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生物广东省乡土特色专题7 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生物广东省乡土特色专题7 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25 15:34:55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生物广东省乡土特色专题7 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龙华模拟)广东海珠湿地发现新物种海珠珐轴甲,请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够防止水分的蒸发
B.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
C.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蜕皮就可以长大
D.生殖为有性生殖,变态发育
2.(2023·南海模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广东地区盛产荔枝且品种繁多,有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你认为形成这么多荔枝品种的原因是(  )
A.荔枝适应不同的环境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种植地的栽培条件不 D.自然选择的结果
3.(2023·广东模拟)近日,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物种-密疣掌突蟾,其身体颜色花纹与生存环境融合得很好,经鉴定,该物种为两栖动物。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物种的生活环境是温暖潮湿的地区
B.通过形态结构等对比确定其所属类群
C.其体色与环境相似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当作宠物饲养比野生环境更能保护它
4.(2018·中山模拟)用基因组成是dd的广东苹果枝条为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Dd的广东苹果砧木上,所结苹果果肉细胞的基因组成为dd的概率是(  )
A.25% B.50% C.75% D.100%
5.(2018·江门模拟)逢年过节,广东人喜欢买很多的沙田柚放在家里。沙田柚是一种非常好吃的柚子品种,为使子代完全保留亲代的优良性状,且能快速结果,最好的繁殖方式是(  )
A.种子繁殖 B.植物组织培养
C.扦插 D.嫁接
6.近日,“竹稻”在衢州常山成功育秧(如图),一时成了当地的热门话题.“竹稻”是由广东的“科学怪人”钟章美经过40年的研究,利用竹子开花和水稻开花相 互授粉,通过自然杂交而成的非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它茎杆粗壮,抗倒力强,有效穗多,米香浓郁.即使在盛夏季节,竹稻米饭在常温下放置数天,也不会变质发 馊,是难得的优质高档保健米.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杂交”的后代常常具有比亲代更优良的性状,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
B.“竹稻”米饭不易变质发馊,说明它能较好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竹稻”的培育属于无性生殖
D.“竹稻”吸收土壤中钾元素的能力应该较强
二、资料分析题
7.(2024·广东模拟) 资料一:广东是登革热流行区,每年5月份开始进入登革热高发流行季。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
资料二: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一种能抵抗登革热病毒感染的埃及伊蚊,培育过程如图所示。
(1)人被伊蚊叮咬,会去拍打蚊子,体现出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即   。
(2)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登革热病毒属于   ,与人体细胞相比较,它没有   结构。
(3)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伊蚊在登革热流行环节中,属于   。伊蚊成虫具有   对足,属于   动物,其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与蝗虫相比多经历了   期。
(4)新培育的埃及伊蚊具有能产生登革热抗体的性状,这种性状是由   决定的,该伊蚊获得这种性状是通过   技术实现的,埃及伊蚊的抗登革热变异属于   变异。
8.(2023·广东)广东小耳花猪是华南地区特色猪种,繁殖力强、瘦肉率低;巴克夏猪生长快、瘦肉率高。我国有种工作者利用这两种猪繁育出生长较快、瘦肉率适中的巴花猪(如图)。
请回答:
(1)广东小耳花猪的培育是劳动人民长期   (填“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的结果。
(2)巴花猪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在受精过程中广东小耳花猪提供   ,巴克夏猪提供   。
(3)广东小耳花猪与巴克夏猪在毛色方面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   。巴花猪兼具母本和父本的优点,根本原因是   。
(4)非洲猪瘟传染性强,目前尚无特效疫苗,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养猪场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同时,我国正在努力研发非洲猪瘟疫苗,使猪注射疫苗后产生相应的   ,提高抵抗力,这种免疫方式称为   免疫。
9.(2024八上·雷州期末)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蝗虫是农业害虫,主要以玉米、芦苇、小麦等植物为食,它的成虫具有群集、迁飞的习性,容易形成蝗灾。一只粉红棕鸟一天能捕食120至180只蝗虫,可以保护两亩草场避免蝗害,是新疆草原生态防治的主力军。材料二:2022年11月,在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全球新物种——密疣掌突蟾。该物种属于两栖动物,雄蟾声似虫鸣、雌雄蟾抱对后,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卵发育成蝌蚪,再形成幼蟾,最后发育为能在陆地上生活的成蟾。它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因身体颜色花纹与生存环境融合得很好,能有效的躲避天敌。材料三:2023年5月22日是第30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我国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持续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拯救保护,大量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坩长,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提高到74%,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1)资料一中蝗虫主要以玉米、芦苇、小麦等植物为食,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这种取食行为属于    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它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   →成虫三个时期,属于    (选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根据蝗虫的发育阶段,投放粉红掠鸟灭蝗的最佳时期是    。
(2)资料二中密疣掌突蟾的受精方式为    受精(选填“体内”或“体外”),雌雄蟾抱对的主要意义是    ,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蟾→成蟾,这种发育属于    发育。其身体颜色花纹与生存环境融合得很好,能有效的躲避天敌,这体现了生物    环境。
(3)从资料三分析可知,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4)作为一名中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从点滴做起,我们应该怎么做?   。(写出一条即可)
10.(2022·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陆地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请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问题。
资料一:南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物种宝库”之称,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黄腹角雉、南方红豆杉等。
