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突破】冲刺2024中考地理热点专题1 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学案(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热点突破】冲刺2024中考地理热点专题1 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学案(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25 16:25: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考指南
以热点地理问题为载体的中考试题命制方式向来比较受欢迎,尤其近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推进,试题中渗透热点地理问题的命题越来越多,热点地理信息对中考地理试题命制的影响越来越大。新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中明确要求,“坚持素养立意,强化育人导向。命题要有助于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以及发现、认识、分析和评价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彰显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等方面的价值。”
以“热点地理问题”为载体,为学生创造新的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并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备考时应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生产发展、时事热点中的重大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采用热点材料作为情境,学生入情进境,在真实的案例和情境中生成地理知识和能力,避免了机械记忆和刷题,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热点01 我国南极秦岭站2月7日开站
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第3个常年考察站,新时代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
1.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1)地形:以陆地为主,终年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洲。
(1)气候:酷寒(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干燥、烈风,有“白色荒漠”“风库”“冰雪高原”之称。原因:南极地区陆地面积广,受海洋影响小,海拔高,冰雪覆盖,折射强,所以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气温更低,风力更大。
2. 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 (“南极绅士、南极的主人”)
3.极地考察:
(1)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2014年建成)、秦岭站(2月7日开站)。
(2)科考最佳时间:11月至次年3月,冬季。
(3)极地目前的环境问题
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南极周围的鲸遭到乱捕滥杀,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狮、海象等也遭到了滥杀。
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固体淡水在减少。
南极臭氧层空洞。
4.秦岭站的建成有以下几个意义:
拓展了考察范围。新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设计立足于南极考察的大尺度规划,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到300至500公里的范围。
能支持智慧科考。新站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信、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实现智慧化科考。
将实现长期观测。新站的海洋实验室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持续观监测,开展近岸海洋环境的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样品预处理分析实验等。
整体保持绿色环保。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一、选择题
【地球地图+极地地区主题】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并投入使用,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下图为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秦岭站地理坐标约为( )
A.(74°56'N,163°42'W) B.(74°56'S,163°42'W)
C.(74°56'N,163°42'E) D.(74°56'S,163°42'E)
2.秦岭站开站当天( )
A.当地正处极夜 B.当地正处冷季
C.当地昼夜情况为昼长夜短 D.我国白昼时间在逐渐变短
3.秦岭站在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间长 B.气候条件好 C.科研价值大 D.矿产资源丰富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是中国极地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中国跻身全球极地研究“第一梯队”。图1是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图2是南极秦岭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0年前,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位于秦岭站的( )
A.西南 B.西北 C.东南 D.东北
5.在南极设立考察站的主要目的是( )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 B.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
C.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6.秦岭考察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长了“脚”,主要原因是( )
A.防寒 B.节约材料 C.抗雪埋 D.造型美观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图1为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示意图,图2为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 )
A.便于通风透气,利于防潮散热 B.降低地面风速,利于科学考察
C.避开深厚冰层,降低建设难度 D.避免大雪堆积,防止掩埋建筑物
8.从图中可以看出秦岭站( )
①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是中国目前纬度最高的极地考察站
③面向大西洋 ④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有( )
①极地地区环境原始,为开展科学考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②极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
③可以帮助人类获取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和方向
④利用极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取巨大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解答题
