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材料一作者引用民国许之衡著作中的记载,是为了使自己关于珐华器始烧和兴盛时期
说法有依据。
C.相较于山西陶胎珐华器极具北方泥土气息的纹饰的粗放,景德镇的瓷胎珐华器的纹饰
要显得典雅。
D.乔琳将年轻人喜欢的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元素加诸瓷板画、看盘等工艺品上取得了
可喜的效果
4.1972年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出土一个珐华器瓷罐,大口,短颈,丰肩,收腹,砂底,圈足。
口沿装饰八宝纹,肩部为璎珞纹,器腹为八仙过海图,纹饰细腻。请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
信息,推断是产自山西还是景德镇?简要说明理由。(4分)
5.材料二作为人物通讯,报道了乔琳的事迹,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她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
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烟火漫卷(节选)
迟子建
刘建国驾驶着“爱心护送”车从道里出发,去南岗的一家医院接翁子安时,是清明节的前
一天。
翁子安是一周前来哈尔滨入院的,他这病来得急,脱离危险也快。他提前办好相关手续,
给刘建国打个电话,以老朋友的口吻说:“嗨,我又来了,明天接我出院吧,时间不变。”
刘建国第一次接到翁子安的电话,是三年前的阴历二月初二。也许是被医院门前泛着蓝
光的路灯给映照的,翁子安给刘建国的第一印象,显得阴郁。他四十上下,背一个黑白色双肩
包,中等个,瘦削,浓眉,发丝波痕似的微卷,轮廓分明,气质不俗。翁子安羚羊似的奔向车子,
熟练地打开后厢门,轻盈地跃上车,说:“往太阳岛开。”之后他放下双肩包,调亮篷灯,躺在
担架上,取出一本书读起来。
车过松花江桥时,与江面上自由的风,大面积遭逢。翁子安放下书,聆听风声。待到风声
骤然衰落,他知道江桥已过,吩咐刘建国:“往绥化开。”
刘建国那时感觉自己像是被绑架了,任由驱遣。而他并不反感,翁子安与他的寻找对象
年龄相仿。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陌生男性,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当然,因为多年没有寻到因
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不断变换,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一路跟着他在
寻人空间静悄悄地成长,而刘建国也奔七十了。
高二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
他们到达绥化时,曙色微露。翁子安让他停车,说要打点肚子。他们进了一家早点铺,吃
了猪头肉、豆腐脑和葱油饼,之后又一起进理发店剃头。饭钱翁子安率先结了,所以刘建国抢
着结了两人的理发费。刘建国的头发白了多半,而翁子安微卷的头发是漆黑的。他们剪下来
的发丝混合在一起,先于他们而握了手。
他们再上路时,翁子安突然问:“过了七十岁,您就不能开这车了吧?”
刘建国摸了摸自己的头,说:“我看上去很老了吗?”
翁子安说:“别人讲您的故事,我知道您的大概年龄了。但您看着真不像,要是把头发染
黑,多说五十岁吧。还有,您看上去酷帅酷帅的!”
刘建国苦笑一声,反问一句:“酷帅?”
翁子安点点头,说:“要是需要,我可以帮您改档案。您要是改年龄,是为了能开车去找孩
子,这个高尚!”
就是这番话,让刘建国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他说虽然自己是翁子安的长辈了,但不习惯
别人以“您”称呼他,请翁子安像别人一样,叫他刘师傅或是刘建国。
翁子安很快作出选择,以兄弟的口吻说:“遵命,刘建国。”
他们不而同向对方伸出了手。翁子安的手很凉,刘建国也就多握了一刻,把他的手焐
热。
他们再次上路,翁子安给出的目的地是北安。车最终到北安的一家汽修厂停下,翁子安
跟刘建国结算路费,给了他双程费用,让汽修厂的师傅,搬出一台半新的摩托车,抬到“爱心
护送”车上,说是空车回去浪费汽油,这台摩托车顶一个人的费用。翁子安塞给刘建国一张写
有一个人电话的纸条,说这台摩托车是送他的,进城后打电话问一下送货的具体位置。
刘建国回到哈尔滨后给接货人打电话,才知道他是翁子安新结识的病友,一个泥瓦匠,
常年干装修贴瓷砖,累伤了腰。他可能无意中说自己骑一辆破旧的电瓶车,奔波在城市,所以
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
翁子安以后再来哈尔滨急救,无论出院回嫩江、富锦还是尚志,刘建国返城时,他总是让
刘建国捎点东西,付双程车费,不让刘建国空跑回去。有时捎的是物一工艺品或土特产,有
时捎的则是人一通常是搭顺风车去哈尔滨看病的。
这次刘建国接到翁子安,感觉清冷路灯下的他,就像一根冰冷的铅笔,更加瘦削,也更加
沉默。刘建国没问他是在哪儿发的病,只问他这次去哪儿。
翁子安说:“过阳明滩大桥,先到松北去。”
刘建国点了点头。
翁子安上了车,依然是调亮篷灯,躺在担架上捧起一本书。刘建国发现翁子安在读书上
是个杂食动物,有时读哲学书,有时读医学和植物学的书。刘建国忍不住问他,这次带的什么
高二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