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19:4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2.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3. 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整理并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酝酿 帝国主义 阶段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①         ,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根本原因 ②               ,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造成它们之间的矛盾,埋下战争的隐患 英德矛盾 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③     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 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④    摩擦而关系恶化
奥俄矛盾 矛盾集中在⑤      ,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两大军事 集团形成 20世纪初,⑥           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⑦         ——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爆发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⑧      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⑨         
判断的 标准 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战争的 起因 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⑩         而发动的
战争的 进程 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性质
战争的 结局 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       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战线 三条战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     是决定性战场
进程 第一阶段 (1) 1914年,         ,德国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 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第二阶段 (1)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2) 1915—1916年,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        的困境。 (3) 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4) 1916年,英德在      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 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2) 1918年,     退出了战争。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影响 经济 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促使           开始萌芽
政治 改变了世界格局。 (1)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     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    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科技 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1) 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     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2) 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思想观念 一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的运动日益高涨
中国与 一战 参战原因 (1)      的诱导与支持; (2) 一战为中国调整与     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机遇; (3)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刺激; (4) 有识之士的推动; (5) 战局明朗,协约国已明显占优势
一战引发 中国社会 变革 (1) 政治:引发了      ,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经济:为         创造了条件,进入了“黄金时代”。 (3) 思想: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为增强;部分精英停止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     ”
★注意: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原因: (1) 帝国主义方面:美、日都曾希望通过怂恿中国参战,一方面加强协约国方面的力量,孤立同盟国;另一方面,加强       ,进而扩大在华影响力。 (2) 北洋军阀方面:自从袁世凯死后,      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参战为名,向帝国主义大量借款,从而扩充自己的势力,消灭异己,实现“武力统一”
整理并理解: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含义 召开①             ,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起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内容 (1)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2) 承认②   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3)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4) ③   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5) 列强同意将“④     ”“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实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一战后帝国主义⑤         的体系。 (1) 它的建立是一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必然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⑥           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⑦       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4) 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⑧      ,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会议 项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相同点 目的 都是战胜国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性质 ⑨                
操纵国 都受大国操纵,且操纵国中都有⑩       
影响 都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不同点 时间 1919年 1921—1922年
性质 战胜国惩治战败国的会议,具有明显的     性质 战胜国之间相互协调的会议,具有明显的     性质
影响 形成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         统治的新秩序 形成的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          统治的新秩序
重要 组成 部分 国际 联盟 性质 国联是第一个由       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         
评价 (1) 国联形成决议的“      ”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     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 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没有加入,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的支持力量。 (4) 开创了        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与中国外交 政策的转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中国的外交方略发生了重要转变。 (1) 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就       据理力争,将“以夷制夷”为基础的既定方略转变为诉诸国际法进行抗争。 (2) 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又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体系,运用     准则制衡列强的方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以这两次重要的      为起点,中国外交开始与现代国际政治逐步接轨
20世纪国际法 的发展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      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3) 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         ,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4)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       ,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施
★注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性。 (1)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合约对战败德国苛刻的宰割掠夺(导致        、复仇主义)。 (2)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    、美日(分赃不均引发各国间矛盾)。 (3) 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委任统治”实质是       (民族运动高涨)。 (4) 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的矛盾(以     为根源的意识形态对立)
史事分析(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到奥匈对塞宣战期间,各大国展开频繁的穿梭外交。沙俄调解奥塞纠纷的同时,又感到再不能像波斯尼亚危机和巴尔干战争那样退让妥协了。于是对德奥态度强硬,表示对塞尔维亚不能坐视不救。法国则坚决支持俄国,其总统普恩加莱向沙皇保证履行法俄军事同盟的义务。法俄两国又都力促英国表明态度,站到自己一边。英国建议把奥塞争端提交到国际会议讨论,敦促奥俄两国直接谈判;其外交大臣格雷通过各种途径给德国一种印象:在未来的德奥与法俄之间的战争中,英国将保持中立。直到7月29日,英国政府才向德国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若法国卷入战争,英国不能袖手旁观。德皇这才知道受骗,大骂英国是“卑鄙小气的恶棍”。此时又有新消息传到柏林,意大利不打算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作战。7月30日凌晨,德国政府来了一个急转弯,劝告奥地利人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调停。但为时已晚,奥塞已经开战,欧洲战车已经启动。奥塞之战引发欧洲战争。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8月1日,德国以此为借口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入侵比利时,取道进攻法国,同时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而对德宣战。从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杀的萨拉热窝事件,到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这就是“七月危机”。
——曹胜强等《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
材料二 如下列图片所示:
图一 图二
图一:加拿大征兵海报,上面用法语写道:法裔加拿大人,参军吧!英格兰,我们自由的屏障,正在受到威胁。我们会让普鲁士军国主义统治这片保护我们的信仰、语言、社会制度和法律的土地吗?法兰西的心在流血!
