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测试(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测试(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10:33:24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深圳开学考)下表是两位学者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讨论。据此可知,他们讨论的是西欧城市(  )
学者 看法
学者1 城市作为共同体,培养了人们共同承担责任的兴趣,激发了作为公民的自豪感
学者2 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知识生活的中心,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
A.兴盛的原因 B.自治的手段 C.复兴的影响 D.复兴的目的
2.(2024九下·潮南月考)马克垚指出,西欧封建制度下,封臣的义务是具体的、明确的,而封君的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但封君对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据此可知(  )
A.封君封臣制逐渐沦为空洞的形式
B.封君和封臣是统治和服从的关系
C.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
D.教会借助分封制度逐渐富有起来
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关于两幅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性 B.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
C.都属于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D.都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4.(2024九下·兴宁开学考)12世纪,西欧商人开始打破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这一文化的形成(  )
A.使城市摆脱了王权控制 B.使欧洲进入了法治社会
C.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 D.促进欧洲城市的兴起
5.(2024九下·雷州开学考)中世纪的城市从12世纪起是一个公社,受到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墙的保护,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是享有特权的“集体法人”。这说明中世纪的城市(  )
A.拥有独立的主权 B.隶属于封建领主
C.拥有一定自治权 D.经济上完全独立
6.(2023·揭阳模拟)“仅1100~1300年间,英国新增城市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这些“城市”的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7.(2020·邵阳)东汉豪强大族的庄园“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中世纪西欧庄园内“有住房、冶铁等作坊,奶酪、火腿、鞋帽、衣服等自己制作。”该材料反映出中国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共同点是(  )
A.实行土地公有制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经济自给自足 D.居民都是自由农民
8.哈斯金斯说:“没有什么比罗马法律更能体现罗马人聪明才智的特质,也没有什么比她的法律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公元6世纪,由查士丁尼组织编纂,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献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权利法案》
9.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的特许状》提到“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于法律赐予彼等”,材料反映的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封君封臣制度
C.城市的自由与自治 D.大学的自治地位
10.(2022·盐城)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其中“僧侣”来自于(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11.(2022九上·阜阳期末)法国大作家雨果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雨果的预言有他的历史依据,因为欧洲大陆上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雏形就源于(  )
A.查理曼帝国 B.克洛维王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2.(2024九下·长沙开学考)封君封臣制的特点是(  )
A.君与臣之间是上下级关系
B.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封君与封臣之间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D.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君主
13.(2024·邵阳模拟)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如图正确的时空定位是(  )
A.奴隶制时代古代埃及 B.奴隶制时代罗马帝国
C.封建时代法兰克王国 D.封建时代阿拉伯帝国
14.(2024·深圳月考)德国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罗马人对世界法学的主要贡献不包括(  )
A.颁布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制定《十二铜表法》
C.制定适用于公民与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D.制定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
15.(2024·深圳月考)(中世纪)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自由流动,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自由控制自己的财产等等。由此可知,特许状(  )
A.标志着西欧城市的兴起 B.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确立
C.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有助于城市自治的实现
16.(2020·广西)13至16世纪,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不仅如此,在校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这反映出巴黎大学(  )
A.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B.学校发展的自主性
C.课程开设的科学性 D.师生来源的国际性
17.(2022九上·南海期末) 10世纪起,欧洲手工业生产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发展,使得部分农奴成为手工艺人,他们离开庄园,在交通便利的村落、渡口和城堡附近生产定居,逐渐建立起中世纪的城市。由此可见,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  )
A.手工业的产生 B.庄园日益衰落
C.交通条件改善 D.生产方式变革
18.(2023九上·香洲期末)英国史学家克林格尔霍夫在《中世纪早期汉普郡农村机构的发展》中描述道: “中世纪的英格兰至少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单一的庄园里,那里有大片的耕地、树林、果园、花园、鱼塘……此外,磨坊、面包店和铁匠铺也是一个庄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说明(  )
A.教会放松对庄园的控制 B.世袭国王的权力日渐衰微
C.西欧城市逐步得到复兴 D.庄园的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19.(2023九上·深圳月考)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世界,基督教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城市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专门的世俗文化的特性”,市民们积极创办世俗学校,从而使教育不再为修道院所独享,文化知识也不再为教士所垄断。 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城市的兴起促进了世俗文化的传播
B.反对基督教神权成为市民的追求
C.大学的产生使教育完全脱离了基督教会
D.市民阶层逐渐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
20.(2023九上·和平期末)“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B.庄园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世纪是一个多元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为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相对应……臣属仪式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摘编自[英]威尔斯《全球简史》
材料三:★接受基督教教皇的加冕,从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变成“罗马人的皇帝”,从此基督教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迫切,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 材料一图1和图2反映的分别是什么制度? 概述这两种制度的共同特点。
(2)材料三中接受加冕的是谁? 从中体现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者与都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请用相关史实加以佐证。
(3)综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欧社会主要特征。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帝国的荣耀】
材料一: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形势图。
材料二: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执政期间得到了实施……也许再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美]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 100人》
【历史解释·帝国的衰亡】
