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5 07: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材版本】
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一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设计理念】
1、进一步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用教材教,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力争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
2、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点”探讨的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的发展状况、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古代的经济制度。本单元由四个专题组成,即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特征、商业的发展及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本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5目。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以及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说明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教法分析
由于本课是经济史的第一课,具有专业术语和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片较多的特点,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以讲授探究教学法为主,通过名词讲解、图片欣赏、史料研读、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通过许多途径感知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古代)的重要性,在初中的通史学习中对古代农业有一些零散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对具体问题尤其是些专业名词了解不多。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教师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研读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习要求积极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强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本课学习。教师在导入新课、解决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时适当采用讲授法外,其余让学生结合课本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表格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探究思考。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避免枯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1 :情境设置、史料研读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问: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
学生活动1:答: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教师活动2:多媒体展示史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 )“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材料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
问题:(1)据材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2)据材料分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
学生活动2:研读史料并思考回答问题
答案:(1)“神农氏”的名称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人们学会种田。
(2)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创制农具、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3)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本课的学习;通过研读史料对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和农业的重要地位有个初步的总体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史料了解、认识历史的能力。
环节2 :课本基础知识导读
教师活动3:多媒体展示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图片并列出几个时间段:原始农业时期→ 春秋战国→汉代→东汉→唐代,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内容,了解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学生活动3:阅读课本了解并理顺古代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耕作方式的变化历程是:原始农业时期: “刀耕火种”、“火耕”→ 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汉代:牛耕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东汉:一牛挽犁的出现,并推广到偏远地区→唐代:出现曲辕犁
教师活动4: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第三目 “ 沉重的赋税与力役”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古代农民承担的赋税与力役的主要形式和数额情况。
学生活动4: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知道古代农民承担的赋税与力役的主要形式和数额情况。
教师活动5:多媒体展示表格“中国古代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制度的基本形态”,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四目“贫者无立锥之地”并完成表格填写,以此了解古代不同历史阶段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学生活动5:完成表格填写,知道不同历史阶段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教师活动6:多媒体展示相关水利工程、灌溉工具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五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理顺各时期水利发展状况。
学生活动6:阅读课本,并按时间顺序理顺各时期水利发展状况是:
1、 大禹治水: 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 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 、郑国渠 (郑国)
3、 汉代:井渠法; 治理黄河 (王景)
4、 隋朝:开通大运河
5、 唐代:设立了渠堰使一职 、发明筒车
6、 宋代:水转翻车
7、 明清:风力水车。
设计意图: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充分利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就能对本节要掌握的知识有一个总体了解和基本认识以利于下一环节的展开同时学会有效阅读课本的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学习的枯燥和疲劳。
环节3 :重点、难点问题讲解、探究
教师活动6:
讲解两个历史名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古代农业的几种耕作方式的概况: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指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可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本课第二目“耕作方式的变化”和第五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主要涉及生产力;第三目“ 沉重的赋税与力役” 和第四目“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涉及生产关系。
2、古代农业的几种耕作方式的概况:
(1)、原始农业时期:“刀耕火种”、“火耕
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在初春时期,先将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下种,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就等收获了。一般是二、三年之后,土肥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种植了,而不得不另行开辟。原始的刀耕火种与之相类似,只不过工具更为简陋一些。据考古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原始农业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的。
(2).石器锄耕
距今七、八千年前,随着大量骨耜和石耜的使用,人们逐渐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耜耕”比“火耕”的好处是:土地利用率较高;能获得较好的收成。缺点是:缺乏施肥,种上三四年还得撂荒,人们还得寻找新的土地。
(3).铁犁牛耕
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类对自然要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进入到传统农业阶段,即采用“铁犁牛耕”时期。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牛耕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出现和初步的推广,加上灌溉和施肥技术的新进展,大大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从此,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学生活动6:思考“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由此知道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答:牛耕的使用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提高了农业产量、推动了
农业发展。
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表现,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经济的发展。
学生活动7:讨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师活动7: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1)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大型工程得以成功营造,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2)中国古代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贫困、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教师活动8:
讲解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及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1)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2)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3)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3、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2)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学生活动8:探究思考:土地兼并会引发哪些社会问题?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力图通过改革抑止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为什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结论:
1、土地兼并的危害: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2、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的土地私有制,政治家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制度,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设计意图:本课是经济史的第一课,对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史要涉及的概念,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做讲解介绍是必要的。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探究的方式能有效的解决重点、疑难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合作意识。
环节4: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9:指明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学生活动9: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小农经济)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3.)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土地高度集中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可以对本课知识加以回顾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