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历史
2024.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故上衣玄下裳黄。”乾即天,坤即地。上衣如天即用玄色,下裳如地即用黄色。人们穿着上玄衣下黄裳,拜祖先、祭天地。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 重视敬老孝亲 B. 崇尚天人合一 C. 追求家国情怀 D. 强调敬天保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提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故上衣玄下裳黄”,这里描述了古代圣王通过垂衣裳来治理天下,并且衣裳的颜色与天地相应,上衣为玄色,象征天,下裳为黄色,象征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观察天地万物,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B项正确;中华文化确实重视敬老孝亲,但材料中未涉及到与此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天下治”,但更多的是强调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不是直接体现家国情怀,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了对天的敬畏,但并没有直接提到保民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韩非则说:“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两者主张( )
A. 蕴含民本思想的倾向 B. 重在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C. 具有社会变革的精神 D. 迎合新兴阶级的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商代夏和周代商,在礼制上,都进行了变革;韩非子也认为,强国和利民要不断地变革,因此,两者的主张都具有社会革新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变革的精神,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变革,并非反思礼乐文化,排除B项;孔子属于奴隶制旧贵族的代表,而非新兴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
3. 有学者认为,“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正是这种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该观点强调蒙古西征( )
A. 扩大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B. 摧毁了中世纪神学统治
C.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D.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冲击了中世纪欧洲的统治秩序,推动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蒙古西征对欧洲的影响,没有体现元朝统治信息,排除A项;摧毁了中世纪神学统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近代科学的发展是在16—19世纪,而蒙古西征在13世纪,时间跨度较大,排除C项。故选D项。
4.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知饮蔗浆,但不知以蔗造糖。后来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到了明代,中国已经能够制造洁白的砂糖,这个技术明末传入印度,印度许多地方把白糖称为 cini,意思是“中国的”。这反映了( )
A. 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 B. 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C. 文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D. 文明交流的双向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到了明代,中国制造砂糖的技术传入印度,体现了文明交流的双向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印度和中国在文明发展发面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明传播的具体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
5. 晚清学者姚莹说:“自古兵法,先审敌情,未有知己知彼而不胜,聩聩从事而不败者也。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皆在西洋之极,去中国五万里。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矣”。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 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 秉持中体西用理念
C. 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D. 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姚莹的观点表明,他认识到了解敌情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而西方国家却对中国的地利人事了如指掌。这种对国内外情况的对比,显示了姚莹等晚清学者开始关注外部世界,并认识到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不足,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部分中国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而是他们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而姚莹不是洋务派,排除B项;姚莹等晚清学者强调要关注外部世界,而不是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图为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的部分条款。该条款意在( )
第二条古物除私有者外,应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责成保存处所保存之。 第三条古物保存处所每年应将古物填具表册呈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 第七条埋藏地下及由地下暴露地面之古物概归国有……其有不报而隐匿者,以窃盗论。
A. 加强政府对文物的管理 B. 遏制破坏偷盗文物行为
C. 明确文物所有权的归属 D. 健全文物保护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规定古物概归国有,明确了文物的所有权的归属,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物的归属,而非对文物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破坏偷盗文物行为,排除B项;材料只有一部《古物保存法》,无法得出法律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时指出: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毛泽东强调的是( )
A. 调整“一边倒”外交政策 B. 创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性
C. 工业化建设需要文化交流 D. 理性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毛泽东的话强调了在学习外国文化和经验时,应该有选择性地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盲目照搬。这体现了理性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态度,D项正确;毛泽东的话主要是关于学习外国文化和经验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外交政策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毛泽东强调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排除B项;虽然文化交流对于工业化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是毛泽东强调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 如表是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及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据此可知( )