材料三: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 从此,帝国经济凋敝,领土不断被周边的外族势力蚕食。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1)仔细观察形势图,指出拜占庭帝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从地理位置方面入手,谈谈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迈克尔·H·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3)根据材料三指出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及标志,并谈谈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命运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表格内容说明西欧城市培养了人们共同承担责任的兴趣,激发了作为公民的自豪感,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知识生活的中心,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复兴的影响,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复兴的影响,不是兴盛的原因,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复兴的影响,不是自治的手段,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复兴的影响,不是复兴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欧城市兴起的认识。
2.【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封臣的义务是具体的、明确的,而封君的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可知,这说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封臣的义务具体、明确,封君的义务没有明确规定。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封君封臣制逐渐沦为空洞的形式,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封君和封臣是统治和服从的关系,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教会借助分封制度逐渐富有起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封君与封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
3.【答案】A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体现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图二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因此,两种制度都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性,A项正确;
神权至上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项;
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君封臣制是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排除C项;
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无法从图中得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欧封建制度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打破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可知,这一文化的形成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C项正确;
使城市摆脱了王权控制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当时的欧洲还没有进入法治社会,排除B项;
促进欧洲城市的兴起因果关系颠倒,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西欧城市的相关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世纪的城市从12世纪起是一个公社,受到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墙的保护,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是享有特权的‘集体法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中世纪的城市拥有一定自治权。C项正确;
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AB表述错误,排除AB项;
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从而说明中世纪的城市经济上并没有完全独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中世纪的城市拥有一定自治权。
6.【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选项D符合题意;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不符合史实,A排除;
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
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城市兴起的认识。
7.【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自己制作”等信息可知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都通过自己生产满足自身需要,在经济上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
东汉和中世纪西欧庄园都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居民都带有农奴性质,不是自由民,排除AD;
东汉和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经济都带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没有出现雇佣关系,较少面向市场,因此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学生要列表格学习中国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共同点的有关知识,这是常考题目。
8.【答案】C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世纪,由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产生的法典,不符合题意;
B.《十二铜表法》,古希腊制定的法律,不符合题意;
D.《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回答。
9.【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的特许状 ”“ 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于法律赐予彼等 ”,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这显示的是城市的自由与自治,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雅典的民主政治 ,在古希腊雅典城邦,不符合题意;
B. 封君封臣制度 ,开始于西欧的法兰克王国,不符合题意;
D.大学的自治地位,题干中显示的是城市的自治不是大学自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特许状”等,紧贴这些信息分析理解回答。
10.【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结合所学知识,中古西欧社会,基督教会从精神上控制着整个西欧社会,在社会生活上影响无处不在,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故B符合题意;
佛教和印度教产生于古印度,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督教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中古西欧社会教皇教会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思想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11.【答案】A
【知识点】查理曼帝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选项A符合题意;
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B排除;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查理曼帝国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C项正确;
君与臣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君主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与中世纪西欧的庄园有关,第二幅图与西欧的封建制度的确立有关。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对题干图片正确的时空定位是封建时代法兰克王国,C项正确;
奴隶制时代古代埃及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奴隶制时代罗马帝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封建时代阿拉伯帝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世纪西欧的庄园、西欧的封建制度的确立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A项错误,符合题意;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制定了《十二铜表法》,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公民法不断扩大适用范围,发展成为万民法,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注重协调商品货币关系,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人对世界法学的主要贡献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市民可以在城市自由流动,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自由控制自己的财产等等”可知,特许状使市民有更大的独立自主权利,这样就推进了城市的自治和发展,有助于城市自治的实现,D项正确;
特许状推动了西欧城市的发展,不是标志着西欧城市的兴起,A项正确;
特许状会瓦解西欧封建制度,排除B项;