资料二: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珍禽,属杂食性鸟类,喜食交让木的叶和果实(果椭圆形,暗褐色),是典型的森林地栖型留鸟,天敌有王锦蛇、花面狸、豹猫等。
资料三:近年来,南岭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自然”“森林”“鸟类”等主题的科普宣教活动,采取种群动态监测、栖息地保护和放置人工鸟巢等措施后,黄腹角雉等珍稀鸟类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1)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其实质是   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   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   。
(2)根据资料二的描述,交让木属于   (填“被子”或“裸子”)植物。根据有无脊柱判断,所列举的黄腹角雉的天敌均属于   动物。王锦蛇和黄腹角雉之间是   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   选择的结果。
(3)资料三中的   是针对黄腹角雉筑巢能力差而采取的措施。生物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生物的   ,建立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三、实验探究题
11.(2022八上·潮州期末)《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写到,到2020年,各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等年日均值均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万吨/年。酸雨控制区内降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进一步缩小,酸雨频率进一步下降。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酸雨的危害,设计了“酸雨对蛙卵孵化率的影响”的实验。他们取同一卵块上大小及发育程度相近的蛙卵600枚,平均分成六等份,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以下实验数据,回答问题:
  水槽内液体 温度(℃) 酸碱度(用pH表示) 其他孵化条件 孵化率(%)
1 1000毫升 22 5.0 每两天换一次相应液体,定时通入氧气排除无关干扰。 2
2 1000毫升 22 5.2 4
3 1000毫升 22 5.6 5
4 1000毫升 22 6.0 78
5 1000毫升 22 6.8 99
6 1000毫升 10 6.8 30
(注:表中的pH数值越小,表明水体碱性越强)
(1)该探究实验中1~5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   ,实验中每组用100枚蛙卵,而不是用1枚,原因是   。
(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温为22℃时蛙卵孵化率最高的pH为   ,分析实验1~4组,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该探究实验中第5组和第6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   ,这两组实验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原因是   。
(4)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   等酸性物质造成的,为了减少酸雨的危害,我们应当怎么做?   ;   。(答两点即可)。
12.(2021·阳西模拟)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广东省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种植大棚蔬菜进行产业帮扶,科技工作者应用传感器监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等,有效提高大棚蔬菜产量。为了脱贫致富,梅州市五华县的贫困户种茶叶、养五黑鸡。茶园养鸡已经成了一种先进的放养模式,鸡可以在茶园里吃杂草,吃虫子,鸡粪则是茶树最好的天然肥料。五黑鸡肉质鲜美,鸡蛋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欢。请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回答问题:
(1)茶园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能量可沿着   流向五黑鸡,鸡粪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茶树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了茶园生态系统的   循环。
(2)与单纯的茶园生态系统相比,茶园养鸡受虫害影响比较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比单纯茶园的强。
(3)鸡的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卵生。那么五黑鸡的生殖方式是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鸡卵中能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   。
(4)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大棚蔬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图为晴朗的一天大棚内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大棚蔬菜根系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向上运输,主要用于   作用。图中代表呼吸作用的曲线是   (填“Ⅰ”或“Ⅱ”),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   (填字母)点。图中c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主要 是由于植物叶片的部分   关闭。
四、综合应用题
13.(2019八下·东莞期中)“非 典(SARS)又称急性重症呼吸道综合症,曾在我国北京、广东等地区流行。该病传染性强、毒力大、病情发展迅速。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非典”是可预防、可治疗的。请回答:
(1)某人因和该病患者接触过而感染这种病,那么,这个人在患病前后,在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上应分别属于   和   。
(2)专家提醒人们预防“非典”要“勤通风、少聚会;勤洗手、常洗澡”,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是为了   。
(3)在免疫学上,“SARS”病毒相当于   ,进入“非典”病人人体后,刺激   细胞产生   ,人们可根据此研究制造出“非典”疫苗,给易感人群进行   ,从而使人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4)研究发现,“SARS”在增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那么,从引起变异的原因来看,这种变异是   变异。
(5)注射“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可以抵抗和消灭“SARS”病毒,是由于“非典”康复患者血清内存在   。
14.(2019八下·中山期中)地中海贫血症是广东和广西常见的一种遗传病。因最早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发现而得名。它是由正常的基因突变而成。已知正常人的性状由显性基因A控制,地中海贫血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一对夫妇,丈夫是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型为aa),妻子正常(基因型为Aa)。请根据如图的遗传图解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卵细胞①的基因组成为   。
(2)子女②表现出的性状为   (填“正常”或“地中海贫血”)
(3)这对夫妇已生育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若再生育第二个孩子,患地中海贫血的概率为   %。
(4)地中海贫血与禽流感不同的是没有流行性和   。
15.2014年,广东遭遇20年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当中传播.
(1)登革热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2)从如图可见,伊蚊的个体发育属于    变态发育.
(3)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析,患登革热的病人属于    .
(4)在预防登革热的公益广告中,提倡大家“齐动手,清积水”,这一预防措施属于   
(5)2014年11月2日,世界首个登革热疫苗成功通过测试.该疫苗进入人体后在不引起疾病的前提下,刺激淋巴细胞产生    ,从而将入侵的病原体清除,这属于人体的第    道防线.