10.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2024年3月7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南极秦岭站载上考察队员,启程返回中国。某地理小组成员以“极地考察与生态保护”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完成该学习过程。
项目一:迄今为止,我国在极地地区已建立6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北极的黄河站。小组成员绘制两极地区示意图,认识并标注了我国极地科考站的位置。
项目二:南极洲和北冰洋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广阔天然实验室。小组成员搜集了极地科考的部分课题并对课题内容进行分类。
(1)我国已建立的6个极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最南的分别是 、 。
(2)请将下列研究课题内容的序号填入表对应的空格内。
科考领域 课题内容
太阳活动 ⑤
生物活动 A
地质演化 B
环境问题 C
气候变化 D
冰川资源 ④
①通过企鹅、北极熊等,研究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②通过提取冰芯,研究几百万年来的气候变化。
③通过南极储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陆漂移演化。
④通过极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新途径。
⑤通过极光现象,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⑥通过极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三:能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除了寻求新能源以外,还将目光放到更远的极地地区。小组成员就“是否应该开发极地地区的能源”展开辩论。
正方:开发极地能源可以缓解全球能源短缺问题,因此应该开发。 反方:开发极地能源势必会破坏当地脆弱的自然环境,因此不应该开发。
(3)对于以上辩题,你支持哪方观点?简要阐述理由。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的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也是我国的第三座常年考察站。2024年2月7日,秦岭站正式开站。
【科学选址】
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罗斯海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1)我国南极目前有3座常年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对南极洲附近的三大洋的扇区进行科学考察。读图可知,秦岭站将填补我国在 洋(图中甲区域)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
(2)读图可知,乙大洲—— 洲是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该大洲也是世界最湿润的大洲。
【巧思命名】
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以中华民族古老山脉秦岭命名,是绵延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记忆的一个精神象征。由于秦岭南北的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3)请从气候的角度,任意写出两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智慧建造】
秦岭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秦岭站的建设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第一步,在国内量身定做好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第二步,南极现场拼装;第三步,安装幕墙板,给南极考察站“穿衣服”,“衣服”美观且实用。整个建造施工过程,充分考虑了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就像“搭积木”一样,科技感十足。
(4)结合材料,请你谈一谈秦岭站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具有哪些优点
【绿色环保】
秦岭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5)结合南极地区独特的气候,你认为科考站适宜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是 。
(6)秦岭站内部建有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目的是 。
(7)秦岭站主楼建筑采用架空离地的设计(下图主楼),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 。
一、选择题
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和南极某科考站气候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南极地区能体验到的世界之最有( )
①风力最强劲、风暴最多 ②气温最低 ③淡水资源最缺乏 ④气候最干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向
B.南极地区生物资源匮乏,无植物生长
C.中国南极科考站均有极昼、极夜现象
D.南极地区科考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7、8月份
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7456'S,163°42′E)开站。旷古冰原,求索未知,这座以中华民族祖脉命名的考察站,点亮了冰封大陆新坐标。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秦岭站位于( )
①南寒带②中纬度③西半球④印度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秦岭站建设任务颇具挑战,需要克服的异常恶劣环境是( )
A.暴雨 B.酷寒 C.缺氧 D.沙尘
5.秦岭山脉是“南北生物物种库”,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南极该科考站以“秦岭”命名,展示了我国( )
A.重视南极环境保护 B.加速南极矿产开发
C.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D.强调南极洲是人类共同财富
随着技术的成熟完善,轻小型无人机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读无人机在南极作业的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6.无人机在南极地区的分布特征是( )
A.中山站没有无人机 B.哈雷站数量最少
C.全都位于沿海地区 D.长城站数量最多
7.无人机在南极地区拍摄到的动物最可能是( )
A.企鹅 B.棕熊 C.河马 D.袋鼠
8.除酷寒外,无人机在南极地区作业时还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海啸 B.洪涝 C.狂风 D.地震
我国依托北极航道与多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读下图“北极航道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我国大连——鹿特丹的北极航道路线( )
A.途经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B.途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经过苏伊士运河 D.经过巴拿马运河
10.今年来,极地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可能会使( )
A.极地冰川消融速度减缓 B.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增加
C.北极熊的生存范围扩大 D.石油泄漏污染的事件多发
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此处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有地球上最优异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资源。下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昆仑站海拔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 )
