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下设计15《自相矛盾》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透过文字,在读懂人物所做、所说的前提下,洞见人物心中所想,进而走进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语文要素是第一次提出,这一语文要素属于《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范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旨在让学生阅读文言寓言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
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尚未完全形成,不宜过多进行理性分析,教学时要将语文要素和教学难点以及学生特点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读、演、说的活动中,去体会和发现楚人思维的冲突,进而领悟寓意。文言文的理解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本文故事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并且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储备。因此,教学时我创设单元学习情境,设置单元学习任务——收集智慧种子,创编探险故事,从而锻炼学生表达,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楚人的思维过程,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分享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有些成语出自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盗铃”“画蛇添足”。你最喜欢哪个寓言故事 为什么呢
生:我最喜欢《叶公好龙》这个寓言故事。叶公非常喜欢龙,可是当真龙拜访他时,他竟然逃跑了。真有意思!
生:我最喜欢《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便放下锄头不种田,每天坐在树桩旁,希望能够再次捡到兔子,结果田里长满了野草。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存侥幸心理。
师:真好,你们不但说了最喜欢的寓言故事,还讲了喜欢的原因,一个是有趣,一个是告诉了人们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不过不是白话文,而是文言文。大家齐读课题。(生:《自相矛盾》)我们从三年级起就开始学小古文了,谁能与大家分享学小古文的经验吗
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用组词法、猜测法、看图法等方法理解。
生:要想理解小古文的大意,就要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生:可以借助想象,让小古文叙述的故事形象地浮现于脑海。
生:应该弄清楚写了什么事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师: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就能把小古文读顺,读懂其中的故事和蕴含的道理。
二、读中运用,理解词语意思
师: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
(生读,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师:理解这句话中的矛和盾吗 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生:我运用看图法理解。矛和盾都是打仗用的兵器。插图中右边那个人左手拿的是矛,右手拿的是盾。
师:不错!能根据这两种兵器的形状猜猜各有什么用处吗
生:矛的顶部尖尖的,是用来刺杀对方的;盾长长的、宽宽的,是用来抵挡矛的。
生:根据第1、2 句内容可以猜到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御。
师:很好!运用猜测法理解了两种兵器的作用。
(出示)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师:理解这三个句子中带点的字吗
生:根据句子,我猜“誉”是很有名的意思,是说他的盾牌很有名。
生:这句话是说那个人夸他的盾牌质量好,我想“誉”的意思是夸赞的意思。
师:哪个准确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夸赞的意思。
师:是的。再猜猜其他字的意思。
生:有人问他,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能回答。我猜“弗”是不的意思。“应”是回答、回应的意思。
师:你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猜得很准。
生:第三句中的“立”大概是立足的意思,矛和盾不能同时立足。
师:很接近了,但还不是很准确。其他同学猜猜看。
生:应该是“存在”,是说这么好的矛和盾不可能同时存在。
师:是的,有我无你,有你无我。
三、朗读揣摩,读出课文韵味
师:读小古文要声断气连,这样才有韵味。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揣摩,该怎样读出课文韵味。(生自读、揣摩)同桌比赛读,比谁能读出课文韵味。
(生按要求读。出示,同桌读)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大家读得真起劲!先请一个同学读读,看能不能读出韵味。(指名读)大家现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时,要读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语气,让人一听,有购买的想法。
师:你试试看。(生读)果然有吹嘘的味道。
生:他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时,使用了讽刺、嘲笑的语气。如果能侧着头,笑着看对方,就更好了。
师:你的意思是要有好的体态语配合,很好的建议!
四、指导讲述,凸显故事精彩
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朗读时又那么有滋有味,说说小古文大意应该是小菜一碟了。请大家先读读课文,再试着讲讲。
(生读课文)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它。”然后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刺不破的。”有人对他说——“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那个人不能回答。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师:小古文的意思讲得很清楚。怎么才能把这个故事讲得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呢 大家说说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具体讲出那个楚国商人的神情、动作。
生:提问的那个人会是什么表情,会有什么动作 那个人回答不出来,又会是什么表情 都要讲出来。
师:不错的建议。谁来试试 大家注意听,看看哪些地方讲得生动形象。
生:在一个集市上,有个卖矛和盾的地摊,吸引了不少人观看。楚国商人连忙拿起盾牌,得意地吹嘘道——“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随即,他又拿起矛,继续夸道——“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破。要买的快来买啊!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啦!”说完,他满怀希望地看着围观的人,期待着有人购买。谁知,有个人歪着头,指指他手上的矛,笑着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这……这……”那个楚国商人像被点了穴一样,立刻愣住了。“哈哈,不能回答了吧!”