时期 体育思想 核心价值观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军国民 (培养具有军事技能的公民) “强民救国”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自然主义 (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锻炼体系) “实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三基”(知识、技能、技术) “增强体质”
新时期 “健康第一” “以学生为本”
A. 体育健康理念得到普及 B. 体育思想具有时代特色
C. 体育教育理论逐渐系统 D. 体育发展体系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不同时期的体育思想不一样,符合每个时代的特征,每个时期的体育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B项正确;体育健康理念普及,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史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与体育教育理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体育发展体系日益完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9. 希腊化时代的埃及,祭司们使用希腊神祇的名称,将马其顿的月份名称与埃及的日历等同起来,将皇室名称变为希腊语,给具有上千年传统的埃及宗教和君主制度涂上一层希腊色彩。据此可知,希腊化( )
A. 重塑了埃及文明的内核 B.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C. 完成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D. 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隔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希腊化时代的埃及,祭司们使用希腊神祇的名称,将马其顿的月份名称与埃及的日历等同起来,将皇室名称变为希腊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希腊化时代非洲的埃及人也接受了希腊文化,在文化与政治上添加了希腊文化色彩,这说明在希腊化时代推动了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B项正确;希腊化丰富埃及文明,但是没有重塑了埃及文明的内核,排除A项;希腊化没有完成了区域文化的统一,其影响各地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排除C项;“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隔阂”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0. 8世纪的欧洲各民族开始有了民族文字的萌芽,有的民族在拉丁文《圣经》上用拉丁字母书写自己的语言作为注释;有的民族用自己语言的拉丁化文字翻译《圣经》。这( )
A. 有利于欧洲民族意识的萌发 B. 扩大了天主教会的影响
C. 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 D. 反映出欧洲王权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8世纪欧洲各民族开始使用自己的文字,无论是作为注释还是翻译《圣经》,都体现了他们对自己语言和文化的重视。这种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和表达,无疑会促进民族意识的萌发,A项正确;虽然这些活动都围绕《圣经》进行,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扩大天主教会的影响,相反,这些民族在使用自己语言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天主教会的影响,排除B项;这些活动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逐渐普及,因为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圣经》会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理解宗教教义,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它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排除C项;这些活动与欧洲王权的强化没有直接的联系,王权的强化更多地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如图是1500-1975年美洲的种族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近代美洲人口总数在不断的上涨 B. 美洲人口结构深受殖民扩张影响
C. 工业革命助推美洲人口发生变动 D. 人口迁移有利于美洲的长远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1975年美洲。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移民不断到达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印第安人占比急剧下降,欧洲人占比急剧增加,此时,随着黑人奴隶贸易的开展,非洲人在美洲的占比也大幅增加,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比率,而非数量,排除A项;美洲人口的变动是新航路开辟推动的结果,而非工业革命,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美洲人口结构,没有体现美洲的长远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18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对即将到来的世界作出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
A. 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 B.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濒临瓦解
C. 亚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 世界无产阶级运动走向联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世界。根据材料“1918年”“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可知,杜波伊斯意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必将高涨,C项正确;二战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丧失,排除A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一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与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41年12月,美国图书馆协会组织并发起“胜利图书运动”,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大力支持。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该协会为美国军队募集图书1800万册。该运动旨在( )
A. 提供战胜法西斯的精神支持 B. 传承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C. 加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垄断 D. 彰显图书馆服务公众职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美国)。根据材料“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该协会为美国军队募集图书1800万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胜利图书运动”主要是为前线的美国军队募集图书,其目的是为军队提供文化支持,也为提供战胜法西斯的精神支持,A项正确;“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主要是文化贡献,但是“胜利图书运动”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排除B项;美国政府没有对文化事业进行垄断,排除C项;材料主旨“战争与精神支持”,而“图书馆服务公众职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 20世纪末,新加坡政府在全社会推行“礼貌月运动”“敬老周运动”“推广华语运动”;实行混合组屋政策,规定同一组屋和邻区必须有不同比例的民族构成。新加坡政府意在( )