16.(2021·广东模拟)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自2016年以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广东省信宜市金垌镇环球村的百香果种植从无到有,如今种植规模达300多亩,年亩产量约3000斤,每亩收入近万元。他们还建起了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休闲采摘,发展观光农业。
请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中,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百香果的果实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其内的种子是由   发育而来的。
(3)农业生产中常通过扦插来培育百香果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生殖。
(4)分析曲线图可知,大棚种植百香果时可以采取   和   两项措施来提高产量。
(5)百香果的栽种过程中,需要合理施肥,目的是为百香果的生长提供   。
(6)施肥的同时,还需合理灌溉。百香果的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   作用散失到大气中,该过程对百香果的意义是   (答出一点即可)。对生物圈的意义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节肢动物
【解析】【解答】A、海珠珐轴甲是昆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适于陆地干燥环境生活,A正确;
B、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海珠珐轴甲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B正确;
C、海珠珐轴甲是昆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但外骨骼不能随身体发育而长大,所以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C错误;
D、海珠珐轴甲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生殖为有性生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
(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为感觉器官;胸部具有三对足,一般生有两对翅,为昆虫的运动器官;身体外有外骨骼。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荔枝是人工栽培的植物,荔枝多种品种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自生自灭的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工种植或饲养的生物新品种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2、荔枝新品种的形成过程:
(1)在自然种植状态下,荔枝产生了不同的变异类型:有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
(2)人类根据自己的口味需要,进行选择培育,如果需要桂味的,就选择桂味的培育,经过逐代的选择培育,就形成了桂味的荔枝品种。
3、自然选择学说与人工选择学说主要区别
①自然选择的选择因是自然界的各种环境条件;人工选择的选择因素是人类。
②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留对生物自身有利的各种性状,但这种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人工选择的结果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③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岁月;人工选择的速度较快。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两栖动物;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密疣掌突蟾属于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同时用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因此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区,A正确。
B、可以通过形态结构等对比确定密疣掌突蟾属于两栖动物,B正确。
C、密疣掌突蟾的体色与环境相似,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密疣掌突蟾属野生动物,野生环境更适于密疣掌突蟾的生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体色为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4.【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由题意可知用dd的广东苹果枝条作为接穗,成功嫁接到基因型为Dd的广东苹果砧木上,该枝条上结出了果实和接穗的一样,即dd型。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遗传时,亲代的性状有的能够在后代中表现出来,有的则不能表现出来.根据性状在亲代和后代中的表现规律,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把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如A)表示;把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倘若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大写字母或一大一小(如AA或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显性基因A所控制的性状,即显性性状;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小写字母(如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
5.【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可见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使果树提早结果,增强抵抗力,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持果树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生产上常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扦插、压条也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但繁殖出的小苗等到结果要很长时间,速度慢。故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而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6.【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解答】A、杂交可能具有原来两个亲代的优良性状,这是因为杂交的新个体是来自两个不同的亲代,且杂交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了重新组合,使杂交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原来表现在两个不同亲代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在杂交后代表现出来.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A正确;
B、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竹稻”米饭不易变质发馊,说明它能较好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正确;
C、“竹稻”是由广东的“科学怪人”钟章美经过40年的研究,利用竹子开花和水稻开花相互授粉,通过自然杂交而成的非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属于有性生殖,C错误;
D、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竹稻”的茎杆粗壮,抗倒力强,说明“竹稻”吸收土壤中钾元素的能力应该较强,D正确.
故选:C
【分析】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7.【答案】(1)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或应激性)
(2)病原体;细胞
(3)传播途径;3;节肢;蛹
(4)基因;转基因;可遗传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人被伊蚊叮咬,会去拍打蚊子,这是人对蚊子叮咬这种刺激作出的反应,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物特征,也就是应激性。
(2)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的一种传染病,登革热病毒属于病原体。登革热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故与人体细胞相比较,它没有细胞结构。
(3)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经过的途径是传播途径,伊蚊作为携带病毒的生物媒介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传播途径。蚊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两对翅,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故伊蚊的发育过程比蝗够经历了蛹期。
(4)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新培育的埃及伊蚊是将抗登革热病毒基因注射到埃及伊蚊受精卵内,定向地改造伊蚊的遗传性状,使得新培育的埃及伊蚊具有能产生登革热抗体的性状,说明这种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样的培育技术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埃及伊蚊的抗登革热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分析】(1)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3)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8.【答案】(1)人工选择
(2)受精卵;卵细胞;精子
(3)相对性状;有利变异
(4)切断传播途径;抗体;特异性
【知识点】受精过程;性状和相对性状;人工选择;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广东小耳花猪是人们根据所需要的性状进行加强培育出来的,属于人工选择;
故填:人工选择;
(2)有性生殖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在受精过程中,需要母本(广东小耳花猪)提供卵细胞,父本(巴克夏猪)提供精子,两者结合形成发育成巴花猪的受精卵;
故填:受精卵;卵细胞;精子;
(3)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在同一性状上的不同的表现,广东小耳花猪与巴克夏猪的不同毛色就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有性生殖的后代会拥有双亲的遗传特征,而人工选择可以选择出融合双亲有利变异的后代;
故填:相对性状;有利变异;
(4)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在猪注射疫苗后,体内的淋巴细胞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故填:切断传播途径;抗体;特异性。
【分析】(1)人工选择育种是指针对特定性状进行育种,使这些性状的表现逐渐强化,而人们不需要的性状则可能逐渐消匿的过程,如高产奶牛的培育。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征。
(3)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9.【答案】(1)先天性;若虫(幼虫);不完全变态;若虫期(幼虫期)
(2)体外;提高卵的受精率;变态;适应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4)爱护动植物(植树造林、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1)蝗虫主要以玉米、芦苇、小麦等植物为食,这中取食行为是蝗虫生来就有的,是由蝗虫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这种属于先天性行为,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在幼虫期,蝗虫的翅还没有发育完善,运动能力比较弱,是灭蝗的最佳时期。
