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民主化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 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 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体化组织
2.纳塞尔被誉为“中东雄狮”。如果要给他写传纪,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的领导人都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几乎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成为独立国家。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有
①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 ②殖民主义国家空前衰落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 ④世界殖民体系完全瓦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
①摆脱殖民统治 ②发展民族经济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改善南北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表为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促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1945 1955 1960 1970 1990
国家(个) 51 76 99 127 170
A.美国国家实力的衰退 B.联合国的民主化改革
C.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6.二战后,苏共中央通过系列决议,批判对西方文化的卑躬屈膝态度,反对知识分子世界主义者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苏维埃祖国文化,却对外国资产阶级文化顶礼膜拜。苏联通过这些决议旨在应对
A.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B.爱国主义教育的弱化
C.崇洋媚外思想的盛行 D.两极对峙格局的出现
7.在20世纪60-70年代,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成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圣地”。对此坦桑尼亚第一任总统尼雷尔发表演说称:“非洲民族主义如果同时不是泛非主义的话,那么它是毫无意义的,是逆时代潮流的,也是危险的。”这表明他力图( )
A.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 B.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C.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 D.对抗新一轮殖民侵略
8.二战后,发达国家全球性资本过度积累,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压低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这反映了
A.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
B.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发展中国家未实现民族独立
9.某一西方学者曾经说过: “大战降低兴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因此,这就为百益成长壮大的非殖民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在某些地区,则刺激了民族解放斗争和革命的发展。”由此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斗争高涨的原因之一是( )
A.亚非拉人民的觉醒 B.帝国主义力量削弱
C.殖民者间矛盾激化 D.亚非拉实力的增强
10.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遭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
A.斗争都取得了伟大胜利 B.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
C.无产阶级承担领导责任 D.以和平谈判的形式进行
11.据统计,1920年西方直接统治了全球大约2550万平方英里(全球陆地面积,南极洲除外,共52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将近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到1993年,西方控制的领土减少了一半,大约只有1270万平方英里。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B.欧洲文明日渐没落
C.西方的霸权体系的解体 D.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2.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提出“先工业现代化,后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出口工业;重点支持大型企业。”这反映了韩国
A.单一发展外向型经济 B.实行五年计划
C.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D.实施“不均衡增长”
13.下表为1965--1988年东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20世纪后期的东亚
A.成为工业技术水平最发达地区 B.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相对缓慢
C.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区域 D.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接近
14.下表为有关国际海洋公约的统计表格,该表反映了
时间 签署国家或国际组织 签署的文件 主要内容
1970年 智利、秘鲁等拉美21国 《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 签署国享有200海里的领海权
1972年 多米尼加等加勒比15国 《圣多明各宣言》 领海以外增加200海里的承袭海作为专属经济区
1973年 非洲统一组织 《关于海洋问题的宣言》 非洲国家有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1982年 联合国 《联合国海洋公约》 签署国享有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A.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B.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
D.海洋权益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15.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中俄、中法发表倡导多极化的联合声明;法、德、俄决定建立三国年度首脑会晤制度;东盟和中、日、韩举行的“9+3”会议已经发展到“10+3”会议。这些史实( )
A.反映出南北国家间矛盾加剧 B.说明两极对峙局面日益崩溃
C.客观上推动多极化趋势加强 D.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发展
16.2018 年各大洲区域内外贸易情况比较表(亿美元;%)。据表可知( )
出口 进口
区域内 区域外 区域内 区域外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非洲 773.1 15.9 4100.5 84.1 736.4 13.3 4800.8 86.7
亚洲 37947.4 53.7 32679.6 46.3 35660.5 54.2 30150.4 45.8
拉美 1733.5 16.0 9109.8 84.0 1791.5 16.2 9245.4 83.8
欧盟 40933.0 63.6 23401.2 36.4 37477.8 58.8 26303.3 41.2
(注:金额为现价美元计算:“亚洲”仅指亚洲发展中经济体。)
A.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B.亚洲更加具有经济增长活力
C.拉美与非洲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D.欧洲国家内部经济依赖性强
17.下表是对美国部分媒体和国会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两词的统计。据此可知
提到的次数 百分比的变化
1988年 1993年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 一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一40%
“西方” 36 87 +142%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68%