师:大家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说说哪些地方讲得生动形象。
生:他讲到“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时,强调了“坚固”一词,并且讲的时候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表现出了那个楚国商人在说大话。
师:是的,加了体态语,效果就是大不一样。
生:他在夸了矛和盾后,添加了“满怀希望地看着围观的人,期待着有人购买”的内容,形象地说出了那个楚国商人渴望有生意的心理与表现。
师:听他讲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那个楚国商人左边看看,右边看看,特别希望有人购买。
生:他灵活运用了俗语“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啦”,我觉得很生动。
生:“有个人歪着头,指指他手上的矛,笑着问他”“哈哈,不能回答了吧”,形象地写出了那个人对楚国商人的嘲笑。
生:我觉得把“指指他手上的矛”改为“叉着腰”会更好。
师:嗯,“叉着腰”有故意等着看商人笑话的意思。
生:“‘这······这······’那个楚国商人像被点了穴一样,立刻愣住了”,形象地说出了楚国商人无话可说的样子。
五、引导变通,促进灵活理解
师: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请默读课文,仔细揣摩,寻找原因。
(生默读思考)
生:如果回答“矛能刺破盾”,说明矛很锐利,但盾不坚固;如果说“矛不能刺破盾”,说明盾很坚固,但矛不锐利。因此,他没法回答,说明他说的话前后有抵触。
师:对,“自相矛盾”就是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有抵触。卖矛和盾的楚国商人,面对别人的提问之所以哑口无言,是因为他把话说绝了。夸盾坚固时,说任何物体都刺不破,自然也包括他自己的矛;夸矛锐利时,说没有什么物体刺不破,也包括他自己的盾。这样说,就前后矛盾了。如果你是楚国商人,会怎么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做到不前后矛盾呢
(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_。”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_。”
生:吾盾之坚,别人之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别人之物无不陷也。
师:泛指的是别人的东西,前后不矛盾了。
生:吾盾之坚,汝之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汝之物无不陷也。
师:特指的是你的东西,前后也不矛盾了。
六、相机拓展,深化中心理解
师:《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中的齐宣王也犯过自相矛盾的错误。请大家拿出作业纸,读一读《艾子巧劝齐宣王》,想一想齐宣王哪儿自相矛盾了。
(生读故事)
生:齐国大夫邾石父谋叛,齐宣王按照先王的法度,不仅诛杀了他,还杀尽他家族中的所有人。而齐宣王自己的族人公子巫投降了秦国,也是反叛的行为,他却没有按先王的法度,诛杀公子巫家族中的所有人。
师:是的,齐宣王自己的族人公子巫有反叛行为,他却没有杀无赦,可他对别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像这样,对别人和对自己要求不一致,也是自相矛盾。艾子找到了突破口,他到底对齐宣王说了什么,让他赦免了邾石父的族人呢
生:艾子可能会这样说——“大王,恕我冒犯。您的族人公子巫投降了秦国,也是反叛行为,按先王的法度,也应该诛杀你家族中的所有人,为什么没有呢 ”
师:是的。难怪齐宣王哭笑不得,只好赦免了邾石父家族中的所有人。通过《自相矛盾》的学习,大家想到了哪些人的故事 可以怎样劝解呢
生:我爸爸前天发誓要减肥,可是今天看到桌上的美味佳肴,又大吃特吃起来。我觉得他这是自相矛盾。今天回家我要对他说——“爸爸,你嘴上说要减肥,可又不注意控制饮食。不能自相矛盾啊!”
生:有个同学在午读课上讲话,值日生提醒他,他说——“我没有讲话,我只是问这个字怎么读罢了。”明明讲话了,还说没有讲,这也是自相矛盾。在这里,我要对这个同学说——“你说没有讲话,可你问这个字怎么读,不就是讲话了吗 说话不要自相矛盾哦!”生:有个同学看到有人在名胜古迹上写了“到此一游”,他非常不满,便掏出笔在下面写“不能在这里写字”,这也是自相矛盾。我可以这样口头提醒——“这位游客,你叫别人不要乱写,你为啥写呢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
师:以后,你们在生活中再遇到自相矛盾的现象,就可以直接学习艾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给对方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