(2)资料二中密疣掌突蟾在雌雄抱对后,精子和卵细胞分别产在水中,在水中完成受精,所以,它的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雌雄蟾抱对的主要意义是可以使雌蛙与雄蛙同时排出卵细胞和精子,有助于受精作用的完成,提高卵细胞受精的概率, 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蟾→成蟾,蝌蚪和成蟾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属于变态发育,其身体颜色花纹与生存环境融合得很好,能有效的躲避天敌,这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3)从资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持续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拯救保护,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提高到74%,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即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4)作为一名中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从点滴做起,我们应该爱护动植物,不乱杀生,不乱砍滥伐,多植树造林,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故答案为:(1)先天性、幼虫、不完全变态、幼虫期;(2)体外、提高卵的受精率、变态、适应;(3)建立自然保护区;(4)爱护动植物。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行为、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青蛙在生殖过程中,雌蛙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其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离不开水的限制。
10.【答案】(1)物种;基因(遗传);营养;强
(2)被子;脊椎;捕食;自然
(3)放置人工鸟巢;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题干中资料一所述,南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物种宝库”之称,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这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2)根据资料二的描述,交让木有果实,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所以,属于被子植物,题干中“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珍禽,属杂食性鸟类”根据有无脊柱判断,鸟类的体内有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所以,题干中,所列举的黄腹角雉的天敌均属于脊椎动物,“黄腹角雉的天敌有王锦蛇、花面狸等”所以王锦蛇和黄腹角雉之间是捕食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资料三中的放置人工鸟巢是针对黄腹角雉筑巢能力差而采取的措施。生物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故答案为:(1)物种、基因(遗传)、营养、强;(2)被子、脊椎、捕食、自然;(3)放置人工鸟巢、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1.【答案】(1)水体的酸碱度;避免偶然性
(2)6.8;一定范围内,pH越小,抑制作用越大
(3)第5组;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其他变量对蛙卵的孵化的影响
(4)二氧化硫;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广太阳能路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绿色出行;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环境条件
【解析】【解答】(1)本实验是为了探究“酸雨对蛙卵孵化率的影响”。在设计对照实验时,1~5组除了水体的酸碱度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而这个唯一的不同条件,就是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实验中每组用100枚蛙卵,而不是用1枚,原因是避免偶然性。
(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温为22℃时蛙卵孵化率最高(99%)的pH为6.8。酸雨对蛙卵的孵化有抑制作用,分析实验1~4组,可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范围内,pH越小,酸性越强,抑制作用越大。
(3)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对照组。所以,该探究实验中第5组和第6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第5组,这两组实验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其他变量对蛙卵的孵化的影响。
(4)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因此,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预防酸雨措施的措施有:工厂应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并对污染物并回收和利用。还应该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广太阳能路灯。作为个人,我们应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绿色出行;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外鳃,再长出内鳃,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所以青蛙的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水中完成,变态发育。
12.【答案】(1)太阳能(或阳光);食物链;物质
(2)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3)有性;胚盘
(4)蒸腾;Ⅱ;f;气孔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蒸腾作用及其意义;鸟卵的结构
【解析】【解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能量流入生态系统,所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或太阳)。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并逐级递减。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又重新返回无机环境供给植物利用,进而促进物质循环。
(2)茶园养鸡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比单纯茶园的多,其食物链和食物网也比单纯茶园的复杂,则茶园养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单纯茶园的强,所以抗虫害能力强。
(3)鸡是体内受精,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属于有性生殖。胚盘是卵黄中央盘状的小白点,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则鸡卵中能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胚盘。
(4)植物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保证组织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呼吸作用一整天都能进行,所以能代表呼吸作用的曲线是Ⅱ。b~f段(不包括b、f点)中,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一直在积累,直到f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不再积累,所以f点的有机物最多。过了f点,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在减少。c点之后光合作用减弱是因为中午气温高,阳光强烈,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部分气孔关闭,从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
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13.【答案】(1)易感人群;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抗原;淋巴;抗体;接种疫苗;特异性
(4)可遗传
(5)抵抗SARS病毒的抗体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某人因和该病患者接触过而感染这种病,那么,这个人在患病前对“SARS”病毒缺乏免疫力,因此这个人在患病前属于易感人群;这个人在患病后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传染源.(2)专家提醒人们预防“非典”要“勤通风、少聚会;勤洗手、常洗澡”,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3)在免疫学上,“SARS”病毒相当于抗原,进入“非典”病人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SARS”病毒的抗体,人们可根据此研究制造出“非典”疫苗,给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从而使人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只对“SARS”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4)研究发现,“SARS”在增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那么,从引起变异的原因来看,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5)注射“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可以抵抗和消灭“SARS”病毒,是由于“非典”康复患者血清内存在抵抗SARS病毒的抗体.
故答案为:(1)易感人群;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抗原;淋巴;抗体;预防接种;特异性免疫(4)可遗传的(5)抵抗SARS病毒的抗体
【分析】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3、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可能是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细胞或其他异物。
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14.【答案】(1)a
(2)地中海贫血
(3)50
(4)传染性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1)人体内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分别存在成对的染色体中,随着细胞分裂,基因随着染色体分开进入到生殖细胞中,妻子的基因型为Aa,则形成分别含A、a两种基因的卵细胞,卵细胞①的基因组成为a。
(2)子女②是由来自丈夫的含a基因的精子和来自母亲的含a基因的卵细胞结合而成,其基因型是aa,表现出的性状为地中海贫血。
(3)丈夫只能形成含a基因型的精子,妻子可以形成含A、a的两种卵细胞,形成子代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两种基因型出现的概率均为50%,所以若再生育第二个孩子,患地中海贫血的概率为50%。
(4)禽流感是一种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可以在生物之间传播,而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病,与禽流感不同的是没有流行性和传染性。
故答案为:(1)a;(2)地中海贫血;(3)50;(4)传染性。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的都为显性性状,只有一对基因均为隐性时,才表现出隐性性状。
15.【答案】(1)遗传物质
(2)完全
(3)传染源
(4)切断传播途径 
(5)抗体;三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登革热病毒属于动物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从如图可见,伊蚊的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3)患登革热的病人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因此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析,患登革热的病人属于传染源.
(4)在预防登革热的公益广告中,提倡大家“齐动手,清积水”,是为了减少或清除伊蚊,防止登革热病毒通过伊蚊传播,因此这一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5)2014年11月2日,世界首个登革热疫苗成功通过测试.该疫苗进入人体后在不引起疾病的前提下,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将入侵的病原体清除,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6分)
故答案为:(1)遗传物质 (2)完全 (3)传染源(4)切断传播途径 (5)抗体;三
【分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2)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是指看出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3)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4)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具有专一性.