A.高出南极点的垂直距离 B.高出南极半岛的垂直距离
C.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D.高出陆地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12.昆仑站成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进行科考)的根本原因( )
①纬度高②气候干燥③海拔高④风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相对于其他科考站,昆仑站独特的科学考察价值体现在( )
①钻取冰芯获得南极过去的地理信息②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
③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④测量南极大陆岩石上的冰层厚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2022年10月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赴南极考察,2023年4月返沪。读“雪龙”号科考路线示意图和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本次前往南极考察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雪龙号航线依次经过太平洋、印度洋 B.从上海至中山站大致向东南方向航行
C.中山站出现极夜现象,方便观测极光 D.南极地区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
15.下列有关极地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极科考都选择在11月至次年2月,此时为暖季,白昼长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速大
C.北极地区大部分7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D.北极航道可全年通航
二、解答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
材料二:下图“北极地区示意”

(1)据图,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 个,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海峡。
(2)在下列方框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
① ,② ,③ 。
(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17.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是开展科学考察的天然实验室,我国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图为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照片一和照片二反映的是两地区科学考察的场景。任选其一,判断照片的拍摄地,说出两点理由。
(2)适合青藏科考的时间段是 ,适合南极科考的时间段是 。(单项选择)
A.11月一次年4月B.5-8月C.全年
(3)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区主要是由于 高,南极地区主要是由于 高。
(4)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①—④表示气候变化对两个地区环境的不同影响,将数字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海冰、冰盖面积变化②高海拔湖泊、湿地面积变化③“亚洲水塔”水量变化④极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
对青藏地区的影响有 ;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有 。
学案第14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考指南
以热点地理问题为载体的中考试题命制方式向来比较受欢迎,尤其近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推进,试题中渗透热点地理问题的命题越来越多,热点地理信息对中考地理试题命制的影响越来越大。新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中明确要求,“坚持素养立意,强化育人导向。命题要有助于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以及发现、认识、分析和评价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彰显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等方面的价值。”
以“热点地理问题”为载体,为学生创造新的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并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备考时应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生产发展、时事热点中的重大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采用热点材料作为情境,学生入情进境,在真实的案例和情境中生成地理知识和能力,避免了机械记忆和刷题,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热点01 我国南极秦岭站2月7日开站
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第3个常年考察站,新时代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
1.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1)地形:以陆地为主,终年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洲。
(1)气候:酷寒(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干燥、烈风,有“白色荒漠”“风库”“冰雪高原”之称。原因:南极地区陆地面积广,受海洋影响小,海拔高,冰雪覆盖,折射强,所以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气温更低,风力更大。
2. 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 (“南极绅士、南极的主人”)
3.极地考察:
(1)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2014年建成)、秦岭站(2月7日开站)。
(2)科考最佳时间:11月至次年3月,冬季。
(3)极地目前的环境问题
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南极周围的鲸遭到乱捕滥杀,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狮、海象等也遭到了滥杀。
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固体淡水在减少。
南极臭氧层空洞。
4.秦岭站的建成有以下几个意义:
拓展了考察范围。新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设计立足于南极考察的大尺度规划,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到300至500公里的范围。
能支持智慧科考。新站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信、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实现智慧化科考。
将实现长期观测。新站的海洋实验室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持续观监测,开展近岸海洋环境的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样品预处理分析实验等。
整体保持绿色环保。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一、选择题
