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胡夫金字塔使用了230多万块石灰石,每块平均重2300公斤。据估计,大约84000劳力每年工作80天,耗时20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但在胡夫金字塔后,金字塔越修越小,这种变化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日益体恤民情 B.古埃及经济的繁荣
C.王权的衰落 D.战争的频繁
【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由材料“但在胡夫金字塔后,金字塔的越修越小”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C项正确;
统治者日益体恤民情,史实叙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说明古埃及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王权的衰落和战争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2023·坪山模拟)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人们的不安全感。自然屏障使得尼罗河流域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这表明影响两个地区文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水平 D.居民习俗
【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据题干“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人们的不安全感。自然屏障使得尼罗河流域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可知,美索不达米亚人生活在两河流域,“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洪水泛滥;古埃及的周围有许多屏障,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这表明影响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故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表明影响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不是政治因素、生产水平、居民习俗,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影响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
3.(重庆市2021年中考历史复习 阶段性检测卷(四) 世界古代史)下边是某文物的图片(局部)。对该文物上的文字进行解读、研究可以了解( )
A.古巴比伦奴隶制度概貌 B.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C.欧洲封建等级制的形成 D.阿拉伯人对世界的贡献
【答案】A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 通过图片的内容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这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有关,其展示的是奴隶制度的概况。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因此这部法典是由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编订的,此法典体现了古巴比伦奴隶制度概貌。选项 A 符合题意;
BCD 项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巴比伦奴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4.(2023·青岛)有一文明古国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它制定的太阳历成为编制“儒略历”的蓝本。该“文明古国”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罗马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A项正确;
古巴比伦与“儒略历”无关,排除B项;
古印度与“儒略历”无关,排除C项;
古罗马与“儒略历”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略历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
5.(2021九上·泰兴月考)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 )
A.耶稣 B.李耳
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
【答案】D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可知与佛教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因此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选项 D 符合题意;
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A 排除;
李耳一般指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B 排除;
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C 排除。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古代印度文明以及影响。
6.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对右图所示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B.人类最早文明发祥地之一
C.此地人们发明了象形文字 D.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此地
【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两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文明发祥地之一, 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产生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这是两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C. 此地人们发明了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出现在古埃及,不符合题意;
D. 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此地 ,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古希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两河流域,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
7.(2024九下·沅江开学考)右图是位于印度中部的拘尸那罗遗址,传说释迦牟尼在那里坐化。据新罗(今朝鲜)人慧超记载……常有禅师来打扫,每年8月8日,僧尼都到那里举行盛大隆重的法会。据此判断,与该遗址相关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释迦牟尼”,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B项正确;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默罕默德,排除C项;
犹太教的创始人是摩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佛教的相关史实。
8.(2024九下·沅江开学考)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 )
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埃及王权逐渐衰落
C.国土面积不断缩小 D.社会财富逐渐削弱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权利的象征。由材料“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这潜在说明了古埃及国王的权利越来越小,王权逐渐衰落,B项正确;
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国土面积不断缩小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社会财富逐渐削弱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由“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入手,重点考查西红柿对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9.(2024九下·沅江开学考)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利益受到保护的历史见证是( )
A.吉萨金字塔群 B.种姓制度
C.汉谟拉比法典 D.楔形文字
【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C项符合题意;
A:吉萨金字塔群属于古埃及文明,A项不符合题意;
B: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D:楔形文字属于两河流域文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分析理解能力。要注意区分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果。
10.(2024九下·深圳开学考)香蕉叶饭(下图)是一种典型的印度菜。印度贵族在婚礼宴席上招待客人时,仍把香蕉叶当餐盘。据说是因为居上位者很忌讳接触较低阶级碰过的器皿,所以用后即丢的香蕉叶自然成了最佳选择。这个习俗适合用来印证印度(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种姓制度影响深远 D.文化具有多样性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上位者很忌讳接触较低阶级”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贵贱分明,等级森严,该习俗说明印度种姓制度影响深远,C项正确;
“上位者很忌讳接触较低阶级”说明贵贱分明,排除A项;
题干说明印度种姓制度影响深远,看不出环保意识,排除B项;
题干中看不出文化的多样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种姓制度的认识。
11.(2023九上·腾冲月考)某《民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人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
A.种姓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
【答案】A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题干描述“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200帕。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说明印度四个种姓法律地位不平等。故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划分。
12.读历史著作,摘录笔记,加以整理和分析是历史拓展学习的一种不错的方式。下面的笔记表述错误的是( )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 A尼罗河 贯穿埃及南北,其 B楔形文字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 C法老 ,而 D金字塔 是法老的陵墓。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 A.依据所学可知,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贯穿其南北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故A说法正确。
B.古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楔形文字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成果,故B说法错误。
