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晚清的内忧外患与辛亥革命以来的军阀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晚清的内忧外患与辛亥革命以来的军阀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15:3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晚清的内忧外患与辛亥革命以来的军阀统治
1.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3.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4.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整理并了解:列强侵华篇
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
英国 独霸 (1840 — 1894 年) (1) 英国在华势力最大。 (2) ①     也追随英国加紧对华侵略。 (3) 以②     为主要侵华形式 背景 (1)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③        成为列强目标。 (2) ④     和“亚罗号”事件分别是列强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概况 涉及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炮轰广州,占领大沽炮台和天津,英法联军焚毁⑤    后,进入北京城
结果 (1)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⑥       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实现鸦片贸易⑦    。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影响 (1)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⑧    的开端。 (2)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⑨          
★注意: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
(1) 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 (2) ⑩   观: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 (3) 本末观: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 (4)    观: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 (5) 人才观: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注意: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1) “朝贡体系”:立足于“华夷观”思想,基本模式是“朝贡—册封”,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其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     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 “不平等条约体系”:即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了国际惯例(设立总理衙门就是表现之一);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       和       
群雄 逐鹿 (1894 — 1914 年) 特点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1) 甲午中日战争后,英、日、德、俄、法、美等国掀起了      的狂潮,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 以      为主要侵华形式 背景       壮大了日本国力,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借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 (1)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李鸿章下令“      ”——北洋海军失去了黄海制海权。 (2)       ,北洋舰队最终覆灭 (1)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附近顽强阻击侵略者。 (2) 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北京失陷,    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结果 (1) 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 证明了      的破产 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       ”
影响 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强 侵华 的 影响 政治 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__________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经济 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        ;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         
启示 (1) 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积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国更要和平崛起。 (2) 我们要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 我们要大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整理并理解:救亡图存篇
救亡 概况 结果 影响
农民阶级 太平 天国 运动 金田起义——占领武昌——①       ——北伐、西征——天京事变——浦口、三河大捷——安庆战役——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由于统治集团内讧,不能突破②    ,太平天国最终失败 (1) 沉重打击了③      ,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 随着④        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义和团 运动 (1) 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⑤        的冲突。 (2)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用“⑥   ”方法,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 (3) 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⑦           (1)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2) 由于缺乏⑧        ,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⑨     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注意:东南互保——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式微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宣战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东南各省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互保,经买办商人盛宣怀从中牵线,东南督抚与各国列强达成《东南保护约款》,划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他们称慈禧宣战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违抗清廷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东南互保运动是抑制⑩       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也是东南督抚与清廷同心和离心两个合力的产物。但同时也使东南免受战争波及,地方政治与军权进一步扩张,为各省在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奠基
★注意:如何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              ;政治上,不能提出科学革命纲领;思想上,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多用宗教;组织上,自私性、分散性,很难形成领导核心。因此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地主阶级 开眼 看世界 林则徐《四洲志》、魏源《      》、徐继畬《瀛寰志略》 未付诸实践 “开眼看世界”促使了       的新思潮萌发,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学习西方、强国御侮的艰难探索
洋务 运动 (1) 创办军事工业和      的民用企业。 (2) 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3)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1) 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     运动,未能达到目的。 (2)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          的尝试
★注意: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      ”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 经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      的先河。 (3) 外交: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加强了中国同外国的联系。 (4) 教育: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5) 政治:其目的是         ,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决定了其只能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清末 新政 1901年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清末新政的一系列改革,客观上促进了       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预备 立宪 运动 (1) 1906年,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 (1) 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2)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             ,转而支持革命
