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19:4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学习目标 1. 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2. 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虽起因不同,并带来严重破坏,但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一、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表现 文化交流
亚历山大远征 (1) 公元前334年,①__________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②________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 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 (1) 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 (2) 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 (3) 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希腊化世界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③____________、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1)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④__________各国的统治阶级。 (2) 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3) 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希腊化时代 概念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⑤______________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表现 (1)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2) 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3) 文学、科学的发展: 文学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科学⑥________ 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4) 西亚、北非文化:在广大的⑦__________,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特点 亚历山大试图以⑧____________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2.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蒙古西征 东西方交流
背景 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1) 条件:蒙古的三次西征。 (2) 表现: ◎推动东西方的互相了解: 人员活动影响传教士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 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旅行家 ________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后经海路返回。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 ____________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方向概况影响由东 向西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移民中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回族人的祖先,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由西 向东主要是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 ________”
◎民族分布的变化: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 ________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概况 第一次 1218年,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⑨________北岸
第二次 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⑩________、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西征,攻占 ________
影响 (1) 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2) 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二、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1.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背景 表现 评价
美国文化 独立战争前 (1) 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2)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①________特征。 (3) 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1) 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 (2) 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3)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②________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1) “美利坚人”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2)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③__________________根深蒂固
独立战争后 (1)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2) 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④____________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1) 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2) ⑤__________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⑥_______,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拉丁美洲文化 (1) 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⑦____________的广大美洲地区。 (2) 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3) 随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丁美洲的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1) 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2) 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⑧________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3) 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1) 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法属殖民地⑨______的独立是由黑人领导之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2) 独立后的西属拉丁美洲和葡属巴西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3) 战争也促成了战后⑩________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4) 特点:拉丁美洲的文化 __________非常明显
2.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背景 (1) 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 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内容 (1) 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 ____________》,传播 __________,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2) 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3)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表现 俄国 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 __________”。起义尽管很快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波兰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德意志 (1) 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 ____________。 (2) 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3.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含义 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 ______________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目的 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 __________
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概况 中国 (1) 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2)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 (1) 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2) 印度上层精英运用 ________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3) 印度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 __________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埃及 (1) 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2) __________仍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三、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背景 表现 影响
第一次 世界大 战与民 族民主 意识的 觉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 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地士兵在帮助①______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②______________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亚洲地区 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③________ ________。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④________ ____的成立为标志 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⑥__________