CD.古埃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法老,而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反映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文明水平,故CD说法均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象形文字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
13.(2022九上·南海期末) 如图。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第二十二条: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A.宣扬君主专制统治 B.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是最早的成文法典 D.具有社会规范功能
【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内容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具有社会规范功能,约束民众的行为。故D符合题意,D项正确;
图片内容没有宣传君主专制,排除A项;
图片内容不能说明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项;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2九上·南海期末) 如图为两种不同形式的“金字塔”。对其蕴含的共同历史信息解读恰当的是( )
A.体现建筑艺术高超 B.代表大河文明最高成就
C.反映王权至高无上 D.是各自政治制度的缩影
【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D项正确;
种姓制度与建筑无关,排除A项;
代表大河文明最高成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种姓制度下,国王属于刹帝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金字塔和埃及文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
15.(2022九上·顺德期末) 如图。大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间陆续写成的《梨俱吠陀》手稿,记录了古代雅利安人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研究( )
A.种姓制度的状况 B.金字塔的修建技艺
C.佛教产生及传播 D.印度河最早的文明
【答案】A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划分了人的等级,造成了不同等级的歧视,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
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排除B项;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排除C项;
印度河最早的文明是哈拉帕和达罗等早期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16.(2024九上·衡山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 )
A.(中国)黄河流域 B.(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C.(古印度)印度河流域 D.(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B符合题意;
(中国)黄河流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古印度)印度河流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难度适中,掌握《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即可作答。
17.(2023九上·香洲期末)《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 “公正”,但法典又规定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古巴比伦法律( )
A.源于神权 B.带有阶级色彩
C.讲究动机 D.符合人民需求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公正””“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阶级色彩,B项正确;
源于神权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A项;
讲究动机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C项;
符合人民需求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8.(2023九上·深圳月考)清朝徐继畲编纂的《瀛寰志略》中记载某古国时写道:“都城外有古王家数处,皆基阔顶锐(尖),棺内贮香油,尸数千年不腐。存一冢基阔五里,高五十丈,顶似峰尖,中有洞,深三丈四尺,阔二丈七尺,内藏石棺一,不知何代何工(工匠)所造,西土以为异观。”该古国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 罗马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都城外有古王家数处,皆基阔顶锐(尖),棺内贮香油,尸数千年不腐。存一冢基阔五里,高五十丈,顶似峰尖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古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它的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为“金字塔”,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古巴比伦,产生了《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等,不符合题意;
C.古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佛教等,不符合题意;
D.古罗马,产生了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引水道工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相关句子,看懂其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金字塔,再对金字塔所属的古埃及文明回答。
19.(2023九下·电白开学考)如图分别展示了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文字,它们产生的地点分别是( )
甲骨文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A.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 B.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
C.古埃及、古中国、古巴比伦 D.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甲骨文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题干展示的图片上的三种古老文字依次是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用图形表示事物,所以叫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大约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现的同一时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黄河流域的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A项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分别是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产生的地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文字对应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世界上古老文字产生的地点及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老神秘的文字的相关史实。
20.(2023九下·电白开学考)下图可用于研究( )
A.佛教的早期传播 B.基督教的扩张
C.伊斯兰教的创立 D.十字军的东征
【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地图结合所学,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A项佛教的早期传播可用题干图片研究,符合题意;
B项基督教的扩张和题干图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伊斯兰教的创立是在阿拉伯半岛,和题干图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十字军的东征和题干图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佛教的早期传播路线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电白模拟)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马修斯《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其中包括建造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摘编自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 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考察金字塔建造应有怎样的视角。
【答案】(1)①设计恢宏;②计算精确;③巨石采集;④运输科学
(2)①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②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一点1分,共2分)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①当时的建筑技术;②当时的历史背景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1)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精确的算术设计”“世界上最大”“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大多数…从更远的…地区获取”等信息可归纳出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的信息。
(2)新发现: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消失了的城市”得出新发现是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根据材料二“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其中包括建造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可知,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的价值是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根据材料三“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可知视角是当时的建筑技术;根据材料三“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可知视角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故答案为:
(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 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当时的建筑技术;当时的历史背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金字塔相关知识的掌握。
22.(2023九上·黄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位与伯里克利同时代的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
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
材料三 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1)材料一中图一这一雄伟景观出现在哪一文明古国?图二所反映的是古巴比伦文明在世界法制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什么法律文献?图三反映的古代等级制度中,国王属于哪一等级?
