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客至》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品味诗歌语言,反复诵读本诗,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清诗歌的情感线索,领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鉴赏、写作方法的探究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理解诗人在《客至》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以及对于友人来访的喜悦之情。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 导入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人总结了“人生三大喜事”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他乡遇故知。由此可见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孔子云“有客从远方来,不亦乐乎”,陆游曾“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因为高兴,蔡邕曾经履相迎王粲,曹操曾跣足而出迎许攸……好客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远在异地他乡的杜甫,听说客人要拜访他,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怎么待客呢? 今天,让我们学习杜甫的《客至》。 解题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 “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过”,即探望、相访。 “喜”表明喜悦之情。 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作者简介: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阅读指导: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中国文学史》 文学创作: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研读文本内容 1.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颔联的写景角度有何变化? 描绘了草堂的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群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2.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诗人为什么选择“群鸥”作为意象?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4.杜甫遣词可谓鬼斧神工,颈联无一字言情,却饱含情意。请试赏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情感: ①竭诚待客的热情; ②好友来访的兴奋喜悦; ③好友来访却只能简单招待的歉意愧疚; ④两人情感深厚,关系亲密。 手法: ①细节描写,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②反衬,详细介绍了待客酒菜的简陋及原因,反衬出作者与好友情感至深。 4、 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无聊”的? 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 表面上看,是极闲适的境界,然而国家正是多事之秋,山河沦陷、百姓受苦,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这背后正藏着作者人生无奈的惆怅感慨,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 诗人心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壮志难酬,无处排解,不愿与世俗合流,因避于一隅,寻求内心片刻的平静。 5、尾联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邀邻喝酒”——细节描写。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6.尾联句意蕴丰富,耐人咀嚼,其作用有: 第一,突出了主要内容。尽宾主之欢,表现诚朴、率真的态度。 第二,留有想象的余地。邻翁来了没有呢 邻翁是谁呢?这些回味让诗歌的意境更深了一层。 第三,表明感情之深。如果仅是泛泛之交,或者友情不是特别深厚,谁还会邀邻陪酒呢? 第四,再次掀起高潮。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第五,构思奇特绝妙。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既见不凡之人,又见不俗之情。 7.“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四句“安能行叹复坐愁?”看似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8.“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异常的诗人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长歌当哭,何其悲壮。读者从此情此景中也可想见其悲愁之沉郁。 9.“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写出了什么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这句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① ②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可见二位酒兴之浓,气氛的欢快。这一细节别开生面,别有情趣,表现了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素材积累--名家点评 刘克庄《后村诗话》:此篇(按指《客至》)若戏效元白体者。 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二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花径不曾”二句下)。谭云:“肯与”二字形容贵客豪宾,入妙(“肯与邻翁”二句下)。 李沂《唐诗援》:天然风韵,不烦涂抹。 陆时雍《唐诗镜》:村朴趣,村朴语。 黄生《唐诗摘钞》: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
课堂小结 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