(5)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16.【答案】(1)生物与环境
(2)器官;胚珠
(3)无性
(4)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5)无机盐
(6)蒸腾;可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百香果体内的运输(或“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防止灼伤”);可提高大气湿度
【知识点】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光合作用的实质;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中,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百香果的果实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器官;其内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
(3)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农业生产中常通过扦插来培育百香果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4)图示曲线都可以说明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两条曲线都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图示两条曲线中同一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说明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同一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强度越强。因此分析曲线,可以得出结论: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蔬菜产量。
(5)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所以百香果的栽种过程中,需要合理施肥,目的是为百香果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6)根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作用不是白白浪费水分,该过程对百香果的意义是 可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百香果体内的运输(或“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防止灼伤”);对生物圈的意义是可提高大气湿等度,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分析】(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2)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而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
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1 / 12024年中考生物广东省乡土特色专题7 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龙华模拟)广东海珠湿地发现新物种海珠珐轴甲,请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够防止水分的蒸发
B.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
C.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蜕皮就可以长大
D.生殖为有性生殖,变态发育
【答案】C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节肢动物
【解析】【解答】A、海珠珐轴甲是昆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适于陆地干燥环境生活,A正确;
B、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海珠珐轴甲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B正确;
C、海珠珐轴甲是昆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但外骨骼不能随身体发育而长大,所以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C错误;
D、海珠珐轴甲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生殖为有性生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
(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为感觉器官;胸部具有三对足,一般生有两对翅,为昆虫的运动器官;身体外有外骨骼。
2.(2023·南海模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广东地区盛产荔枝且品种繁多,有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你认为形成这么多荔枝品种的原因是(  )
A.荔枝适应不同的环境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种植地的栽培条件不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荔枝是人工栽培的植物,荔枝多种品种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自生自灭的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工种植或饲养的生物新品种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2、荔枝新品种的形成过程:
(1)在自然种植状态下,荔枝产生了不同的变异类型:有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
(2)人类根据自己的口味需要,进行选择培育,如果需要桂味的,就选择桂味的培育,经过逐代的选择培育,就形成了桂味的荔枝品种。
3、自然选择学说与人工选择学说主要区别
①自然选择的选择因是自然界的各种环境条件;人工选择的选择因素是人类。
②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留对生物自身有利的各种性状,但这种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人工选择的结果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③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岁月;人工选择的速度较快。
3.(2023·广东模拟)近日,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物种-密疣掌突蟾,其身体颜色花纹与生存环境融合得很好,经鉴定,该物种为两栖动物。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物种的生活环境是温暖潮湿的地区
B.通过形态结构等对比确定其所属类群
C.其体色与环境相似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当作宠物饲养比野生环境更能保护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两栖动物;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密疣掌突蟾属于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同时用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因此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区,A正确。
B、可以通过形态结构等对比确定密疣掌突蟾属于两栖动物,B正确。
C、密疣掌突蟾的体色与环境相似,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密疣掌突蟾属野生动物,野生环境更适于密疣掌突蟾的生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体色为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4.(2018·中山模拟)用基因组成是dd的广东苹果枝条为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Dd的广东苹果砧木上,所结苹果果肉细胞的基因组成为dd的概率是(  )
A.25% B.50% C.75% D.100%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由题意可知用dd的广东苹果枝条作为接穗,成功嫁接到基因型为Dd的广东苹果砧木上,该枝条上结出了果实和接穗的一样,即dd型。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遗传时,亲代的性状有的能够在后代中表现出来,有的则不能表现出来.根据性状在亲代和后代中的表现规律,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把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如A)表示;把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倘若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大写字母或一大一小(如AA或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显性基因A所控制的性状,即显性性状;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小写字母(如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
5.(2018·江门模拟)逢年过节,广东人喜欢买很多的沙田柚放在家里。沙田柚是一种非常好吃的柚子品种,为使子代完全保留亲代的优良性状,且能快速结果,最好的繁殖方式是(  )
A.种子繁殖 B.植物组织培养
C.扦插 D.嫁接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可见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使果树提早结果,增强抵抗力,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持果树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生产上常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扦插、压条也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但繁殖出的小苗等到结果要很长时间,速度慢。故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而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6.近日,“竹稻”在衢州常山成功育秧(如图),一时成了当地的热门话题.“竹稻”是由广东的“科学怪人”钟章美经过40年的研究,利用竹子开花和水稻开花相 互授粉,通过自然杂交而成的非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它茎杆粗壮,抗倒力强,有效穗多,米香浓郁.即使在盛夏季节,竹稻米饭在常温下放置数天,也不会变质发 馊,是难得的优质高档保健米.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杂交”的后代常常具有比亲代更优良的性状,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
B.“竹稻”米饭不易变质发馊,说明它能较好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竹稻”的培育属于无性生殖
D.“竹稻”吸收土壤中钾元素的能力应该较强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解答】A、杂交可能具有原来两个亲代的优良性状,这是因为杂交的新个体是来自两个不同的亲代,且杂交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了重新组合,使杂交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原来表现在两个不同亲代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在杂交后代表现出来.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A正确;
B、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竹稻”米饭不易变质发馊,说明它能较好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正确;
C、“竹稻”是由广东的“科学怪人”钟章美经过40年的研究,利用竹子开花和水稻开花相互授粉,通过自然杂交而成的非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属于有性生殖,C错误;
D、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竹稻”的茎杆粗壮,抗倒力强,说明“竹稻”吸收土壤中钾元素的能力应该较强,D正确.