(2)材料二中的“人”赞颂的是古代雅典在世界上率先创立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局限性?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古罗马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献叫什么名称?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文明?
【答案】(1)古代埃及;《汉谟拉比法典》;刹帝利。
(2)奴隶制民主政治;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罗马民法大全》。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平等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由图一金字塔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图二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由图三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可知,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所以,图三反映的古代等级制度中,国王属于刹帝利等级。
(2)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伯里克利”可知,所说的制度是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在伯里克利在位期间达到最高峰。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在于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权利,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从面对不同的文明,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各种文明,学会吸收他国文化的长处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平等交流等。
故答案为:(1)古代埃及;《汉谟拉比法典》;刹帝利。
(2)奴隶制民主政治;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罗马民法大全》。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平等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埃及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罗马民法大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识记古埃及文明的相关内容,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识记种姓制度的相关内容,识记《罗马民法大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2024九上·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尼罗河畔,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于此,今天我们在尼罗河下游仍能看到巍峨的建筑遗迹,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它们象征性地反映了专制君主对其臣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材料三】印度河,乃南亚之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材料四】今天人们喜欢用“古巴比伦”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和魅力。
(1)除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外,在尼罗河畔我们能感受到哪些古文明的伟大成就
(2)在印度河孕育的文明中较早产生的等级制度是,而且这里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诞生地。
(3)“古巴比伦”文明中的《》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请列举出其中的一项内容。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早期亚非文明的共同自然特点。
【答案】(1)象形文字:太阳历;早期解剖知识与木乃伊等(写出两项即可)
(2)种姓制度 佛教
(3)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实行家庭奴隶制; 有许多关于租 、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等。
(4)都处在北温带; 都属于大河文明, 有大河流经; 都位于沿河平原地带, 土壤肥沃等。(任意两点即可)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增长了解剖知识,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典中可知, 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实行家庭奴隶制; 有许多关于租 、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等。
(4)本题可以从所处的地理位置等角度进行作答,如 都处在北温带; 都属于大河文明, 有大河流经; 都位于沿河平原地带, 土壤肥沃等。(任意两点即可)
故答案为:
(1) 象形文字:太阳历;早期解剖知识与木乃伊等(写出两项即可)
(2) 种姓制度 佛教
(3) 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实行家庭奴隶制; 有许多关于租 、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等。
(4) 都处在北温带; 都属于大河文明, 有大河流经; 都位于沿河平原地带, 土壤肥沃等。(任意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亚非文明的认识。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发掘某古城旧址时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的黑色玄武石柱,如图。
【材料二】在石柱的下部,刻着法律条文。条文规定:
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一个奴承的价格相当于一头牛)。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追奴者处死……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逮骨头的人要索赔奴隶价格的一半.......
