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③普通女子的着装由宽松肥大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⑶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无论是服装的花式、款式,还是面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近现代服饰变化的特征:
阶 段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多元社会。
◆合作探究二:近代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⑴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⑵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议一议】中餐和西餐有何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的区别;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合作探究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住(居住建筑的演进)
1、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四合院;
2、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3、中国的居室建筑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合作探究四: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在婚丧礼俗、社交礼仪等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姻风俗的变迁
古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清末民初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丧葬礼俗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
剪辫易服、女子放足、反对迷信、公历使用、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并开始步入社会
◆合作探究五: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国内民主革命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推动。
4、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5、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6、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
7、国家政策的影响:如改革开放
【探究整合】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的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冲破封建因素的束缚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08·江苏)1869年,《教会新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2.有关下图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D)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3.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 C)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思路提示:四大菜系形成有百余年的历史,而且现在也盛行于世,没有因为西餐的传入而发生变化;中国传统饮食至今还保持其特色,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生意兴隆,因此它也没有因为西餐的传入而改变。
参考答案:C
4.下列移风易俗的社会现象带有民主色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 C )
①断发易服 ②改革传统婚姻制度③废止缠足 ④“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的称呼 ⑤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我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的是( B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无产阶级
6.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C )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 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思路提示:辛亥革命后的“剪辫易服”,其实是革命推动的结果,它不能说明人们生活的提高。
参考答案:C
7.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 ②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于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近代西方文明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解析】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分不开,故①正确。近代生活习俗、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能由此完全肯定近代西方文明,故②不正确。
【答案】 C
8.(2010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B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男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愿”、“男女同意”足见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这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现在出现了,正是“变化”的表现。其实这也近乎是大家所知常识。然而此题略有不足的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一“变化”的动态过程,仅有“变化”后的事实而缺少之前不同的现象。没有前后的比较,怎么能知道“变化”?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应该忽视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为求严谨科学,此题是需略加修改的。
9.(2009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 C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非选择题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答案要点:(12分)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