【地球地图+极地地区主题】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并投入使用,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下图为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秦岭站地理坐标约为( )
A.(74°56'N,163°42'W) B.(74°56'S,163°42'W)
C.(74°56'N,163°42'E) D.(74°56'S,163°42'E)
2.秦岭站开站当天( )
A.当地正处极夜 B.当地正处冷季
C.当地昼夜情况为昼长夜短 D.我国白昼时间在逐渐变短
3.秦岭站在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间长 B.气候条件好 C.科研价值大 D.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1.D 2.C 3.C
【解析】1.由于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其纬度是南纬。排除AC。秦岭站在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秦岭站地理坐标约为(74°56'S,163°42'E),D正确,B错误。故选D。
2.秦岭站开站当天是2024年2月7日,这一天的南极地区处于夏季,处于极昼,AB错误;南极在夏季时,是昼长夜短的情况,C正确;2024年2月7日正处于冬季,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向北半球移动,我国白昼时间在逐渐变长,D错误。故选C。
3.罗斯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我国在此处选址主要原因是科研价值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是中国极地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中国跻身全球极地研究“第一梯队”。图1是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图2是南极秦岭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0年前,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位于秦岭站的( )
A.西南 B.西北 C.东南 D.东北
5.在南极设立考察站的主要目的是( )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 B.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
C.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6.秦岭考察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长了“脚”,主要原因是( )
A.防寒 B.节约材料 C.抗雪埋 D.造型美观
【答案】4.D 5.B 6.C
【解析】4.这是南极地区的经纬网,图中的秦岭站位于南极圈内,长城站在南极圈外,南极点四周都是北方,根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由此判定长城站位于秦岭站的东北方向。故选D。
5.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B正确;南极的矿产资源不能开采利用, A错误;南极地区不适宜常住人口居住,C错误; 南极主要用于科考,主要目的不是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D错误。故选B。
6.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结合图示来看,秦岭考察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长了“脚”,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积雪掩埋和利于大风通过,C正确;防寒、节约材料、造型美观不是主要作用,排除ABD。故选C。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图1为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示意图,图2为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 )
A.便于通风透气,利于防潮散热 B.降低地面风速,利于科学考察
C.避开深厚冰层,降低建设难度 D.避免大雪堆积,防止掩埋建筑物
8.从图中可以看出秦岭站( )
①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是中国目前纬度最高的极地考察站
③面向大西洋 ④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有( )
①极地地区环境原始,为开展科学考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②极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
③可以帮助人类获取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和方向
④利用极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取巨大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7.D 8.C 9.A
【解析】7.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A错误;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大雪堆积,防止掩埋建筑物和利于大风通过,不会降低地面风速,B错误,D正确;与避开深厚冰层无关,C错误。故选D。
8.图中的秦岭站位于南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①正确; 昆仑站是中国目前纬度最高的极地考察站,②错误;秦岭站面向太平洋扇区,③错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由此判定秦岭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④正确。故选C。
9.极地地区环境原始,为开展科学考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极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可以帮助人类获取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和方向,①②③正确;南极主要用于科考,不是用来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取巨大经济效益,④错误。故选A。
二、解答题
10.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2024年3月7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南极秦岭站载上考察队员,启程返回中国。某地理小组成员以“极地考察与生态保护”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完成该学习过程。
项目一:迄今为止,我国在极地地区已建立6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北极的黄河站。小组成员绘制两极地区示意图,认识并标注了我国极地科考站的位置。
项目二:南极洲和北冰洋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广阔天然实验室。小组成员搜集了极地科考的部分课题并对课题内容进行分类。
(1)我国已建立的6个极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最南的分别是 、 。
(2)请将下列研究课题内容的序号填入表对应的空格内。
科考领域 课题内容
太阳活动 ⑤
生物活动 A
地质演化 B
环境问题 C
气候变化 D
冰川资源 ④
①通过企鹅、北极熊等,研究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②通过提取冰芯,研究几百万年来的气候变化。
③通过南极储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陆漂移演化。
④通过极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新途径。
⑤通过极光现象,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⑥通过极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三:能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除了寻求新能源以外,还将目光放到更远的极地地区。小组成员就“是否应该开发极地地区的能源”展开辩论。
