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5 21:3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登快阁》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与诗歌创作背景。 2.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词内容。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品鉴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 导入 人登高登阁,或览胜,或寄远…… 王之涣登鹳雀楼,他看见了落日西沉、黄河东流,想到了望远须登高的朴素哲理。杜甫登泰山,他看见了巍峨泰山,神奇缥缈,产生了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 那么,黄庭坚登阁,他看见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 今天一起来学习黄庭坚《登快阁》 解题 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②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第二次参加省试,以一首《野无遗贤》诗,中了第一名。第二年,再到汴京(今开封)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 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太和县)知县。为了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将农民的疾苦,如实上报,减轻农民负担。 阅读指导: 涵泳诗韵 明确字音: 1.明确字音。 了却(liǎo) 澄江(c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痴儿:作者自指。 ②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 ③聊:姑且。 ④与白鸥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⑤倚:倚靠 研读文本内容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 (1)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表达诗人为官事所困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 (2)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表现诗人了却官事,登上快阁,尽览美景的愉悦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①景象:秋叶凋零,远山无数,天空更显辽阔;江水澄澈,月映江面,月影格外分明。 ②手法:用典,化用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③情感:描绘出开阔、明净的深秋晚景,透露出诗人摆脱了案牍之劳后登上快阁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①用典,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 ②感叹自已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阮籍,善为青白眼。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①弃官归隐。 ②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 ③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就寄托于“归船”、“白鸥”,表达自己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分析诗歌用典所传递的情感 “痴儿了却公家事”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感情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回家归隐的迫切); 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无奈、孤独); 想弃官归隐、回归自然 。 6.“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其作用有: ①景象: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意境高远壮阔(空明阔大),寥廓明净。 ②感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空明,襟怀的辽阔,感悟的幽深。寄托了作者向往大自然的感情。 ③手法:夸张:“千山”,极言山之多。 对比:“千山”对“一道”,极言眼前景色之开阔简练; 衬托:借落木、月影衬托天地的宽广、清明的美丽秋景。表现了作者襟怀的远大和心境的空明。 用典:化用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和柳宗元“木落寒山静,江空秋天月明”的名句。 鉴赏诗人自己形象之登高类诗的共性- 【鉴赏依据】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 谢榛《诗家直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 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 【自己形象主题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愁苦哀怨, 沉郁感伤等是登 高作品共同的主题。 【诗人自己心理特征】在悲观而敏感的文人心态影响下,文人登高所抒之情绚烂多姿,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人生道路的辛酸。 切入------共同特征。 补充介绍“鸥鸟”的意象内涵 1. 高洁孤傲、潇洒自由 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白鸥是诗人高洁孤傲的形象,有“天高任鸟飞”的自信豪情,积极用世、蔑视无所作为,可谓意气豪迈、壮怀激烈。 2.远离心机、与世无争 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海翁无机,鸥故不飞。” 鸥鸟无机心,起初人也无机心,于是相处甚好;而人一旦没了诚心,有了巧诈之心,鸥鸟就会远之。 3.淡泊寡欲,闲适归隐 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伴。飞鸟与人相亲无猜,正扣住一个“幽”字,表现出作者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4.漂泊无依、凄凉孤独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里的沙鸥有一种漂泊凄凉的身世之叹,杜甫孤独无依,栖身无所,像沙鸥一样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 9.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哪些感情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 ②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无不蕴含喜爱之情; ③对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苦闷惆怅和感慨 。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④归隐情怀。远离世俗,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① ② “江西诗派”的鼻祖: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祖:杜甫 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一祖三宗” 特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自成一家” ②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可见二位酒兴之浓,气氛的欢快。这一细节别开生面,别有情趣,表现了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素材积累--名家点评 1.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浅近诙谐的通俗之语点题,渲染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的语句是: , 。 2.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诗中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 , ”。 3.《登快阁》中“ , ”两句意境辽远间大、空明澄澈。清代学者张宗泰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4.古人常用鸥鸟、渔夫表隐居之意,黄庭坚《登快阁》中借类似意象表达归隐之意,相关语句是: , 。 答案: 1.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2.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课堂小结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 这首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不是沉浸于纯思辨领域的清谈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