特许状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大学的师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反映出它的师生来源具有国际性,因此D选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大学的师生来源特征,并未涉及其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和课程开设的特征,AB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7.【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0世纪起,欧洲手工业生产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发展,使得部分农奴成为手工艺人……逐渐建立起中世纪的城市”可知,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生产方式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农奴成为手工艺人,他们脱离庄园,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定居,逐渐发展为城市,D项正确;
手工业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庄园衰落,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生产方式变革,不是交通条件改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生产方式变革。
18.【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世纪的英格兰至少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单一的庄园里,那里有大片的耕地、树林、果园、花园、鱼塘……此外,磨坊、面包店和铁匠铺也是一个庄园必不可少的部分。”可知,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封建庄园,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基础,是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主人是领主,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庄园的耕地分两类,一类是贵族自营地,一类是农奴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庄园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教会放松对庄园的控制,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世袭国王的权力日渐衰微,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欧城市逐步得到复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世纪封建状况的相关知识。
19.【答案】A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市民们积极创办世俗学校,从而使教育不再为修道院所独享,文化知识也不再为教士所垄断 ”,可以看出,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世俗文化的传播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反对基督教神权成为市民的追求 ,题干中没有显示市民反对基督教神权,不符合题意;
C. 大学的产生使教育完全脱离了基督教会 ,大学还不能完全脱离基督教会,不符合史实;
D. 市民阶层逐渐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 ,题干中没有提及市民阶层发展为资产阶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9至13世纪,封建庄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遍布西欧各国,庄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封建庄园盛行农奴制度,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封闭保守,是中世纪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题干文字“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反映了庄园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A项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庄园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欧洲封建庄园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相关知识。
21.【答案】(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共同特点是等级森严。
(2)查理。他们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使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得到了基督教会的支持,而帝国的建立又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3)政治上以土地恩赐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城市的兴起,成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文化上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大学兴起。
【知识点】种姓制度;封君与封臣;查理曼帝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图1和图2反映的分别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共同特点是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2)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接受加冕的是查理,后被称为“查理曼”;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者与都会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使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得到了基督教会的支持,而帝国的建立又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世纪西欧社会: 政治上以土地恩赐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城市的兴起,成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文化上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大学兴起;
故答案为:(1)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共同特点是等级森严。
(2) 查理。他们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使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得到了基督教会的支持,而帝国的建立又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3) 政治上以土地恩赐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城市的兴起,成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文化上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大学兴起。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两者共同特点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回答。
22.【答案】(1)特点:地跨欧、亚、非三洲。历史作用:拜占庭帝国版图涵盖了古希腊、罗马地区,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拜占庭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2)因为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原因: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外族的入侵;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拜占庭人的保守、狭隘。标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或不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要学习和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等)。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拜占庭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洲 ;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 拜占庭帝国版图涵盖了古希腊、罗马地区,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拜占庭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因为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因此迈克尔·H·哈特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是: 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外族的入侵;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拜占庭人的保守、狭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谈启示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或不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要学习和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等;
故答案为:(1) 特点:地跨欧、亚、非三洲。历史作用:拜占庭帝国版图涵盖了古希腊、罗马地区,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拜占庭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2) 因为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 原因: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外族的入侵;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拜占庭人的保守、狭隘。标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或不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要学习和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出该国的地理位置,再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先理解其含义,在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深圳开学考)下表是两位学者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讨论。据此可知,他们讨论的是西欧城市(  )