A. 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B. 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C. 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D. 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新加坡的“礼貌月运动”、“敬老周运动”和“推广华语运动”等社会运动旨在加强社会道德规范,传承和弘扬华族文化,从而培养民众对新加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混合组屋政策的实施,则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巩固国家的团结与稳定。新加坡以上的做法意在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D项正确;新加坡推行的推行“礼貌月运动”“敬老周运动”“推广华语运动”,起不到提高社区自治水平的作用,排除A项;“规定同一组屋和邻区必须有不同比例的民族构成”与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无关,排除B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表是苹果第五代iPod主要部件的分工网络和价值分割体系。据此可知( )
分工网络 价值分割体系
销售 美国渠道商和零售商获取75美元。
资源整合 美国苹果公司获取80美元。
硬盘 日本东芝公司提供,价值73美元,实际生产地在中国。
芯片 美国公司提供,13美元,生产地在美国或新加坡或中国台湾。
存储器 韩国公司提供,2美元,韩国生产。
组装 中国内地(中间通过台湾代工商)得近4美元。
A.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建立 B. 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地位凸显
C. 生产的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D.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技术革新换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生产苹果iPod主要部件的分工网络和价值分割体系分布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可判定,生产的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C项正确;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尚处于建设中,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国际分工,而非跨国公司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国际分工,而非技术革新换代,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6题13分,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6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南海1号”看海上丝绸之路“南海1号”是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南宋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其考古发现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史料。
船载货物以陶瓷器为数最多。从陶光器型来看,一般为碗、盘、碟、壶、盅、瓶、盒、罐等,主要是福建德化窑、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三大窑口的产品。其中不乏精品,如德化窑青白釉刻花鼓钉纹四系兽纽益罐,造型精巧,在东南亚发现较多,可能用作盛放香料或药物,也有可能用作祭祀容器。
此外,还出水钢钱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也有很多生活用品,如石雕观音、佛像、铜镜、科杆、木梳、砚台、木锤之类等。歙石雕瓶纹砚,墨池近似高脚杯形状,脚杯底部呈现出“鸡冠花”形状的纹饰。
专家分析,这个砚台具有红海地区阿拉伯文化的特征。
——熵编自林唐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南海1号”》
(1)根据以上考古发现,分析“南海1号”沉船的考古价值。
(2)若要进一步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这一主题,请拟定研究提纲。
【答案】(1)价值: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史料;对研究宋朝时期瓷器的工艺技术等具有研究价值;对研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研究宋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具有价值;对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2)
提纲:政治上,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阻碍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
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贵金属稀缺。
文化上,理学的发展,以及中外交流推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价值:根据材料“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其考古发现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史料。”可知,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史料;根据材料“船载货物以陶瓷器为数最多。从陶光器型来看,一般为碗、盘、碟、壶、盅、瓶、盒、罐等,主要是福建德化窑、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三大窑口的产品。其中不乏精品,如德化窑青白釉刻花鼓钉纹四系兽纽益罐,造型精巧,在东南亚发现较多,可能用作盛放香料或药物,也有可能用作祭祀容器。”可知,对研究宋朝时期瓷器的工艺技术等具有研究价值;根据材料“还出水钢钱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可知,对研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根据材料“有很多生活用品,如石雕观音、佛像、铜镜、科杆、木梳、砚台、木锤之类等。歙石雕瓶纹砚,墨池近似高脚杯形状,脚杯底部呈现出‘鸡冠花’形状的纹饰。”可知,对研究宋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具有价值;根据材料“这个砚台具有红海地区阿拉伯文化的特征。”可知,对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提纲:根据材料“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如:政治上,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阻碍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 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贵金属稀缺。 文化上,理学的发展,以及中外交流推动。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译活动与时代中国近代以后翮译活动简要概况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甚兰翻译《方团阐幽》、《垛积比类》
