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将 相 和
教学目标:
1.课前预学,课上交流解疑释惑。
2.梳理课文,掌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领悟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已读过很多历史故事,有一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史记》。一年级至今,我们班一直在做生本课堂的尝试与实践,学生有一定的预学能力。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学生之间相互分享、补充是课堂常态。在大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课内外知识联系能力较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学单
附:学生预学单
6 将 相 和
一、关于课题和作者,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课文中你有哪个词或哪个地方不理解,通过查工具书或资料了解,解决不了的在班上和同学交流解疑。
三、认真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联系课内外阅读谈感受和联想。
四、读“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你喜欢蔺相如还是廉颇?联系课内外阅读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先后出示《三顾茅庐》《卧薪尝胆》《指鹿为马》这三个历史故事的图片和京剧《将相和》的片段视频,学生猜故事名。
2.教师揭题,学生讲解题目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的意思。(课件同时展示)
二、预学展示,整体感知
1.预学展示
一小组展示预学成果——本文作者、出处、自学解决的疑问,其他同学做补充。(备注:前置性学习单反映刘玥池一组预学充分,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找到了和氏璧、缶、瑟的相关图片,甚至对当时的官职也做了一番研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就由他们小组先汇报。)
2.梳理全文
师生交流本文叙述了哪几个小故事。
三、研读“完璧归赵”,总结学法
1.读“完璧归赵”,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师生交流。
2.质疑:“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
3.学生交流、随机板书。(预设:学生会抓住描写蔺相如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和课外阅读《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谈。)(课件辅助学习)
4.总结学法:(课件展示)
(1)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起来了解故事内容。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联系课外阅读丰富人物形象。
四、研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深化认知
1.默读“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用学到的方法概述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思考:喜欢蔺相如还是廉颇?联系课内外阅读谈理由。
3.小组内交流,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全班交流、补充。(学生随机板书)(课件辅助学习)
五、聚焦故事,理清联系
1.生研讨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2.师结: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负荆请罪”的起因。(课件展示)
3.生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六、总结升华,拓展阅读
教师看板书总结:读史可以明智。读“完璧归赵”我们见识了蔺相如有胆有识、勇敢机智的超凡之才;读“渑池之会”我们领略了蔺相如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尊严的义勇之举;读“负荆请罪”我们认识了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宽广胸襟,也认识了战功赫赫、知错就改的廉颇。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们成为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人物,值得后人颂扬和学习。课下请同学们继续阅读《史记》这部历史巨著,来认识更多的历史人物。(课件)
板书设计
6 将 相 和
攻无不克 机智勇敢
战无不胜 不畏强暴
战功赫赫 考虑周全
英勇善战 一心为公
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神勇无比 心胸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