(1)材料一中的古城旧址属于哪一文明
(2)根据材料二,写出该法律文献的名称及其地位。这一法律文献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或认识。
【答案】(1)古巴比伦文明
(2)名称:《汉漠拉比法典》。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维护的
(3)略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根据材料一“在发掘某古城旧址时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的黑色玄武石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古城旧址属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或古代巴比伦文明)。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2)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在石柱的下部,刻着法律条文。条文规定: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一个奴承的价格相当于一头牛)。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追奴者处死……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逮骨头的人要索赔奴隶价格的一半.......”可知,该法律文献的名称是《汉谟拉比法典》。它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故答案为:
(1)古巴比伦文明。
(2)名称:《汉漠拉比法典》。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维护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该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点评】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难度适中,熟悉教材插图,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胡夫金字塔使用了230多万块石灰石,每块平均重2300公斤。据估计,大约84000劳力每年工作80天,耗时20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但在胡夫金字塔后,金字塔越修越小,这种变化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日益体恤民情 B.古埃及经济的繁荣
C.王权的衰落 D.战争的频繁
2.(2023·坪山模拟)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人们的不安全感。自然屏障使得尼罗河流域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这表明影响两个地区文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水平 D.居民习俗
3.(重庆市2021年中考历史复习 阶段性检测卷(四) 世界古代史)下边是某文物的图片(局部)。对该文物上的文字进行解读、研究可以了解( )
A.古巴比伦奴隶制度概貌 B.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C.欧洲封建等级制的形成 D.阿拉伯人对世界的贡献
4.(2023·青岛)有一文明古国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它制定的太阳历成为编制“儒略历”的蓝本。该“文明古国”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罗马
5.(2021九上·泰兴月考)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 )
A.耶稣 B.李耳
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
6.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对右图所示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B.人类最早文明发祥地之一
C.此地人们发明了象形文字 D.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此地
7.(2024九下·沅江开学考)右图是位于印度中部的拘尸那罗遗址,传说释迦牟尼在那里坐化。据新罗(今朝鲜)人慧超记载……常有禅师来打扫,每年8月8日,僧尼都到那里举行盛大隆重的法会。据此判断,与该遗址相关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8.(2024九下·沅江开学考)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 )
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埃及王权逐渐衰落
C.国土面积不断缩小 D.社会财富逐渐削弱
9.(2024九下·沅江开学考)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利益受到保护的历史见证是( )
A.吉萨金字塔群 B.种姓制度
C.汉谟拉比法典 D.楔形文字
10.(2024九下·深圳开学考)香蕉叶饭(下图)是一种典型的印度菜。印度贵族在婚礼宴席上招待客人时,仍把香蕉叶当餐盘。据说是因为居上位者很忌讳接触较低阶级碰过的器皿,所以用后即丢的香蕉叶自然成了最佳选择。这个习俗适合用来印证印度(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种姓制度影响深远 D.文化具有多样性
11.(2023九上·腾冲月考)某《民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人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
A.种姓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
12.读历史著作,摘录笔记,加以整理和分析是历史拓展学习的一种不错的方式。下面的笔记表述错误的是( )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 A尼罗河 贯穿埃及南北,其 B楔形文字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 C法老 ,而 D金字塔 是法老的陵墓。
A.A B.B C.C D.D
13.(2022九上·南海期末) 如图。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第二十二条: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A.宣扬君主专制统治 B.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是最早的成文法典 D.具有社会规范功能
14.(2022九上·南海期末) 如图为两种不同形式的“金字塔”。对其蕴含的共同历史信息解读恰当的是( )
A.体现建筑艺术高超 B.代表大河文明最高成就
C.反映王权至高无上 D.是各自政治制度的缩影
15.(2022九上·顺德期末) 如图。大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间陆续写成的《梨俱吠陀》手稿,记录了古代雅利安人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研究( )
A.种姓制度的状况 B.金字塔的修建技艺
C.佛教产生及传播 D.印度河最早的文明
16.(2024九上·衡山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 )
A.(中国)黄河流域 B.(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C.(古印度)印度河流域 D.(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17.(2023九上·香洲期末)《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 “公正”,但法典又规定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古巴比伦法律( )
A.源于神权 B.带有阶级色彩
C.讲究动机 D.符合人民需求
18.(2023九上·深圳月考)清朝徐继畲编纂的《瀛寰志略》中记载某古国时写道:“都城外有古王家数处,皆基阔顶锐(尖),棺内贮香油,尸数千年不腐。存一冢基阔五里,高五十丈,顶似峰尖,中有洞,深三丈四尺,阔二丈七尺,内藏石棺一,不知何代何工(工匠)所造,西土以为异观。”该古国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 罗马
19.(2023九下·电白开学考)如图分别展示了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文字,它们产生的地点分别是( )
甲骨文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A.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 B.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
C.古埃及、古中国、古巴比伦 D.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
20.(2023九下·电白开学考)下图可用于研究( )
A.佛教的早期传播 B.基督教的扩张
C.伊斯兰教的创立 D.十字军的东征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电白模拟)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马修斯《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其中包括建造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摘编自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 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考察金字塔建造应有怎样的视角。
22.(2023九上·黄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位与伯里克利同时代的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
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
材料三 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1)材料一中图一这一雄伟景观出现在哪一文明古国?图二所反映的是古巴比伦文明在世界法制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什么法律文献?图三反映的古代等级制度中,国王属于哪一等级?