华衡芳翻译《化学鉴原》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神》(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李大钊作《法俄之比较革命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注:严复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胡适翻译语言主张采用白话文,批判文言文;翻译策略主张直译;翻译标准要求善译求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翻译活动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翻译活动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答案】(1)趋势:翻译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翻译内容扩展到多个领域;翻译方法和理念不断创新;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元化。
(2)作用:促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得以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促进思想解放;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为中国的外交和国际交流打下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翻译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根据材料“魏源编写《海国图志》”,“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与“胡适翻译《最后一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翻译内容扩展到多个领域;根据材料“胡适翻译语言主张采用白话文,批判文言文;翻译策略主张直译;翻译标准要求善译求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翻译方法和理念不断创新;根据材料“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与“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元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得以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根据材料“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神》(孟德斯鸠著)”与“严复翻译《天演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中国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促进思想解放;根据材料“李大钊作《法俄之比较革命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为中国的外交和国际交流打下了基础。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印欧人的迁徙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主要以畜牧为生,为追求理想的放牧之地而迁徙。他们的迁徙路线大致可以分为向南、向西和向东三大分支,又从三大分支里面分出数个小的分支,向世界各地迁徙。
分支 迁移概况
东南分支 这部分南下高加索山脉的古印欧人,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迁徙到了伊朗高原,进而进入西亚区域。
向南分支 这部分古印欧人被称为“赫梯人”,公元前3000年,来到了小亚细亚半岛,也就是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公元前1595年前后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向西分支 这部分主要来自东欧平原,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穿过多瑶河,翻越巴尔喀阡山,迁徙到了巴尔于半岛,逐步扩散到今天的西欧、北欧和北美。
向东分支 这部分就是常说的雅利安人。公元前1500年,他们到了阿富汗高原以后,继续翻越兴都库什山和喜玛拉雅山,来到了南亚的古印度平原。其中的一小部分,继续翻越怕米尔高原,来到了中国的新疆和河套平原一带。还有一部分来到了伊朗高原。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徙”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迁徙目的是为了寻找理想的放牧之地;持续时间长;迁徙范围广;产生新的人群。
(2)观点: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论述: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印度的佛教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新的人群和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促进早期区域文化的交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亚欧大陆。根据材料“为追求理想的放牧之地而迁徙”可得出迁徙目的是为了寻找理想的放牧之地;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他们的迁徙路线大致可以分为向南、向西和向东三大分支,又从三大分支里面分出数个小的分支,向世界各地迁徙”可得出迁徙范围广;根据材料“这部分古印欧人被称为‘赫梯人’”“这部分就是常说的雅利安人”可得出产生新的人群。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主题“人口迁徙”、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确定观点为: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结合印欧人迁徙的相关史实进行表述。如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印度的佛教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之,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新的人群和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促进早期区域文化的交流。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利物浦的城市发展路径
时期 发展概况
17世纪以前 中世纪的利物浦主要是与爱尔兰的毛线贸易,形式单一。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洲际之间交往增多,大西洋成为主要的国际商道。在亚当·斯密的影响下,英国政府采取促进对外贸易、开辟海外殖民地等经济政策,利物浦港口得以融入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圆中。
17世纪— 19世纪木 利物浦市政会对周边河流航运改造和运河挖掘给予有力支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相继完甚。利物浦成为英国贩卖黑奴活动的重要窗口。随着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利物浦成为受彻斯特和兰开页工业腹地的重要进出口基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利物浦成为商业、保险、银行等行业聚集的繁荣大都市。
20世纪 二战中利物浦成为德军轰炸的重灾区,加上航道环境的恶化、远洋轮船与集装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对利物浦这种传统式船坞的需要和码头工人的需求,失业率持续增加,并引发连锁性的社会问题。政府的拯救政策均以失败告终,利物浦逐渐处在了“被遗忘的另一面”。
20世纪末以来 利物浦开始转变发展思路,逐步确立以文化和旅游为导向的城市战略。200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利物浦海事商业城在城市建设、国际贸易、人口变化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称为“海上商城利物浦”。
——摘编自鞠德东《利物浦:从海上商城到欧洲文化之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利物浦的城市发展路径进行合理解释。
