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冯
至
消逝了的
一
个
山
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品味其散文的特色。
2.赏析重点句子,涵咏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章,理解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
4.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作者简介
冯至
(1905-1993)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zhuo一声】
考入北京大学。
1921年
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3年
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1927年
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29年
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1930年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1935年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1941年
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评价: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地位: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
背景介绍
因全面抗战爆发,1938冯至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德语教授。1941年,为了躲避日军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金殿背后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
这篇文章便是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中一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
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1—3
4—10
11.
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各部分大意。
全文结构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发现消逝了的山村
(1-3)
石路残迹泄露秘密
发现旧路,产生推想。
实际有过,浩劫消逝
草木间感受村庄的余韵
养育过山村的水源
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
(4-10)
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11)
陪伴过山村的鼠麹草
滋养过山村的彩菌
村民没见过的有加利树
秋夜的野狗的嗥叫和麂子嘶声
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品读文章 思考问题
1.那个消逝了的村庄当年的情形具体是怎样的?勾画关键词句,简要概括。
2.作者从山林景物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3.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作者追寻到了什么?尝试用文中的语句作总结性回答。
1、如何理解第6段中“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句话?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去后将不留下一些值得夸耀的事迹。
2、“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第6段)
①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麴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的羊群的描绘,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
②刻画了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山村的宁静,回归生命的宁静。
③作者借助画家的思维,描绘出了一幅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和环境的自然和谐。
3、“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这句话?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①大自然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
②现今同样给了居住在村庄的“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③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在特殊时代,寄寓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4.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作者追寻到了什么?
用文中的语句作总结性回答。
明确:
“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追寻风物,感山村余韵
山村风物
自然风物 特 点 联想 感 悟
小溪 山路
鼠麴草 牧羊
采菌子
加利树
荒原想象
鹿的传说
清冽、养人
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谦虚、纯洁、坚强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热闹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与热闹
速长、最高
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威胁、吓人
海上的飓风
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疾苦的
恐惧
温良机警,但难逃人的诡计
幻境
死亡的可怕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意象一:小溪 情诗
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第五段)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声息相通
生命的连接
意象二:鼠麹草
谦虚、纯洁、坚强的鼠麴草,彰显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有其担当,渺小亦是伟大。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意象三:彩菌
生命和自然的灿烂的美好;
大自然对人身心的滋养,人类应懂得感恩。
红””“青”“褐”“白”“赭”“靛蓝”等,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
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烂之美。
意象四:有加利树
“ 高高耸立”
“ 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 仿佛把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周围, 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 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 感到悚然, 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 你不随着他走, 就得和他离开, 中间不容有妥协。
感受自然蓬勃的生命力;
面对大自然的崇高与威严,人类生命的渺小
意象五:荒原想象
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野狗嗥叫令人恐惧,对村落生存是一种威胁,说明生命对于疾苦有着本能的恐惧。
自然的另一面:残酷、恐怖
意象六:麂子
这美丽的兽,如果我们在庄严的松林里散步,它不期然地在我们对面出现,我们真会像是传说中的圣人一般,在它的两角之间看见了幻境。
美好的东西会逝去,自然的规律,我们无法躲开浩劫。
温良机警的麂子,难逃人的诡计,体现出生命面对死亡的无奈。
人生感悟
1、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2、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3、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
4、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5、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
感悟
1.人与人只要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过,就会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2. 人应当鄙弃一切浮夸,谦虚、纯洁、坚强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3.大自然既滋养了人们的身体,也滋养了人们的精神。
4.大自然崇高而神圣。
5.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十分渺小。
6.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自己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语言的表达上:灵动多姿,含蓄飘逸
冯至散文艺术特色
诗化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特点:
补充链接
形散神聚,形式灵活;
语言凝练优美,富于表现力;
篇幅短小精悍。
修辞手法
写森林或草原——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写旧路——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埋没下去。
写山谷——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写小溪的水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写彩菌——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
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夸张
拟人
对比
引用
比喻、排比
联想
本文主旨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敬爱自然、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名家点评
散文可以浅,浅得像谈话。可以深,深得像骈文。但都直话直说,直抒胸臆!是一种透明的文体。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希望读到东西如下:
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张晓风
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
——李广田
含蓄、飘逸、简明、生动,而且诗意盎然,读之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三日口香。
——季羡林
名家点评
补充作品
有加利树 冯至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鼠麹草 冯至(1941)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冯 至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轻轻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我们正处青春年华,应珍惜韶光,开拓我们多彩的人生,千万不能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