(2)材料二中的“人”赞颂的是古代雅典在世界上率先创立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局限性?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古罗马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献叫什么名称?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文明?
23.(2024九上·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尼罗河畔,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于此,今天我们在尼罗河下游仍能看到巍峨的建筑遗迹,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它们象征性地反映了专制君主对其臣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材料三】印度河,乃南亚之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材料四】今天人们喜欢用“古巴比伦”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和魅力。
(1)除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外,在尼罗河畔我们能感受到哪些古文明的伟大成就
(2)在印度河孕育的文明中较早产生的等级制度是,而且这里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诞生地。
(3)“古巴比伦”文明中的《》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请列举出其中的一项内容。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早期亚非文明的共同自然特点。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发掘某古城旧址时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的黑色玄武石柱,如图。
【材料二】在石柱的下部,刻着法律条文。条文规定:
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一个奴承的价格相当于一头牛)。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追奴者处死……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逮骨头的人要索赔奴隶价格的一半.......
(1)材料一中的古城旧址属于哪一文明
(2)根据材料二,写出该法律文献的名称及其地位。这一法律文献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或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由材料“但在胡夫金字塔后,金字塔的越修越小”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C项正确;
统治者日益体恤民情,史实叙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说明古埃及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王权的衰落和战争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据题干“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人们的不安全感。自然屏障使得尼罗河流域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可知,美索不达米亚人生活在两河流域,“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洪水泛滥;古埃及的周围有许多屏障,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这表明影响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故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表明影响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不是政治因素、生产水平、居民习俗,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影响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
3.【答案】A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 通过图片的内容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这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有关,其展示的是奴隶制度的概况。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因此这部法典是由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编订的,此法典体现了古巴比伦奴隶制度概貌。选项 A 符合题意;
BCD 项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巴比伦奴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A项正确;
古巴比伦与“儒略历”无关,排除B项;
古印度与“儒略历”无关,排除C项;
古罗马与“儒略历”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略历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
5.【答案】D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可知与佛教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因此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选项 D 符合题意;
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A 排除;
李耳一般指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B 排除;
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C 排除。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古代印度文明以及影响。
6.【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两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文明发祥地之一, 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产生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这是两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C. 此地人们发明了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出现在古埃及,不符合题意;
D. 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此地 ,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古希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两河流域,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
7.【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释迦牟尼”,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B项正确;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默罕默德,排除C项;
犹太教的创始人是摩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佛教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权利的象征。由材料“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这潜在说明了古埃及国王的权利越来越小,王权逐渐衰落,B项正确;
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国土面积不断缩小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社会财富逐渐削弱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由“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入手,重点考查西红柿对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C项符合题意;
A:吉萨金字塔群属于古埃及文明,A项不符合题意;
B: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D:楔形文字属于两河流域文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分析理解能力。要注意区分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果。
10.【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上位者很忌讳接触较低阶级”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贵贱分明,等级森严,该习俗说明印度种姓制度影响深远,C项正确;
“上位者很忌讳接触较低阶级”说明贵贱分明,排除A项;
题干说明印度种姓制度影响深远,看不出环保意识,排除B项;
题干中看不出文化的多样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种姓制度的认识。
11.【答案】A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题干描述“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200帕。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说明印度四个种姓法律地位不平等。故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划分。
12.【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 A.依据所学可知,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贯穿其南北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故A说法正确。
B.古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楔形文字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成果,故B说法错误。
CD.古埃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法老,而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反映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文明水平,故CD说法均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象形文字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
13.【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内容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具有社会规范功能,约束民众的行为。故D符合题意,D项正确;
图片内容没有宣传君主专制,排除A项;
图片内容不能说明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项;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D项正确;
种姓制度与建筑无关,排除A项;
代表大河文明最高成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种姓制度下,国王属于刹帝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金字塔和埃及文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
15.【答案】A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划分了人的等级,造成了不同等级的歧视,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
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排除B项;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排除C项;