【答案】利物浦城市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前,利物浦主要是与爱尔兰的毛线贸易,形式单一,而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成为主要的国际商道,英国政府采取促进对外贸易、开辟海外殖民地等经济政策,利物浦港口得以融入世界大市场的发展中。在黑人奴隶贩卖中,利物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利物浦成为商业、保险、银行等行业聚集的繁荣大都市。因地处沿海地区,二战中利物浦成为德军轰炸的重灾区,加上航道环境的恶化、远洋轮船与集装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对利物浦这种传统式船坞的需要,利物浦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末,利物浦开始转变发展思路,逐步确立以文化和旅游为导向的城市战略。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称为“海上商城利物浦”。综上,利物浦城市的发展,是英国近代发展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英国。
首先,明确解释的主题,根据材料设问,对利物浦的城市发展路径进行合理解释,可以确定主题为:近代以来,利物浦城市的发展历程。
其次,围绕提炼的主题“近代以来,利物浦城市的发展历程”,结合材料信息,可以从新航路开辟前、新航路开辟后,工业革命的推动,二战后以及新世纪等时间阶段进行分析解释说明,如:新航路开辟前,利物浦主要是与爱尔兰的毛线贸易,形式单一,而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成为主要的国际商道,英国政府采取促进对外贸易、开辟海外殖民地等经济政策,利物浦港口得以融入世界大市场的发展中。在黑人奴隶贩卖中,利物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利物浦成为商业、保险、银行等行业聚集的繁荣大都市。因地处沿海地区,二战中利物浦成为德军轰炸的重灾区,加上航道环境的恶化、远洋轮船与集装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对利物浦这种传统式船坞的需要,利物浦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末,利物浦开始转变发展思路,逐步确立以文化和旅游为导向的城市战略。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称为“海上商城利物浦”。
最后,总结升华,如:综上,利物浦城市的发展,是英国近代发展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历史
2024.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故上衣玄下裳黄。”乾即天,坤即地。上衣如天即用玄色,下裳如地即用黄色。人们穿着上玄衣下黄裳,拜祖先、祭天地。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 重视敬老孝亲 B. 崇尚天人合一 C. 追求家国情怀 D. 强调敬天保民
2.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韩非则说:“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两者的主张( )
A. 蕴含民本思想的倾向 B. 重在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C. 具有社会变革的精神 D. 迎合新兴阶级的政治诉求
3. 有学者认为,“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正是这种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该观点强调蒙古西征( )
A. 扩大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B. 摧毁了中世纪神学统治
C.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D.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4.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知饮蔗浆,但不知以蔗造糖。后来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到了明代,中国已经能够制造洁白的砂糖,这个技术明末传入印度,印度许多地方把白糖称为 cini,意思是“中国的”。这反映了( )
A. 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 B. 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C. 文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D. 文明交流的双向性
5. 晚清学者姚莹说:“自古兵法,先审敌情,未有知己知彼而不胜,聩聩从事而不败者也。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皆西洋之极,去中国五万里。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矣”。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 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 秉持中体西用理念
C. 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D. 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6. 如图为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的部分条款。该条款意在( )
第二条古物除私有者外,应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责成保存处所保存之。 第三条古物保存处所每年应将古物填具表册呈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 第七条埋藏地下及由地下暴露地面之古物概归国有……其有不报而隐匿者,以窃盗论。
A. 加强政府对文物的管理 B. 遏制破坏偷盗文物行为
C. 明确文物所有权的归属 D. 健全文物保护法律体系
7.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时指出: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毛泽东强调的是( )
A. 调整“一边倒”外交政策 B. 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C. 工业化建设需要文化交流 D. 理性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8. 如表是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及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据此可知( )
时期 体育思想 核心价值观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军国民 (培养具有军事技能的公民) “强民救国”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自然主义 (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锻炼体系) “实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三基”(知识、技能、技术) “增强体质”
新时期 “健康第一” “以学生为本”
A. 体育健康理念得到普及 B. 体育思想具有时代特色
C 体育教育理论逐渐系统 D. 体育发展体系日益完善
9. 希腊化时代的埃及,祭司们使用希腊神祇的名称,将马其顿的月份名称与埃及的日历等同起来,将皇室名称变为希腊语,给具有上千年传统的埃及宗教和君主制度涂上一层希腊色彩。据此可知,希腊化( )
A. 重塑了埃及文明的内核 B.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C. 完成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D. 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隔阂
10. 8世纪的欧洲各民族开始有了民族文字的萌芽,有的民族在拉丁文《圣经》上用拉丁字母书写自己的语言作为注释;有的民族用自己语言的拉丁化文字翻译《圣经》。这( )
A. 有利于欧洲民族意识萌发 B. 扩大了天主教会的影响
C. 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 D. 反映出欧洲王权的强化
11. 如图是1500-1975年美洲种族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近代美洲人口总数在不断的上涨 B. 美洲人口结构深受殖民扩张影响
C. 工业革命助推美洲人口发生变动 D. 人口迁移有利于美洲的长远发展
12. 1918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对即将到来的世界作出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