正方:开发极地能源可以缓解全球能源短缺问题,因此应该开发。 反方:开发极地能源势必会破坏当地脆弱的自然环境,因此不应该开发。
(3)对于以上辩题,你支持哪方观点?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1) 黄河站 昆仑站
(2) ① ③ ⑥ ②
(3)支持正方;理由是:开发南极能源可以解决全球能源短缺问题,促进人类发展。
支持反方;理由是:虽然极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很多国家在极地地区建立科考站,便于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但开发极地能源势必会破坏当地脆弱的自然环境,目前南极地区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严重的臭氧空洞,危害着整个人类的生存,急需保护臭氧层,所以不应开发极地能源。
【分析】本题以极地考察与生态保护项目式学习为材料,涉及我国在南北极地区的考察站,对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我国已经建立的五个极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边的是北极地区位于的科考站黄河站;位于最南边的是昆仑站。
(2)考查生物活动的课题是①通过企鹅、北极熊等,研究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地质演化的课题是通过③南极储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陆漂移演化。研究环境问题可以②通过提取冰芯,研究几百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可以通过⑥极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冰川资源可以通过④极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新途径。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既可以支持正方观点、也可以支持反方观点。如果支持正方观点,理由是:虽然极地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很多国家在极地地区建立科考站,便于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人类发展。如果持反方观点,理由是:虽然极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很多国家在极地地区建立科考站,便于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但开发极地能源势必会破坏当地脆弱的自然环境,目前南极地区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严重的臭氧空洞,危害着整个人类的生存,急需保护臭氧层,所以不应开发极地能源。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的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也是我国的第三座常年考察站。2024年2月7日,秦岭站正式开站。
【科学选址】
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罗斯海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1)我国南极目前有3座常年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对南极洲附近的三大洋的扇区进行科学考察。读图可知,秦岭站将填补我国在 洋(图中甲区域)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
(2)读图可知,乙大洲—— 洲是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该大洲也是世界最湿润的大洲。
【巧思命名】
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以中华民族古老山脉秦岭命名,是绵延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记忆的一个精神象征。由于秦岭南北的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3)请从气候的角度,任意写出两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智慧建造】
秦岭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秦岭站的建设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第一步,在国内量身定做好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第二步,南极现场拼装;第三步,安装幕墙板,给南极考察站“穿衣服”,“衣服”美观且实用。整个建造施工过程,充分考虑了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就像“搭积木”一样,科技感十足。
(4)结合材料,请你谈一谈秦岭站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具有哪些优点
【绿色环保】
秦岭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5)结合南极地区独特的气候,你认为科考站适宜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是 。
(6)秦岭站内部建有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目的是 。
(7)秦岭站主楼建筑采用架空离地的设计(下图主楼),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 。
【答案】(1)太平
(2)南美
(3)一月0℃等温线分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等。
(4)可以实现短暂窗口期的快速施工,可以降低对南极环境的影响等
(5)风能
(6)保护南极地区自然环境
(7)避免被风雪掩埋
【分析】本大题以南极上空俯视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南极地区的位置及范围、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由图可和在,甲海域是位于南美洲西部的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
(2)乙大洲是南美洲,是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该大洲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3)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重合,大致与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秦岭站的建设采用装配式、模块化建造体系,可以实现短暂窗口期的快速施工,可以减少南极环境对施工的影响,可以降低对南极环境的影响等。
(5)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气压高,多狂风,所以科考站适宜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风能。
(6)南极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人类细心保护,秦岭站内部建有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目的是保护南极地区自然环境。
(7)南极地区多狂风,秦岭站主楼建筑采用架空离地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避免被风雪掩埋。
一、选择题
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和南极某科考站气候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南极地区能体验到的世界之最有( )
①风力最强劲、风暴最多 ②气温最低 ③淡水资源最缺乏 ④气候最干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向
B.南极地区生物资源匮乏,无植物生长
C.中国南极科考站均有极昼、极夜现象