故选:C
【分析】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二、资料分析题
7.(2024·广东模拟) 资料一:广东是登革热流行区,每年5月份开始进入登革热高发流行季。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
资料二: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一种能抵抗登革热病毒感染的埃及伊蚊,培育过程如图所示。
(1)人被伊蚊叮咬,会去拍打蚊子,体现出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即   。
(2)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登革热病毒属于   ,与人体细胞相比较,它没有   结构。
(3)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伊蚊在登革热流行环节中,属于   。伊蚊成虫具有   对足,属于   动物,其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与蝗虫相比多经历了   期。
(4)新培育的埃及伊蚊具有能产生登革热抗体的性状,这种性状是由   决定的,该伊蚊获得这种性状是通过   技术实现的,埃及伊蚊的抗登革热变异属于   变异。
【答案】(1)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或应激性)
(2)病原体;细胞
(3)传播途径;3;节肢;蛹
(4)基因;转基因;可遗传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人被伊蚊叮咬,会去拍打蚊子,这是人对蚊子叮咬这种刺激作出的反应,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物特征,也就是应激性。
(2)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的一种传染病,登革热病毒属于病原体。登革热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故与人体细胞相比较,它没有细胞结构。
(3)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经过的途径是传播途径,伊蚊作为携带病毒的生物媒介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传播途径。蚊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两对翅,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故伊蚊的发育过程比蝗够经历了蛹期。
(4)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新培育的埃及伊蚊是将抗登革热病毒基因注射到埃及伊蚊受精卵内,定向地改造伊蚊的遗传性状,使得新培育的埃及伊蚊具有能产生登革热抗体的性状,说明这种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样的培育技术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埃及伊蚊的抗登革热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分析】(1)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3)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8.(2023·广东)广东小耳花猪是华南地区特色猪种,繁殖力强、瘦肉率低;巴克夏猪生长快、瘦肉率高。我国有种工作者利用这两种猪繁育出生长较快、瘦肉率适中的巴花猪(如图)。
请回答:
(1)广东小耳花猪的培育是劳动人民长期   (填“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的结果。
(2)巴花猪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在受精过程中广东小耳花猪提供   ,巴克夏猪提供   。
(3)广东小耳花猪与巴克夏猪在毛色方面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   。巴花猪兼具母本和父本的优点,根本原因是   。
(4)非洲猪瘟传染性强,目前尚无特效疫苗,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养猪场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同时,我国正在努力研发非洲猪瘟疫苗,使猪注射疫苗后产生相应的   ,提高抵抗力,这种免疫方式称为   免疫。
【答案】(1)人工选择
(2)受精卵;卵细胞;精子
(3)相对性状;有利变异
(4)切断传播途径;抗体;特异性
【知识点】受精过程;性状和相对性状;人工选择;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广东小耳花猪是人们根据所需要的性状进行加强培育出来的,属于人工选择;
故填:人工选择;
(2)有性生殖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在受精过程中,需要母本(广东小耳花猪)提供卵细胞,父本(巴克夏猪)提供精子,两者结合形成发育成巴花猪的受精卵;
故填:受精卵;卵细胞;精子;
(3)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在同一性状上的不同的表现,广东小耳花猪与巴克夏猪的不同毛色就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有性生殖的后代会拥有双亲的遗传特征,而人工选择可以选择出融合双亲有利变异的后代;
故填:相对性状;有利变异;
(4)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在猪注射疫苗后,体内的淋巴细胞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故填:切断传播途径;抗体;特异性。
【分析】(1)人工选择育种是指针对特定性状进行育种,使这些性状的表现逐渐强化,而人们不需要的性状则可能逐渐消匿的过程,如高产奶牛的培育。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征。
(3)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9.(2024八上·雷州期末)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蝗虫是农业害虫,主要以玉米、芦苇、小麦等植物为食,它的成虫具有群集、迁飞的习性,容易形成蝗灾。一只粉红棕鸟一天能捕食120至180只蝗虫,可以保护两亩草场避免蝗害,是新疆草原生态防治的主力军。材料二:2022年11月,在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全球新物种——密疣掌突蟾。该物种属于两栖动物,雄蟾声似虫鸣、雌雄蟾抱对后,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卵发育成蝌蚪,再形成幼蟾,最后发育为能在陆地上生活的成蟾。它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因身体颜色花纹与生存环境融合得很好,能有效的躲避天敌。材料三:2023年5月22日是第30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我国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持续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拯救保护,大量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坩长,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提高到74%,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1)资料一中蝗虫主要以玉米、芦苇、小麦等植物为食,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这种取食行为属于    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它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   →成虫三个时期,属于    (选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根据蝗虫的发育阶段,投放粉红掠鸟灭蝗的最佳时期是    。
(2)资料二中密疣掌突蟾的受精方式为    受精(选填“体内”或“体外”),雌雄蟾抱对的主要意义是    ,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蟾→成蟾,这种发育属于    发育。其身体颜色花纹与生存环境融合得很好,能有效的躲避天敌,这体现了生物    环境。
(3)从资料三分析可知,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4)作为一名中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从点滴做起,我们应该怎么做?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先天性;若虫(幼虫);不完全变态;若虫期(幼虫期)
(2)体外;提高卵的受精率;变态;适应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4)爱护动植物(植树造林、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1)蝗虫主要以玉米、芦苇、小麦等植物为食,这中取食行为是蝗虫生来就有的,是由蝗虫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这种属于先天性行为,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在幼虫期,蝗虫的翅还没有发育完善,运动能力比较弱,是灭蝗的最佳时期。
(2)资料二中密疣掌突蟾在雌雄抱对后,精子和卵细胞分别产在水中,在水中完成受精,所以,它的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雌雄蟾抱对的主要意义是可以使雌蛙与雄蛙同时排出卵细胞和精子,有助于受精作用的完成,提高卵细胞受精的概率, 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蟾→成蟾,蝌蚪和成蟾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属于变态发育,其身体颜色花纹与生存环境融合得很好,能有效的躲避天敌,这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3)从资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持续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拯救保护,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提高到74%,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即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4)作为一名中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从点滴做起,我们应该爱护动植物,不乱杀生,不乱砍滥伐,多植树造林,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故答案为:(1)先天性、幼虫、不完全变态、幼虫期;(2)体外、提高卵的受精率、变态、适应;(3)建立自然保护区;(4)爱护动植物。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行为、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青蛙在生殖过程中,雌蛙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其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离不开水的限制。
10.(2022·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陆地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请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问题。
资料一:南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物种宝库”之称,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黄腹角雉、南方红豆杉等。
资料二: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珍禽,属杂食性鸟类,喜食交让木的叶和果实(果椭圆形,暗褐色),是典型的森林地栖型留鸟,天敌有王锦蛇、花面狸、豹猫等。
资料三:近年来,南岭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自然”“森林”“鸟类”等主题的科普宣教活动,采取种群动态监测、栖息地保护和放置人工鸟巢等措施后,黄腹角雉等珍稀鸟类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1)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其实质是   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   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   。
(2)根据资料二的描述,交让木属于   (填“被子”或“裸子”)植物。根据有无脊柱判断,所列举的黄腹角雉的天敌均属于   动物。王锦蛇和黄腹角雉之间是   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   选择的结果。
(3)资料三中的   是针对黄腹角雉筑巢能力差而采取的措施。生物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生物的   ,建立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1)物种;基因(遗传);营养;强
(2)被子;脊椎;捕食;自然