越南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⑤___________ _____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其他地区 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第二次 世界大 战与世 界殖民 体系的 瓦解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 战争结束后,殖民主义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⑦______________更为广泛的传播 (1) 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⑧________。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3) 战后,法国总统⑨________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1) 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⑩_____ _____,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次 世界大 战后新 兴民族 国家的 文化发 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 ____________,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印度文化 (1) 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2) 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 ______,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 ______________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1) 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2) 历史传统中的 ______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新加坡和韩国 (1)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 __________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2) 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埃及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2) 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 ______________等地的文化元素。 (3)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4)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1. 对应时段,填写历史发展线索。
2. 阅读地图,完成问题。
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腊化世界  极盛时期的拿破仑帝国
观察以上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战争与文化”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之后,欧洲和中国的关系在中断了至少4个世纪后又得以恢复。传教士、商人和文学作家,通过自己的笔触,将一个地大物博、人民富庶的中国形象带入黑暗的中世纪欧洲。17—18世纪,哲学家们从各种资料中构建理想的中国形象,中国的道德哲学要远超欧洲,莱布尼茨还塑造了康熙皇帝这个“德统天下、内圣外王”的理想中国君主的形象。
——赵凤玲《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13—20世纪前半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旅欧游记者带着学生的心态去欧洲,对欧洲产生或多或少的狂热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等人到西欧考察,面对满目疮痍的战后景象,却仍然对西欧各国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欧的乌托邦形象衰落,代之以苏联乌托邦形象的逐步生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旅居英国的萧乾在战后到中立国瑞士旅行,迫切希望找出瑞士和平、安定的原因。《中央日报》驻伦敦的特派员徐钟珮则写了《外国不是天堂》等文章。
——安然《1912—1949年中国旅欧游记中的欧洲形象》
(1) 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动因。
(2) 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中国游记中对“欧洲形象”认知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这一时期国人关注、记述欧洲的时代影响。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关系并非总是和平友好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自居,蔑视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或“蛮族”“野蛮人”。一些农耕文明大国一旦富强,每以绥靖边疆为由,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或抚其民为“同盟者”,征收贡赋,实行长期统治。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这在东西方历史上都不乏其例。而这类或大或小的武装冲突往往在两个世界各民族之间引发广泛的、经久不断的战争……人员往来愈益频繁,物品交换和文化技术传播也愈益增多。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都在寻求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原有的一些古老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成长为现在的强势文明。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还会有原来弱小的文明成长壮大,成为新的重要的文明。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关税壁垒、贸易制裁、技术禁运、附带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技术转让等,都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文明中的许多成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指出:“在书写如此重要的民族国家历史方面,与那些本国的历史学家相比,异邦历史学家显然要写得更好一些——因为异邦历史学家是超然地、独立地对此进行描述;因为后者——本国历史学家在其历史著作中多多少少都传递了种种同情与憎恶。”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正确选项并说明理由。
A. 本国历史学家的著作缺乏真实性
B. 历史著作要坚持客观主义原则
C. 历史著作不能包含任何主观动机
D. 外国历史学家著作更具可读性
正确选项是________,选择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一:知识整合
一、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①马其顿国王。②小亚细亚。③托勒密埃及。④希腊化。⑤托勒密埃及。⑥欧几里得。⑦乡村地区。⑧希腊文化。⑨黑海。⑩德国。 巴格达。 意大利。 列班·扫马。 色目人。 民族分布。
二、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①多元。②创造精神。③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④启蒙思想家。⑤自由女神像。⑥奴隶制。⑦美国以南。⑧天主教。⑨海地。⑩考迪罗。 多元性。 拿破仑法典。 启蒙思想。 十二月党人。 农奴制改革。 民主、自由、人权。 民族意识。 欧洲。 种姓制度。 伊斯兰教。
三、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①宗主国。②民族自决原则。③马克思列宁主义。④中国共产党。⑤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⑥开始解体。⑦民族民主意识。⑧台湾。⑨戴高乐。⑩土崩瓦解。 新兴民族国家。 英国。 宗教与政治分离。 种姓。 儒家文化。 欧洲和西亚。
活动二:时空建构
1. ①美国联邦宪法,②拿破仑战争,③华沙民族独立起义,④世界殖民体系瓦解,⑤蒙古西征,⑥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
2. 提示:
论题方向 图片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与文化交锋
①亚历山大远征后的希腊化世界 希腊化世界(或希腊化时代)(概念解释) 希腊人与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西亚、北非的文化保持长期影响等;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极盛时期拿破仑帝国的地理范围(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 大革命成果的传播;《拿破仑法典》的推行;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对俄国、波兰、普鲁士、奥地利等国革命或改革的影响等;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③上述两个史实的综合阐述 综合上述两方面情况 综合上述两方面史实
活动三:史事解释
(1) 中国形象:地大物博、人民富庶;政治文明;安定和谐;君主贤明。历史动因:文化的交流(蒙古西征、商贸往来、人口流动);欧洲与中国鲜明的反差(中世纪欧洲的落后、元明清时期中国相对繁盛);哲学家传播启蒙思想的需要。
(2) 变化:从学习到反思;从关注发展转向追求和平稳定。时代影响:推动中国思想解放;促进国家出路的探索;有利于破除欧洲中心思维;推动对本地文化的反思。
活动四:观点讨论
1. 示例一:
材料认为,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冲突。我赞同该观点。
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的结果,是两个世界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秦汉帝国对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经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都导致这样的结果。而和平友好是主要交往方式。南方农耕世界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输入游牧世界,并带去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等。东西方各帝国还在边界地区建立治所或据点,这对游牧世界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样游牧世界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战马、战车、舞乐等也输入农耕世界,对推动农耕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起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示例二:
材料认为,人类文明交流和传播的途径有战争、人口迁徙、贸易等方式。我赞同该观点。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魏晋时期,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在建立政权之前,已经学习汉文化,基本汉化;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后,接受基督教,也学习罗马法。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但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拿破仑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诉求。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其他观点:人类文明通过人口迁徙进行交流和传播;人类文明通过战争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人类文明通过贸易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
2. 示例:
论题:近代西方的侵略扩张增加了文明交流的困难。
阐述:工业文明初期,西方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与其他文明的矛盾冲突,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如明清时期,中国面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工业文明的交流。
鸦片战争使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把西方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拒绝使用,严重阻碍了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影响了非洲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正常交流,造成了非洲地区长期的贫穷落后。
总之,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矛盾冲突,严重影响了文明的正常交流与传播。
活动五:史学常识
B 理由: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