D.南极地区科考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7、8月份
【答案】1.B 2.A
【解析】1.世界上风力最强,风速最大,风暴最多的地区是南极地区,该地区有世界风库之称,①正确;南极地区的绝对最低气温在-88℃以下,该地区是世界上气温最低的地区,②正确;南极地区冰川广布,淡水资源丰富,③错误;南极洲是最干燥的大洲,那里年平均降水量仅55毫米,中部地区的年降水量更是仅有5毫米,在南极点的附近,年降水量接近零,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所学知识南极为地球上的最南端,其他各点均位于其正北方向,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向,A正确;南极地区气候寒冷,生物稀少,有藻类植物生长,B错误;读图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无极昼极夜现象,C错误;南极地区的暖季是科考的最佳季节,11月-次年3月为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D错误,该题选A。
【点睛】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绦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南极地区的暖季是指11月至次年的3月。
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7456'S,163°42′E)开站。旷古冰原,求索未知,这座以中华民族祖脉命名的考察站,点亮了冰封大陆新坐标。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秦岭站位于( )
①南寒带②中纬度③西半球④印度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秦岭站建设任务颇具挑战,需要克服的异常恶劣环境是( )
A.暴雨 B.酷寒 C.缺氧 D.沙尘
5.秦岭山脉是“南北生物物种库”,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南极该科考站以“秦岭”命名,展示了我国( )
A.重视南极环境保护 B.加速南极矿产开发
C.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D.强调南极洲是人类共同财富
【答案】3.C 4.B 5.A
【解析】3.读题干可知,秦岭站(74°56'S,163°42′E)位于66.5°S-90°S的南寒带,①正确。位于60°~90°为高纬度,②错误。位于20°W以西到160°E的西半球,③正确。位于太平洋,④错误。故选①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南极地区气候酷寒、干燥、烈风,秦岭站建设任务颇具挑战,需要克服的异常恶劣环境是酷寒,B正确。南极降水稀少,A错误。南极海拔不够高,不会缺氧,C错误。南极表面被冰川所覆盖,没有沙尘天气,D错误。故选B。
5.秦岭山脉是“南北生物物种库”,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南极该科考站以“秦岭”命名,展示了我国重视南极环境保护,A正确。该命名不能体现我国加速南极矿产开发、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强调南极洲是人类共同财富,BCD错误。故选A。
【点睛】南极地区气候酷寒、干燥、烈风,除严寒之外,降水少,风力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气候极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是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
随着技术的成熟完善,轻小型无人机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读无人机在南极作业的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6.无人机在南极地区的分布特征是( )
A.中山站没有无人机 B.哈雷站数量最少
C.全都位于沿海地区 D.长城站数量最多
7.无人机在南极地区拍摄到的动物最可能是( )
A.企鹅 B.棕熊 C.河马 D.袋鼠
8.除酷寒外,无人机在南极地区作业时还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海啸 B.洪涝 C.狂风 D.地震
【答案】6.D 7.A 8.C
【解析】6.读图可知,中山站有无人机分布,A错误;哈雷站数量有三个,不是最少,B错误;内陆也有无人机分布,C错误;长城站数量最多,D正确;故选D。
7.南极洲纬度高,气候寒冷,动物较少,无人机在南极地区拍摄到的动物最可能是企鹅,A正确;南极无棕熊、河马、袋鼠分布,BCD错误;故选A。
8.南极大陆气候严寒、多狂风暴雪、空气干燥、降水稀少,除酷寒外,无人机在南极地区作业时还可能遇到的困难是狂风,C正确;故选C。
【点睛】南极大陆气候严寒、多狂风暴雪、空气干燥、降水稀少。由于大陆位于高纬度地区,大部分地区每年有近10个月被厚厚的海冰包围。
我国依托北极航道与多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读下图“北极航道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我国大连——鹿特丹的北极航道路线( )
A.途经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B.途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经过苏伊士运河 D.经过巴拿马运河
10.今年来,极地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可能会使( )
A.极地冰川消融速度减缓 B.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增加
C.北极熊的生存范围扩大 D.石油泄漏污染的事件多发
【答案】9.A 10.B
【解析】9.读图可知,从我国大连到鹿特丹的北极航道,沿途经过了太平洋、白令海峡、北冰洋、大西洋,A正确;没有经过印度洋,B错误;不经过苏伊士运河,C错误;没有经过巴拿马运河,D错误。故选A。
10.今年来,极地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极地冰川消融速度加快,A错误 ;由于北冰洋冰川的减少,使得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增加,B正确;冰川消融,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C错误;石油泄漏污染的事件多发跟极地地区气候变暖无关,D错误。故选B。
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此处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有地球上最优异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资源。下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昆仑站海拔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 )
A.高出南极点的垂直距离 B.高出南极半岛的垂直距离
C.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D.高出陆地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12.昆仑站成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进行科考)的根本原因( )
①纬度高②气候干燥③海拔高④风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相对于其他科考站,昆仑站独特的科学考察价值体现在( )
①钻取冰芯获得南极过去的地理信息②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
③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④测量南极大陆岩石上的冰层厚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1.C 12.B 13.C
【解析】11.海拔知某一点高处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昆仑站海拔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南极地区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昆仑站成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进行科考)的根本原因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只有夏季,南极地区气温较高适合科考,①③正确,B正确,故选B。