(3)放置人工鸟巢;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题干中资料一所述,南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物种宝库”之称,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这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2)根据资料二的描述,交让木有果实,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所以,属于被子植物,题干中“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珍禽,属杂食性鸟类”根据有无脊柱判断,鸟类的体内有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所以,题干中,所列举的黄腹角雉的天敌均属于脊椎动物,“黄腹角雉的天敌有王锦蛇、花面狸等”所以王锦蛇和黄腹角雉之间是捕食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资料三中的放置人工鸟巢是针对黄腹角雉筑巢能力差而采取的措施。生物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故答案为:(1)物种、基因(遗传)、营养、强;(2)被子、脊椎、捕食、自然;(3)放置人工鸟巢、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实验探究题
11.(2022八上·潮州期末)《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写到,到2020年,各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等年日均值均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万吨/年。酸雨控制区内降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进一步缩小,酸雨频率进一步下降。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酸雨的危害,设计了“酸雨对蛙卵孵化率的影响”的实验。他们取同一卵块上大小及发育程度相近的蛙卵600枚,平均分成六等份,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以下实验数据,回答问题:
  水槽内液体 温度(℃) 酸碱度(用pH表示) 其他孵化条件 孵化率(%)
1 1000毫升 22 5.0 每两天换一次相应液体,定时通入氧气排除无关干扰。 2
2 1000毫升 22 5.2 4
3 1000毫升 22 5.6 5
4 1000毫升 22 6.0 78
5 1000毫升 22 6.8 99
6 1000毫升 10 6.8 30
(注:表中的pH数值越小,表明水体碱性越强)
(1)该探究实验中1~5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   ,实验中每组用100枚蛙卵,而不是用1枚,原因是   。
(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温为22℃时蛙卵孵化率最高的pH为   ,分析实验1~4组,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该探究实验中第5组和第6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   ,这两组实验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原因是   。
(4)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   等酸性物质造成的,为了减少酸雨的危害,我们应当怎么做?   ;   。(答两点即可)。
【答案】(1)水体的酸碱度;避免偶然性
(2)6.8;一定范围内,pH越小,抑制作用越大
(3)第5组;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其他变量对蛙卵的孵化的影响
(4)二氧化硫;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广太阳能路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绿色出行;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环境条件
【解析】【解答】(1)本实验是为了探究“酸雨对蛙卵孵化率的影响”。在设计对照实验时,1~5组除了水体的酸碱度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而这个唯一的不同条件,就是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实验中每组用100枚蛙卵,而不是用1枚,原因是避免偶然性。
(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温为22℃时蛙卵孵化率最高(99%)的pH为6.8。酸雨对蛙卵的孵化有抑制作用,分析实验1~4组,可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范围内,pH越小,酸性越强,抑制作用越大。
(3)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对照组。所以,该探究实验中第5组和第6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第5组,这两组实验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其他变量对蛙卵的孵化的影响。
(4)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因此,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预防酸雨措施的措施有:工厂应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并对污染物并回收和利用。还应该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广太阳能路灯。作为个人,我们应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绿色出行;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外鳃,再长出内鳃,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所以青蛙的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水中完成,变态发育。
12.(2021·阳西模拟)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广东省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种植大棚蔬菜进行产业帮扶,科技工作者应用传感器监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等,有效提高大棚蔬菜产量。为了脱贫致富,梅州市五华县的贫困户种茶叶、养五黑鸡。茶园养鸡已经成了一种先进的放养模式,鸡可以在茶园里吃杂草,吃虫子,鸡粪则是茶树最好的天然肥料。五黑鸡肉质鲜美,鸡蛋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欢。请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回答问题:
(1)茶园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能量可沿着   流向五黑鸡,鸡粪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茶树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了茶园生态系统的   循环。
(2)与单纯的茶园生态系统相比,茶园养鸡受虫害影响比较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比单纯茶园的强。
(3)鸡的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卵生。那么五黑鸡的生殖方式是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鸡卵中能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   。
(4)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大棚蔬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图为晴朗的一天大棚内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大棚蔬菜根系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向上运输,主要用于   作用。图中代表呼吸作用的曲线是   (填“Ⅰ”或“Ⅱ”),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   (填字母)点。图中c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主要 是由于植物叶片的部分   关闭。
【答案】(1)太阳能(或阳光);食物链;物质
(2)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3)有性;胚盘
(4)蒸腾;Ⅱ;f;气孔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蒸腾作用及其意义;鸟卵的结构
【解析】【解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能量流入生态系统,所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或太阳)。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并逐级递减。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又重新返回无机环境供给植物利用,进而促进物质循环。
(2)茶园养鸡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比单纯茶园的多,其食物链和食物网也比单纯茶园的复杂,则茶园养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单纯茶园的强,所以抗虫害能力强。
(3)鸡是体内受精,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属于有性生殖。胚盘是卵黄中央盘状的小白点,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则鸡卵中能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胚盘。
(4)植物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保证组织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呼吸作用一整天都能进行,所以能代表呼吸作用的曲线是Ⅱ。b~f段(不包括b、f点)中,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一直在积累,直到f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不再积累,所以f点的有机物最多。过了f点,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在减少。c点之后光合作用减弱是因为中午气温高,阳光强烈,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部分气孔关闭,从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
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四、综合应用题
13.(2019八下·东莞期中)“非 典(SARS)又称急性重症呼吸道综合症,曾在我国北京、广东等地区流行。该病传染性强、毒力大、病情发展迅速。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非典”是可预防、可治疗的。请回答:
(1)某人因和该病患者接触过而感染这种病,那么,这个人在患病前后,在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上应分别属于   和   。
(2)专家提醒人们预防“非典”要“勤通风、少聚会;勤洗手、常洗澡”,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是为了   。
(3)在免疫学上,“SARS”病毒相当于   ,进入“非典”病人人体后,刺激   细胞产生   ,人们可根据此研究制造出“非典”疫苗,给易感人群进行   ,从而使人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4)研究发现,“SARS”在增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那么,从引起变异的原因来看,这种变异是   变异。
(5)注射“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可以抵抗和消灭“SARS”病毒,是由于“非典”康复患者血清内存在   。
【答案】(1)易感人群;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抗原;淋巴;抗体;接种疫苗;特异性
(4)可遗传
(5)抵抗SARS病毒的抗体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某人因和该病患者接触过而感染这种病,那么,这个人在患病前对“SARS”病毒缺乏免疫力,因此这个人在患病前属于易感人群;这个人在患病后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传染源.(2)专家提醒人们预防“非典”要“勤通风、少聚会;勤洗手、常洗澡”,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3)在免疫学上,“SARS”病毒相当于抗原,进入“非典”病人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SARS”病毒的抗体,人们可根据此研究制造出“非典”疫苗,给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从而使人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只对“SARS”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4)研究发现,“SARS”在增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那么,从引起变异的原因来看,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5)注射“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可以抵抗和消灭“SARS”病毒,是由于“非典”康复患者血清内存在抵抗SARS病毒的抗体.