★注意: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1) 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取悦于列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 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      ”的范畴。 (3) 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同时,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与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是中国封建与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 (4) 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式学堂的创办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皇族内阁的出台使立宪派转为支持革命至少是同情革命
★注意: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          ,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注意:晚清士人分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1) 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鉴于此,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造就了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知识群体。 (2) 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等人毅然放弃仕途,走上      的道路,转型成为民族资本家。 (3) 《辛丑条约》签订后,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并于1905年       ,传统士人失去进身之阶,分流速度大大加快。 总之,晚清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士人分流
资产阶级 戊戌 变法 “     ”(拉开了序幕)——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百日维新”(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 “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阻挠下最终失败。 (2) 变法措施,除      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辛亥 革命 兴中会——同盟会——广州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逊位诏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1)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        ,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注意: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及不足
(1) 基本原则: ◎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        的原则。 (2) 不足: ◎内容不全:没有具体规定人民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 ◎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 ◎现实需要的     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     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也没有履行妇女参政的承诺)
★注意: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 依据:            。 (2) 内容:官员选拔以     为主;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 影响: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     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整理并理解:思想观念篇
近代中国 民族意识 的觉醒 传统民族观和“家天下”观念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闭关自守、妄自尊大,固守传统的“华夷之辨”(华夷文化观),以①     自居。此时的家国观念是“家天下”(“家国一体”、专制国家)
民族意识的萌发 ②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③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近代中国 国家观念 的形成 传统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占据主流意识的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④     ”。 近代中国的演变发展是传统天朝体制崩溃、国家走向近代的过程 (1) 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力量开始进入中国,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冲击了我国的“万国观”,传统国家观念在西方势力的冲击下发生了转型。 (3) ⑤     结束了传统的王朝国家,开启了建设民族国家的进程
晚清政府 外交体制 的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⑥      ,闭关锁国,清政府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清政府缺乏⑦     (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产生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19世纪60—80年代 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⑧     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 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⑨   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自开商埠,保全利权
文化交流 与传播 (1) 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⑩          ”。 (2) 1862年,在北京设立        ,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创办          翻译馆,翻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 (3)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     出国。 (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史事分析(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4年,孙中山在为刘成禺所著《〈太平天国战史〉(序)》中指出:“虽以……曾(国藩)……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钱穆对曾国藩也有一系列的论述,主要见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论著。钱穆对曾国藩虽有赞赏之词,如“曾国藩虽在军中,隐然以一身任天下之重”,为学“以转移风俗、陶铸人才为主”,而持论则“平正通达,宽宏博实”,“诚近世间出一伟儒也”;但也有责备之意,如“湘军诸帅,虽自谓受传统文化之浇培,以保护民族文化自任,而他们对于民族大义,亦早已丧失”“寄托在异族政权的卵翼下来谈民族文化之保存与发皇,岂异梦寐”。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伟儒”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
(2) 据材料,指出与孙中山对曾国藩的评价相比,钱穆的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史事分析(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尔国浙省定海、舟山等处,原我国故地,先朝恃强占窃,蹙我强威,夺我土地,孕怀至今……(至于鸦片一事)严禁尔国人民吸食犹可言也,委责独让我国兴贩鸦片引诱,是何言也……尔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抄搜烟土,乘机逞掠,形同倭窃,诚何国体,不禁发指。
——《英国为声明入侵中国理由事檄文》(1841年)
材料二 尔虽有羽毛、大呢(一般认为是由羊毛、羊绒织成的织物的泛称),非我湖丝(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焉能织造?虽有花边、鬼头(外国银元的别称),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若言水战,则尔等将船退出虎门,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与尔海外对仗,尔果能胜我,方为利害。
——《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1841年)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英国“檄文”的谬误之处。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广州义民表达的观点。
情境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图二出自晚清时期创办的蒙学读物。晚清蒙学读物以“图说”介绍新知,启蒙读者心智。因而,晚清又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的“地理大发现”时期。
(1) 观察图一和图二,提取两幅图片相关联的信息。
(2) 某研究者认为,晚清是中国的“地理大发现”时期。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该观点。
(3) 如果进一步展开图像证史,你还要怎么做?