印度河最早的文明是哈拉帕和达罗等早期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16.【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B符合题意;
(中国)黄河流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古印度)印度河流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难度适中,掌握《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公正””“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阶级色彩,B项正确;
源于神权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A项;
讲究动机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C项;
符合人民需求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8.【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都城外有古王家数处,皆基阔顶锐(尖),棺内贮香油,尸数千年不腐。存一冢基阔五里,高五十丈,顶似峰尖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古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它的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为“金字塔”,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古巴比伦,产生了《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等,不符合题意;
C.古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佛教等,不符合题意;
D.古罗马,产生了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引水道工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相关句子,看懂其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金字塔,再对金字塔所属的古埃及文明回答。
19.【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甲骨文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题干展示的图片上的三种古老文字依次是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用图形表示事物,所以叫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大约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现的同一时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黄河流域的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A项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分别是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产生的地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文字对应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世界上古老文字产生的地点及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老神秘的文字的相关史实。
20.【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地图结合所学,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A项佛教的早期传播可用题干图片研究,符合题意;
B项基督教的扩张和题干图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伊斯兰教的创立是在阿拉伯半岛,和题干图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十字军的东征和题干图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佛教的早期传播路线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21.【答案】(1)①设计恢宏;②计算精确;③巨石采集;④运输科学
(2)①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②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一点1分,共2分)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①当时的建筑技术;②当时的历史背景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1)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精确的算术设计”“世界上最大”“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大多数…从更远的…地区获取”等信息可归纳出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的信息。
(2)新发现: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消失了的城市”得出新发现是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根据材料二“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其中包括建造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可知,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的价值是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根据材料三“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可知视角是当时的建筑技术;根据材料三“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可知视角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故答案为:
(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 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当时的建筑技术;当时的历史背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金字塔相关知识的掌握。
22.【答案】(1)古代埃及;《汉谟拉比法典》;刹帝利。
(2)奴隶制民主政治;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罗马民法大全》。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平等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由图一金字塔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图二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由图三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可知,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所以,图三反映的古代等级制度中,国王属于刹帝利等级。
(2)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伯里克利”可知,所说的制度是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在伯里克利在位期间达到最高峰。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在于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权利,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从面对不同的文明,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各种文明,学会吸收他国文化的长处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平等交流等。
故答案为:(1)古代埃及;《汉谟拉比法典》;刹帝利。
(2)奴隶制民主政治;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罗马民法大全》。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平等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埃及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罗马民法大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识记古埃及文明的相关内容,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识记种姓制度的相关内容,识记《罗马民法大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1)象形文字:太阳历;早期解剖知识与木乃伊等(写出两项即可)
(2)种姓制度 佛教
(3)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实行家庭奴隶制; 有许多关于租 、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等。
(4)都处在北温带; 都属于大河文明, 有大河流经; 都位于沿河平原地带, 土壤肥沃等。(任意两点即可)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增长了解剖知识,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典中可知, 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实行家庭奴隶制; 有许多关于租 、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等。
(4)本题可以从所处的地理位置等角度进行作答,如 都处在北温带; 都属于大河文明, 有大河流经; 都位于沿河平原地带, 土壤肥沃等。(任意两点即可)
故答案为:
(1) 象形文字:太阳历;早期解剖知识与木乃伊等(写出两项即可)
(2) 种姓制度 佛教
(3) 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实行家庭奴隶制; 有许多关于租 、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等。
(4) 都处在北温带; 都属于大河文明, 有大河流经; 都位于沿河平原地带, 土壤肥沃等。(任意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亚非文明的认识。
24.【答案】(1)古巴比伦文明
(2)名称:《汉漠拉比法典》。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维护的
(3)略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根据材料一“在发掘某古城旧址时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的黑色玄武石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古城旧址属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或古代巴比伦文明)。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2)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在石柱的下部,刻着法律条文。条文规定: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一个奴承的价格相当于一头牛)。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追奴者处死……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逮骨头的人要索赔奴隶价格的一半.......”可知,该法律文献的名称是《汉谟拉比法典》。它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故答案为:
(1)古巴比伦文明。
(2)名称:《汉漠拉比法典》。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维护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该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点评】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难度适中,熟悉教材插图,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