图二:一战英国征兵海报:帝国需要男人!在年轻雄狮(指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的帮助下,年长的雄狮(指英国)打败了敌人。
(1)据材料一,分析萨拉热窝事件后大国频繁外交却仍滑向大战深渊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材料二中的征兵海报的史料价值。
史事分析(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0月29日,在大战行将结束、协约国胜利在望之际,政府发布了一条《大总统布告》,历数中国自参战以来对于协约国所尽义务,其中有一点便是“允准大批华工前往欧洲尽力于备战之工作,是中国力助招工往法,即参战之力也”。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晨报副刊》连载了一篇名为《巴黎和会中之华工》的文章,文章特意描写了华工的爱国举动以及英国和日本对华工的虐待与镇压,实际隐喻的是日本伙同英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以此号召工友再次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的运动。
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演讲中特意向一战中支援法国的华工致敬,称他们是法国“危难时刻的兄弟”。
——张岩《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语境变迁与意义重建》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次叙述华工的不同角度及目的。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华工在一战中的作用。
情境探究
图一、图二分别是1914年和1923年的欧洲地图。阅读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 如下列地图所示:
图一 1914年欧洲
图二 1923年欧洲
  据材料,指出图二与图一的三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历史写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夏,一战爆发,几乎将整个世界文明都卷入其中,战争给所有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经济遭受巨大的打击。战争也直接影响了众多国家的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远在亚洲东部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并间接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进入崭新的一页。
——[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影响了众多国家的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进行合理解释。
活动1
①帝国主义阶段;②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③法德矛盾;④贸易;⑤巴尔干半岛;⑥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⑦萨拉热窝事件;⑧塞尔维亚;⑨帝国主义之战;⑩重新瓜分殖民地; 侵略; 巴黎和会; 西线; 马恩河战役; 东西两线作战; 日德兰; 俄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欧洲; 美国;民用;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协约国;西方国家;五四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以俄为师;对华控制;北洋军阀。
活动2
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②波兰;③中国;④门户开放;⑤重新瓜分世界;⑥西方、远东亚太地区;⑦资本主义列强;⑧分赃不均;⑨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⑩英国和美国; 分赃; 争霸; 欧洲、西亚、非洲;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主权国家; 世界和平与安全; 全体一致; 英法; 美国; 国际合作;山东问题;国际法;国际会议;侵略战争;普遍性和权威性;《非战公约》;极端民族主义;英法;维持殖民统治;国家利益。
活动3
(1) 原因:各大国始终都以本国利益至上;双方竭力扩大己方阵营;各国缺乏政策灵活性和足够的外交空间;德国决策失误升级战争;各方谈判未形成平息局势的有效策略,坐视战争爆发;局部战争后,两大军事集团扩大战端,战争规模迅速升级。
(2) 史料价值:征兵海报属于特定时期的印刷品,是一手史料和图像史料。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当时英国政府的舆论宣传、战争动员、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参战方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等。海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是影响民意,在使用时要具体分析。
活动4
(1) 政府角度,证明中国“以工代兵”;革命角度,号召工友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外交角度,促进中法交流合作。
(2) 作用:为英法提供人力资源;有利于欧洲和世界恢复和平;为战后中国提升国际地位,争取国家权利提供契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进程。
活动5
不同一:图二中不再有德意志帝国(或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或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瓦解。
不同二:图二中出现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独立国家。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根据民族自决原则重新划分欧洲版图,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实现民族独立。
不同三:图二中苏联代替了俄国。阐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不同四:图二中出现英、法托管殖民地。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国联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即委任统治。
不同五:图二中德国东部出现波兰走廊(或西部出现莱茵兰非军事区)。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限制德国,协约国在德国东部划出波兰走廊,让波兰拥有波罗的海出海口(或在德国西部,规定莱茵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不许德军进入)。
说明:学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活动6
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众多国家兴衰。如:摧毁四大帝国、苏俄(联)成立、传统欧洲强国实力衰落,产生一系列新生国家、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等。
②国际格局的改变。如:欧洲的全球霸权地位逐渐丧失、美国和日本在远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苏俄诞生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
③文明进程的发展。如: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的开辟、新式武器的应用、战后和平主义思潮泛滥等。
示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志、奥匈、沙皇俄国、奥斯曼四大帝国,在欧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国家,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英、法、德等传统欧洲强国实力受到极大衰弱,欧洲的全球霸权地位开始逐渐丧失,后起的美国、日本在远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20世纪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冲突与并存竞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包括坦克、飞机、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投入实战,影响了现代军事科技发展;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签订了《非战公约》;欧洲和平主义思潮泛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