历史写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女界“新”象
图一 图二
图中文字: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余,初十傍晚,在该学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能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 ——《益森画报》第5期(1907年) 图中文字:正月十五日,后门外大街,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奔跑。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请家长赶快禁止才好。 ——《日新画报》第25期(1908年)
提取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析。
活动1
①法、美、俄;②商品输出;③打开中国市场;④虎门销烟;⑤圆明园;⑥接受协定关税;⑦合法化;⑧近代史;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⑩夷夏; 义利; 儒家; 近代化; 谈判意识; 条约意识; 瓜分中国; 资本输出; 明治维新; 避战保船; 威海卫战役;洋务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俄国;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意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人们的视野。
活动2
①定都天京;②封建秩序;③清王朝的统治;④湘淮系官僚集团;⑤教民与当地民众;⑥招抚;⑦清政府统治的根基;⑧先进阶级的领导;⑨反帝爱国;⑩人民反抗斗争; 农民阶级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海国图志; 向西方学习; 官督商办; 自救; 早期现代化; 现代人; 工业文明;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维护封建统治;编练新军;皇族内阁;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民族资本主义;中体西用;编练新军;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实业救国;废除科举;公车上书;京师大学堂;旧式官僚体制;四川保路运动;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责任内阁制;
因人立法;一纸约法;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考试制度;文官制度。
活动3
①天朝上国;②鸦片战争的惨败;③甲午中日战争后;④天下观;⑤辛亥革命;⑥贵华贱夷;⑦主权观念;⑧海权意识;⑨主动;⑩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京师同文馆;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华工; 自然历史博物院。
活动4
(1) 史实依据:科考入仕,宽宏博实;移风易俗,培养人才;创立湘军,以儒治军;主办洋务,体用经世;修身养德,注重家教。
(2) 变化:批评的侧重点从阶级矛盾角度转为民族矛盾的角度(或从孙中山侧重批评曾国藩忠效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钱穆责备曾国藩与洋人合作,中体西用以救亡图存;或从孙中山批评曾国藩不明春秋大义到钱穆批评曾国藩丧失民族大义)。
原因:受时代背景影响存在角度差异(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受个人身份影响存在立场差异(或钱穆是历史学家,基于责任担当);受史料掌握程度影响整体评价(或钱穆掌握的史料更加全面具体);钱穆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或钱穆认为民族文化与政权独立密不可分)。
活动5
(1) 谬误之处:定海、舟山等处是中国领土,并非英国“故地”;英国在明知中国严禁吸食鸦片,仍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攫取暴利,本身就有“引诱吸食”的意图;中国官员抄搜烟土,是执行中国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英国对中国的入侵始于1840年,而在战争爆发一年后才声明入侵理由,此举欲盖弥彰。
(2) 观点:认为英国的物产、制度都源于中国;军事上妄想短期内战胜英国。
评析:这些心态源于长期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政策;一方面反映了近代民众面对外来入侵时朴素的爱国情感;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体现了盲目自大的心态;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告示中的内容折射出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茫然无知。
活动6
(1) 提取信息:图一将地球画为球形,并标注主要的大洲和大洋,体现的是地圆学说;图二描绘了“船行望远”的现象,船从远方来先看到桅杆尖,随着船越行越近,渐渐看到整个船只。这个现象印证了地球是圆的。
(2) 解释:林则徐、魏源等近代中国人介绍西方近代地理知识,近代中国人的地理学水平提高;国人重新看待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与他国的关系,破除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出向西方学习,引发了晚清时期巨大的思想变革。
(3) 做法:充分挖掘图像的史料价值;寻找多重图像史料;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
活动7
提取信息:清末,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各阶层开展了救亡图存运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不断深入。
评析:材料中“女学堂”“阅报之益”等信息反映了在晚清时期,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民众特别是女性文化水平的提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材料中“厮役则奇”“不好看”“规矩”等信息反映了社会中的人们仍然受到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用猎奇或反对的眼光看待当时出现的女界新现象。
20世纪初,民众对女界新现象的态度是当时社会新旧杂陈时代特征的反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