ①农耕畜牧,②西亚大麦、小麦传入欧洲,③美国培育出杂交玉米,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⑤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⑥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⑦牛、马、猪、羊等传入美洲,⑧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2. 特点: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活动三:史事解释
(1) 发展趋势:水利建设明显增多;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与政权变迁相关。因素:耕地面积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统治者的重视与相关机构的设立;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与停滞。
(2)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强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流动、新航路开辟后外来高产作物引进,都会影响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创新;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挤压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空间;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土地税加重,限制农业发展。
活动四:观点讨论
1. 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各生态领域的巨大转变。
对欧洲:原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成为欧亚大陆的重要作物,养活了更多人口;烟草、可可等物种交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富,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思想与文化。
对殖民地: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为了避免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隶;殖民地的社会发展进程被中断,殖民地的原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2. 示例:
论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家粮食安全。
阐述: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与实施,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同时,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中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活动五:史学常识
C 理由: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