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二课
【课程标准】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观念的形成。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
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战国
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空间定位
时间定位
时空定位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目录
变革之象
壹
应对之策
贰
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解放、大交融的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壹
变革之象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一、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 桓公二年》
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盛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礼崩乐坏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纷争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西周至战国政治权力有何变化?
图2与图1相比,王畿之地有何变化?请在图3找到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
1.春秋时期
一、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排位战
秦
楚
韩
赵
魏
燕
齐
在左边的地图中标注出战国七雄的大致位置
一、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2.战国时期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上下失序
宗法分封制瓦解,战国兼并
生死战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盛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分别指出诸侯国的数量、图例、北部民族数量的变化,原因何在?呈现怎样的趋势?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诸侯国竞争更趋激烈,形成区域强国
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
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
王室衰微,分封制下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夷势力进一步向中原发展。
局部统一形成,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趋势
变化
原因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追求统一
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一、变革之象·民族之变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正文与地图,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追求统一
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今泛指中国各民族人民。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变革之象·民族之变
华夏民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河南一带)的原住居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
华夏认同观念的影响
1.促进了民族融合
2.有利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认同
3.为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
4.有利于国家认同
一、变革之象·民族之变
一、变革之象·经济之变
1.农业进步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西门豹渠
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范蠡
子贡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一、变革之象·经济之变
2.工商业繁荣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
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农业生产力提高
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形成新兴地主、自耕农阶级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促进手工业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土地制度的变革
井田制→私有制
个体小农脱离氏族组织
宗法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革
贵族和奴隶→地主和农民
一、变革之象·阶级之变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变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
民族之变:华夏认同
经济之变:封建经济
阶级之变:奴隶主没落,新兴地主兴起
?
贰
应变之策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变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
民族之变:华夏认同
经济之变:封建经济
阶级之变:奴隶主没落,新兴地主兴起
变法运动(改革家)
百家争鸣(思想家)
二、变革之象·变法运动(改革家)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P13问题探究,请梳理变法运动的必备知识。
背景
目的
性质
结果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
崩溃(礼崩乐坏)
军事: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的崛起
思想:百家争鸣
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 对外获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
二、变革之象·变法运动(改革家)
商鞅变法(内容)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连坐法
提倡小家庭
重农抑商
军功爵制
行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
破旧立新
二、变革之象·变法运动(改革家)
商鞅变法(评价)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开文化高压政策之恶例。
【思维碰撞】你认为商鞅死亡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骏刑……君之出也。
—— 《史记·商君列传》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死而秦法未败”
①旧贵族抵制新法,进行反扑
②秦惠文王维护和强化王权的需要
③商鞅个人的因素(刻薄寡恩,用刑太过,行事专断
二、变革之象·百家争鸣(思想家)
1.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互相批驳又交流吸收融合的局面。
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的崛起
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背景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二、变革之象·百家争鸣(思想家)
3.表现
春秋先声
孔子 老子
学派 儒家 道家
理想社会 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 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 “仁”、为政以德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其他贡献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举措:创办私学 整理《诗》、《书》、《礼》、《易经》、《春秋》 “道”为万物本源;辩证法
朴素的唯物史观
二、变革之象·百家争鸣(思想家)
3.表现
战国争鸣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仁政;性善论
隆礼重法;性恶论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逍遥自由
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相生相胜;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4.意义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深远。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变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
民族之变:华夏认同
经济之变:封建经济
阶级之变:奴隶主没落
新兴地主兴起
变法运动(改革家)
百家争鸣(思想家)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反作用
知识升华:思维导图
夏商西周
(统一)
东周:春秋战国
(过渡时期:分裂)
秦朝
(统一)
旧制度和旧秩序不断瓦解,
新制度逐渐建立
BC770年
BC221年
奴隶社会:贵族政治 封建社会:官僚政治
政治 宗法分封 世卿世禄 王室衰微、五霸七雄、 变法改革 大动荡 大融合 大争鸣 大变革 大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爵制
经济 石器锄耕 井田国有 铁犁牛耕、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
文化 礼乐文明 以德治国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民族交融 以法治国
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