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后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25 18:3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023·江苏南京月考)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若超过自然资源的供给服务功能,可能会引起(  )
A.石油资源短缺 B.酸雨危害
C.臭氧层空洞 D.土壤污染
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损害的自然环境的主要服务功能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调节服务功能 煤炭资源枯竭
B.供给服务功能 土壤盐渍化
C.调节服务功能 大气污染
D.支撑服务功能 水土流失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是指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以用于耕作,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烧芭”垦荒整理出来的土地用于种植棕榈树或满足种植园需求。据此完成3~4题。
3.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芭”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下图为“某环境问题形成过程示意图”,该环境问题对农业发展十分不利。据此完成5~7题。
5.此图所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化 B.土壤酸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石漠化
6.引起盐分向地表运动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过度放牧 B.大水漫灌
C.大量施肥 D.围湖造田
7.该环境问题可导致当地(  )
A.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地下水位下降
(2023·宁夏吴忠开学考试)雾霾是飘浮在大气中的PM2.5等微粒、粉尘等粒子,在一定的湿度、温度等天气条件相对稳定状态下产生的天气现象。下图示意我国雾霾多发区。完成8~10题。
8.雾霾导致能见度下降,是因为雾霾(  )
A.吸收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吸收太阳辐射 D.反射太阳辐射
9.正常年份,我国雾霾天气最多的是(  )
A.黄淮海平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河谷 D.珠江三角洲
10.城市雾霾多于农村,是因为城市(  )
①高楼林立,风力微弱 ②热岛效应,对流运动弱
③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 ④绿地面积小,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23·福建厦门期末)近年来图中M湖水域面积明显缩小。据推测,该湖在未来几年内或将完全消失。读“M湖位置图”,完成11~12题。
11.导致M湖水域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工业发达,酸雨侵蚀
B.植被破坏,泥沙淤积
C.过度引入湖河水灌溉
D.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12.M湖消失给该地区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B.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
C.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
某年12月7日21时35分,两艘外籍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11海里处发生碰撞,泄漏燃油约1 200吨。交通运输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方法来清除油污。据此回答13~14题。
13.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4.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水域辽阔,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湖面呈不规则斜长方形,平均水深为5.7 m。呼伦湖的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外,主要来自发源于蒙古国东部的克鲁伦河以及连接贝尔湖和呼伦湖的乌尔逊河。呼伦湖降水集中在6~9月。科研人员对呼伦湖周围环境进行实地勘察后,最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1个取样点作为呼伦湖常年水质观测点(图1),并测得这些采样点水体的总氮(TN)和总磷(TP)数据(图2)。
(1)说明呼伦湖总氮(TN)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6分)
(2)实际观测发现呼伦湖总氮(TN)和总磷(TP)在每年7、8月数值最大,分析其原因。(4分)
(3)从牧业生产的角度简述改善呼伦湖水质的措施。(4分)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A 2.C [第1题,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当人类的索取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时,会导致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枯竭。第2题,箭头b表示的是人类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若超过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会损害其调节服务功能,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3.A 4.C [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芭”种植和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第4题,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水循环发生变化,这会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等问题,①正确;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会导致热带雨林部分野生动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遭到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发生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小,③错误;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不会急剧增加,④错误。]
5.C 6.B 7.C [第5题,根据图中盐分的运动变化,可看出该环境问题是土壤盐碱化,C正确。第6题,引起盐分向地表运动的主要人类活动是大水漫灌。B正确。第7题,土壤盐碱化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C正确。]
8.D 9.A 10.C [第8题,雾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指可见光降低,主要是因为雾霾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和大气中的可见光降低,从而使能见度下降,故D正确。第9题,正常年份,我国北方降水少,空气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加上燃烧煤炭多,空气中粉尘微粒多,故出现雾霾天气最多,A正确。第10题,城市雾霾多于农村,主要是因为城市汽车数量多,尾气中PM2.5等微粒、粉尘等粒子排放量多,加上高楼林立,风力微弱,大气相对稳定,不利于微粒等物质扩散,①③符合题意;热岛效应显著则对流运动旺盛,绿地面积小,空气湿度小,故②④错。故选C。]
11.C 12.B [第11题,图示信息显示入湖主要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规模种植棉花、水稻,农业用水量大,过度引河水灌溉使入湖径流减少,导致湖泊萎缩,C正确。第12题,M湖对周边地区气候具有调节作用,若M湖消失,将使得该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大,湖底裸露,冬春季节盐尘暴频发,B正确。]
13.C 14.B [第13题,光照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对鱼类影响小,①错误;海洋石油污染使油膜覆盖海面,导致海水中缺氧,鱼类会窒息,且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会中毒,从而造成鱼类迅速死亡,②③正确;泄漏的石油主要覆盖在海面,基本不会影响鱼类游动,④错误。第14题,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处理方式需尽量减少残留在海洋中的油污,同时应避免产生新的污染物。喷洒强效洗涤剂、直接燃烧、播撒粉状石灰都会产生新的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油污不会产生新的污染物,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故选B。]
15.(1)特点:湖边及入湖河口处总氮(TN)浓度高于湖心区。
原因:湖边和河口污染物来源多;湖泊狭长,入湖径流量小,水循环慢。
(2)7、8月降雨较多,污染物会随地表径流入湖;呼伦湖属于浅水湖泊,7、8月湖泊水体温度较高,有利于湖底底泥中营养物质的释放。
(3)保护呼伦湖流域草地,严禁过度放牧;转变草地利用方式,以轮牧方式替代传统放牧方式;合理利用牲畜粪便。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图2中几处总氮(TN)较高的采样点集中分布在湖边及入湖河口附近,因此湖边及入湖河口处总氮(TN)浓度高于湖心区。此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从水循环和入湖径流两方面分析。第(2)题,呼伦湖地区7、8月降雨较多,污染物会随地表径流入湖;呼伦湖平均水深为5.7 m,属于浅水湖泊,7、8月湖泊水体温度较高,有利于湖底底泥中营养物质的释放。第(3)题,从牧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应该保护呼伦湖流域草地,严禁过度放牧,防治荒漠化;转变传统草地利用方式,科学规划,以轮牧方式替代传统放牧方式;合理利用牲畜粪便,禁止随意排入湖泊,污染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