故答案为:(1)易感人群;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抗原;淋巴;抗体;预防接种;特异性免疫(4)可遗传的(5)抵抗SARS病毒的抗体
【分析】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3、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可能是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细胞或其他异物。
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14.(2019八下·中山期中)地中海贫血症是广东和广西常见的一种遗传病。因最早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发现而得名。它是由正常的基因突变而成。已知正常人的性状由显性基因A控制,地中海贫血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一对夫妇,丈夫是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型为aa),妻子正常(基因型为Aa)。请根据如图的遗传图解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卵细胞①的基因组成为   。
(2)子女②表现出的性状为   (填“正常”或“地中海贫血”)
(3)这对夫妇已生育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若再生育第二个孩子,患地中海贫血的概率为   %。
(4)地中海贫血与禽流感不同的是没有流行性和   。
【答案】(1)a
(2)地中海贫血
(3)50
(4)传染性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1)人体内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分别存在成对的染色体中,随着细胞分裂,基因随着染色体分开进入到生殖细胞中,妻子的基因型为Aa,则形成分别含A、a两种基因的卵细胞,卵细胞①的基因组成为a。
(2)子女②是由来自丈夫的含a基因的精子和来自母亲的含a基因的卵细胞结合而成,其基因型是aa,表现出的性状为地中海贫血。
(3)丈夫只能形成含a基因型的精子,妻子可以形成含A、a的两种卵细胞,形成子代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两种基因型出现的概率均为50%,所以若再生育第二个孩子,患地中海贫血的概率为50%。
(4)禽流感是一种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可以在生物之间传播,而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病,与禽流感不同的是没有流行性和传染性。
故答案为:(1)a;(2)地中海贫血;(3)50;(4)传染性。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的都为显性性状,只有一对基因均为隐性时,才表现出隐性性状。
15.2014年,广东遭遇20年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当中传播.
(1)登革热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2)从如图可见,伊蚊的个体发育属于    变态发育.
(3)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析,患登革热的病人属于    .
(4)在预防登革热的公益广告中,提倡大家“齐动手,清积水”,这一预防措施属于   
(5)2014年11月2日,世界首个登革热疫苗成功通过测试.该疫苗进入人体后在不引起疾病的前提下,刺激淋巴细胞产生    ,从而将入侵的病原体清除,这属于人体的第    道防线.
【答案】(1)遗传物质
(2)完全
(3)传染源
(4)切断传播途径 
(5)抗体;三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登革热病毒属于动物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从如图可见,伊蚊的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3)患登革热的病人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因此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析,患登革热的病人属于传染源.
(4)在预防登革热的公益广告中,提倡大家“齐动手,清积水”,是为了减少或清除伊蚊,防止登革热病毒通过伊蚊传播,因此这一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5)2014年11月2日,世界首个登革热疫苗成功通过测试.该疫苗进入人体后在不引起疾病的前提下,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将入侵的病原体清除,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6分)
故答案为:(1)遗传物质 (2)完全 (3)传染源(4)切断传播途径 (5)抗体;三
【分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2)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是指看出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3)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4)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具有专一性.
(5)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16.(2021·广东模拟)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自2016年以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广东省信宜市金垌镇环球村的百香果种植从无到有,如今种植规模达300多亩,年亩产量约3000斤,每亩收入近万元。他们还建起了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休闲采摘,发展观光农业。
请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中,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百香果的果实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其内的种子是由   发育而来的。
(3)农业生产中常通过扦插来培育百香果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生殖。
(4)分析曲线图可知,大棚种植百香果时可以采取   和   两项措施来提高产量。
(5)百香果的栽种过程中,需要合理施肥,目的是为百香果的生长提供   。
(6)施肥的同时,还需合理灌溉。百香果的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   作用散失到大气中,该过程对百香果的意义是   (答出一点即可)。对生物圈的意义是   。
【答案】(1)生物与环境
(2)器官;胚珠
(3)无性
(4)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5)无机盐
(6)蒸腾;可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百香果体内的运输(或“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防止灼伤”);可提高大气湿度
【知识点】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光合作用的实质;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中,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百香果的果实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器官;其内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
(3)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农业生产中常通过扦插来培育百香果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4)图示曲线都可以说明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两条曲线都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图示两条曲线中同一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说明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同一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强度越强。因此分析曲线,可以得出结论: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蔬菜产量。
(5)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所以百香果的栽种过程中,需要合理施肥,目的是为百香果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6)根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作用不是白白浪费水分,该过程对百香果的意义是 可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百香果体内的运输(或“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防止灼伤”);对生物圈的意义是可提高大气湿等度,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分析】(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2)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而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
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