13.由材料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此处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有地球上最优异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资源可知,昆仑站独特的科学考察价值体现在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②③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城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2022年10月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赴南极考察,2023年4月返沪。读“雪龙”号科考路线示意图和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本次前往南极考察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雪龙号航线依次经过太平洋、印度洋 B.从上海至中山站大致向东南方向航行
C.中山站出现极夜现象,方便观测极光 D.南极地区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
15.下列有关极地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极科考都选择在11月至次年2月,此时为暖季,白昼长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速大
C.北极地区大部分7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D.北极航道可全年通航
【答案】14.A 15.C
【解析】14.由图可以看出,雪龙号航线依次经过太平洋、印度洋,故A正确。从上海至中山站大致是向西南方向航行,故B错误。考察期间,中山站然出现极昼现象,不方便观测极光,故C错误。南极地区冰雪会加快融化,但不会全部融化,故D错误。故选A。
15.南极科考要选择在11月至次年2月,此时为暖季,白昼长,北极科考要选择在6--8月,故A错误。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海拔又高,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少、风速大,故B错误。北极地区大部分7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故C正确。北极航道在北半球冬季时不适合通航,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南北极地就是南极和北极。这两极都有深不可测的冰层。冰层的用处很大呢,科学家们说,未来,人们就可以利用冰来研究古时候的天气或预测未来的天气。1.两极的冰川是丰富的淡水资源,如果技术到位可以解决淡水危机,帮助人类生产生活。2.两极蕴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矿。
二、解答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
材料二:下图“北极地区示意”

(1)据图,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 个,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海峡。
(2)在下列方框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
① ,② ,③ 。
(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1) 3 白令
(2) 融化加剧 升高
沿海
(3)大风、极寒、黑夜、大雾、海冰断裂、野生动物攻击
(4)回收垃圾;保护北极地区的动物;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设置问题,设置四个小题,涉及北极地区的位置、地理环境特点、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3个,分别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3)北极地区纬度高,终年酷寒;多大风天气;冬季黑夜时间长;易出现大雾天气;海冰覆盖范围广;可能受到北极熊等野生动物的攻击,这些都是北极科学考察可能遇到的困难。
(4)为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保护北极地区的动物等。
17.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是开展科学考察的天然实验室,我国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图为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照片一和照片二反映的是两地区科学考察的场景。任选其一,判断照片的拍摄地,说出两点理由。
(2)适合青藏科考的时间段是 ,适合南极科考的时间段是 。(单项选择)
A.11月一次年4月B.5-8月C.全年
(3)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区主要是由于 高,南极地区主要是由于 高。
(4)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①—④表示气候变化对两个地区环境的不同影响,将数字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海冰、冰盖面积变化②高海拔湖泊、湿地面积变化③“亚洲水塔”水量变化④极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
对青藏地区的影响有 ;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有 。
【答案】(1)照片一为南极点的科学考查场景,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海面结冰,多冰川,需要破冰船辅助前行。照片二为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查场景,图片中显示有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牦牛是青藏地区的代表性动物。
(2) B A
(3)海拔 纬度
(4)②③ ①④
【分析】本题以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查为材料,涉及到二者的气候与环境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详解】(1)照片一为南极点的科学考查场景,显示了正在极地科考的破冰船,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海面结冰,多冰川,需要破冰船辅助前进。照片二为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查场景,青藏地区畜牧业发达,有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
(2)适合青藏科考的时间段是5-8月,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气候因海拔高而寒冷,5-8月大部分时间为夏季,气温相对较高,便于考查,B符合题意。适合南极科考的时间段是11月一次年4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为南极地区的暖季,并且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查,A符合题意。
(3)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区主要是由于海拔高,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南极地区主要是由于纬度高,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之内,常年被冰雪覆盖。
(4)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地区的高海拔湖泊、湿地面积会逐渐萎缩,“亚洲水塔”水量变化逐渐减少,②③符合青藏地区。南极地区冰川会消融,海冰、冰盖面积减小,进而影响极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①④符合南极地区。
学案第1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