“西方” 7 1o +43%
A.美国社会与政府意识不同步
B.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C.世界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D.西方价值观具有普世价值
18.要么让殖民地独立,要么进行殖民战争;让殖民地独立,将失去“一颗最明亮的宝石”,而殖民战争则是长期的,同时也会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和国内人民的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这个两难选择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印度 D.日本
19.二战结束后,独立的韩国涌现出大量企业家。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喆原为蔬果商人;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原为米店职员;LG集团创始人具仁会原为土布商人。这些人的成就侧面反映了(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20.1945-1994年,世界上有122个国家立。1994年帕劳共和国独立,联合国的托管任务完成。截至2011年年底,联合国已经包括193个国家和两个观察员国家,70亿人口中约有130万人生活在殖民统治下。这说明
A.世界殖民体系已走向崩溃 B.联合国维护和平的任务基本实现
C.发展中国家政治作用凸显 D.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柏林危机前,阿登纳政府认为,联邦德国自己是无法完成德国重新统一的,只能依靠西方大国的力量来实现。柏林危机及西方盟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对联邦德国政坛力量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张与苏联、东德接触,直接谈判解决德国统一问题的政治力量开始上升。1963年10月15日,阿登纳辞去联邦德国总理职务。1969年9月,勃兰特当选联邦德国总理,他积极利用东西方关系缓和的大背景,全力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德的关系。勃兰特对苏联和东德的政策调整和外交行动,反过来又推动了东西方关系的进一步缓和,从而为西柏林问题和德国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条件。
——摘编自周耀勇《第二次柏林危机与联邦德国统一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德国统一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积极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地缘上与中、苏临近的韩国,是美国亚洲冷战前沿阵线的重要选择。因此,韩国一直是美国军事和经济重点援助的国家。1961年,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调整,加强了对韩国经济建设的干预,促使韩国政府有计划地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改善和日本关系,以及敦促韩国早日实现经济自主。1962年起,韩国政府开始制定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由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模式,建立自立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谢桂花等《二战后韩国经济起飞与国际机遇的利用》
材料二 1965年,韩日双方签订了《韩日基本关系条约》及有关协定,韩日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实现了关系正常化,随后韩日签订《韩日经济合作协定》。与此同时,韩国凭借其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抓住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国际机遇,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承接地,至20世纪70年代,鉴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韩国开始对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转型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这一转变有力地激发了韩国经济的增长点。
——摘编自张仁宝(现代韩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韩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韩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殖民的形式不断变迁,但其目标始终没有放弃。在殖民的早期阶段,殖民是以物理空间的侵入为主要特征,而突破他国的边界藩篱依靠的是强制资本即硬力量为后盾,硬力量的领先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原动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技术优势都是在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期间率先完成的。伴随早期的经济殖民是武力干涉下的空间争夺,空间战的结果是资本家将自己的权力延伸到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领地,从而巧夺豪取该空间内的物质资源。
——吴飞、杨席珍《后殖民视角下的殖民传播》
材料二 随着民族——国家的觉醒,进入后殖民时期以来,资本主义殖民传播出现新的转向。殖民传播从空间观念偏向时间观念,从显性走向隐秘化,公开的硬力量入侵让位于各种形式的秘密的软力量同化。今天的殖民霸权更多的需要顺从、秩序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主导权。今天的殖民往往以意识形态(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武器,进行思想扩张,甚至以意识形态为借口,发动局部战争,来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把这个国家纳入自己的体系。
当然,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发展军事力量,强大的军事实力依然是当前国际形势下殖民的时间偏向的保证,是资本主义国家威慑前殖民地弱国的基础,是国际谈判桌上的重量砝码。当殖民的时间传播偏向因各种因素受阻无法实现时,空间控制还会重新抬头,此时,武力征服还会借助各种名义粉墨登场。
——摘编于周柏林:《美国新霸权主义》;王逸舟:《单极世界的阴霾》;吴飞、杨席珍《后殖民视角下的殖民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殖民时期与后殖民时期对外扩张形式的差异和产生这些差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殖民时期西方殖民传播带来的危害和我们应对西方殖民传播的方案。
参考答案:
1.B
2.A
3.A
4.C
5.C
6.D
7.B
8.C
9.B
10.B
11.A
12.D
13.C
14.B
15.C
16.C
17.C
18.B
19.A
20.A
21.(1)原因: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影响;阿登纳政府的政策不能解决德国统一问题;东、西德都是德国的一部分。
(2)积极作用:使联邦德国摆脱外交上的不利局面;进一步缓和东西方关系;为实现德国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1)原因:美国的援助及政策干预;韩日外交关系改善;日本经济援助;政府主导,实行经济计划;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机遇;适时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2)影响:建立了自立的经济基础,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优化了国民经济结构;提升了韩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引领了二战后亚洲经济增长;为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腾飞提供了借鉴。
23.(1)差异:近代殖民时期:主要以赤裸裸的武力应用。后殖民时期:主要是软实力的应用,手段比较隐秘。因素: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殖民体系日趋崩溃;西方国家控制、压迫、奴役“第三世界”的野心不死;独立后的国家与原来的宗主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危害:非西方国家的话语权遭到严重侵蚀;后殖民主义下的殖民传播,非西方的弱势文化面临着消亡的风险;后殖民主义下的殖民传播,使得国家意识走向模糊。方案: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我国文化特性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