A. 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 B.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濒临瓦解
C. 亚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 世界无产阶级运动走向联合
13. 1941年12月,美国图书馆协会组织并发起“胜利图书运动”,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大力支持。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该协会为美国军队募集图书1800万册。该运动旨在( )
A. 提供战胜法西斯的精神支持 B. 传承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C. 加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垄断 D. 彰显图书馆服务公众职能
14. 20世纪末,新加坡政府在全社会推行“礼貌月运动”“敬老周运动”“推广华语运动”;实行混合组屋政策,规定同一组屋和邻区必须有不同比例的民族构成。新加坡政府意在( )
A. 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B. 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C. 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D. 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15. 如表是苹果第五代iPod主要部件的分工网络和价值分割体系。据此可知( )
分工网络 价值分割体系
销售 美国渠道商和零售商获取75美元。
资源整合 美国苹果公司获取80美元。
硬盘 日本东芝公司提供,价值73美元,实际生产地在中国。
芯片 美国公司提供,13美元,生产地在美国或新加坡或中国台湾。
存储器 韩国公司提供,2美元,韩国生产
组装 中国内地(中间通过台湾代工商)得近4美元。
A.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建立 B. 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地位凸显
C. 生产的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D.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技术革新换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6题13分,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6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南海1号”看海上丝绸之路“南海1号”是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南宋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其考古发现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史料。
船载货物以陶瓷器为数最多。从陶光器型来看,一般为碗、盘、碟、壶、盅、瓶、盒、罐等,主要是福建德化窑、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三大窑口的产品。其中不乏精品,如德化窑青白釉刻花鼓钉纹四系兽纽益罐,造型精巧,在东南亚发现较多,可能用作盛放香料或药物,也有可能用作祭祀容器。
此外,还出水钢钱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也有很多生活用品,如石雕观音、佛像、铜镜、科杆、木梳、砚台、木锤之类等。歙石雕瓶纹砚,墨池近似高脚杯形状,脚杯底部呈现出“鸡冠花”形状的纹饰。
专家分析,这个砚台具有红海地区阿拉伯文化的特征。
——熵编自林唐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南海1号”》
(1)根据以上考古发现,分析“南海1号”沉船的考古价值。
(2)若要进一步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这一主题,请拟定研究提纲。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译活动与时代中国近代以后翮译活动简要概况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甚兰翻译《方团阐幽》、《垛积比类》
华衡芳翻译《化学鉴原》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神》(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李大钊作《法俄之比较革命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注:严复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胡适翻译语言主张采用白话文,批判文言文;翻译策略主张直译;翻译标准要求善译求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翻译活动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翻译活动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印欧人的迁徙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主要以畜牧为生,为追求理想的放牧之地而迁徙。他们的迁徙路线大致可以分为向南、向西和向东三大分支,又从三大分支里面分出数个小的分支,向世界各地迁徙。
分支 迁移概况
东南分支 这部分南下高加索山脉的古印欧人,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迁徙到了伊朗高原,进而进入西亚区域。
向南分支 这部分古印欧人被称为“赫梯人”,公元前3000年,来到了小亚细亚半岛,也就是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公元前1595年前后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向西分支 这部分主要来自东欧平原,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穿过多瑶河,翻越巴尔喀阡山,迁徙到了巴尔于半岛,逐步扩散到今天的西欧、北欧和北美。
向东分支 这部分就是常说的雅利安人。公元前1500年,他们到了阿富汗高原以后,继续翻越兴都库什山和喜玛拉雅山,来到了南亚的古印度平原。其中的一小部分,继续翻越怕米尔高原,来到了中国的新疆和河套平原一带。还有一部分来到了伊朗高原。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徙”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利物浦的城市发展路径
时期 发展概况
17世纪以前 中世纪的利物浦主要是与爱尔兰的毛线贸易,形式单一。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洲际之间交往增多,大西洋成为主要的国际商道。在亚当·斯密的影响下,英国政府采取促进对外贸易、开辟海外殖民地等经济政策,利物浦港口得以融入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圆中。
17世纪— 19世纪木 利物浦市政会对周边河流航运改造和运河挖掘给予有力支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相继完甚。利物浦成为英国贩卖黑奴活动的重要窗口。随着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利物浦成为受彻斯特和兰开页工业腹地的重要进出口基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利物浦成为商业、保险、银行等行业聚集的繁荣大都市。
20世纪 二战中利物浦成为德军轰炸的重灾区,加上航道环境的恶化、远洋轮船与集装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对利物浦这种传统式船坞的需要和码头工人的需求,失业率持续增加,并引发连锁性的社会问题。政府的拯救政策均以失败告终,利物浦逐渐处在了“被遗忘的另一面”。
20世纪末以来 利物浦开始转变发展思路,逐步确立以文化和旅游为导向的城市战略。200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利物浦海事商业城在城市建设、国际贸易、人口变化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称为“海上商城利物浦”。
——摘编自鞠德东《利物浦:从海上商城到欧洲文化之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利物浦的城市发展路径进行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