学者 看法
学者1 城市作为共同体,培养了人们共同承担责任的兴趣,激发了作为公民的自豪感
学者2 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知识生活的中心,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
A.兴盛的原因 B.自治的手段 C.复兴的影响 D.复兴的目的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表格内容说明西欧城市培养了人们共同承担责任的兴趣,激发了作为公民的自豪感,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知识生活的中心,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复兴的影响,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复兴的影响,不是兴盛的原因,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复兴的影响,不是自治的手段,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复兴的影响,不是复兴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欧城市兴起的认识。
2.(2024九下·潮南月考)马克垚指出,西欧封建制度下,封臣的义务是具体的、明确的,而封君的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但封君对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据此可知(  )
A.封君封臣制逐渐沦为空洞的形式
B.封君和封臣是统治和服从的关系
C.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
D.教会借助分封制度逐渐富有起来
【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封臣的义务是具体的、明确的,而封君的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可知,这说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封臣的义务具体、明确,封君的义务没有明确规定。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封君封臣制逐渐沦为空洞的形式,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封君和封臣是统治和服从的关系,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教会借助分封制度逐渐富有起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封君与封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
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关于两幅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性 B.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
C.都属于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D.都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A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体现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图二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因此,两种制度都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性,A项正确;
神权至上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项;
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君封臣制是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排除C项;
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无法从图中得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欧封建制度的相关史实。
4.(2024九下·兴宁开学考)12世纪,西欧商人开始打破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这一文化的形成(  )
A.使城市摆脱了王权控制 B.使欧洲进入了法治社会
C.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 D.促进欧洲城市的兴起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打破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可知,这一文化的形成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C项正确;
使城市摆脱了王权控制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当时的欧洲还没有进入法治社会,排除B项;
促进欧洲城市的兴起因果关系颠倒,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西欧城市的相关知识。
5.(2024九下·雷州开学考)中世纪的城市从12世纪起是一个公社,受到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墙的保护,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是享有特权的“集体法人”。这说明中世纪的城市(  )
A.拥有独立的主权 B.隶属于封建领主
C.拥有一定自治权 D.经济上完全独立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世纪的城市从12世纪起是一个公社,受到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墙的保护,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是享有特权的‘集体法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中世纪的城市拥有一定自治权。C项正确;
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AB表述错误,排除AB项;
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从而说明中世纪的城市经济上并没有完全独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中世纪的城市拥有一定自治权。
6.(2023·揭阳模拟)“仅1100~1300年间,英国新增城市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这些“城市”的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选项D符合题意;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不符合史实,A排除;
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
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城市兴起的认识。
7.(2020·邵阳)东汉豪强大族的庄园“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中世纪西欧庄园内“有住房、冶铁等作坊,奶酪、火腿、鞋帽、衣服等自己制作。”该材料反映出中国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共同点是(  )
A.实行土地公有制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经济自给自足 D.居民都是自由农民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自己制作”等信息可知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都通过自己生产满足自身需要,在经济上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
东汉和中世纪西欧庄园都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居民都带有农奴性质,不是自由民,排除AD;
东汉和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经济都带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没有出现雇佣关系,较少面向市场,因此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学生要列表格学习中国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共同点的有关知识,这是常考题目。
8.哈斯金斯说:“没有什么比罗马法律更能体现罗马人聪明才智的特质,也没有什么比她的法律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公元6世纪,由查士丁尼组织编纂,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献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权利法案》
【答案】C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世纪,由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产生的法典,不符合题意;
B.《十二铜表法》,古希腊制定的法律,不符合题意;
D.《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回答。
9.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的特许状》提到“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于法律赐予彼等”,材料反映的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封君封臣制度
C.城市的自由与自治 D.大学的自治地位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的特许状 ”“ 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于法律赐予彼等 ”,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这显示的是城市的自由与自治,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雅典的民主政治 ,在古希腊雅典城邦,不符合题意;
B. 封君封臣制度 ,开始于西欧的法兰克王国,不符合题意;
D.大学的自治地位,题干中显示的是城市的自治不是大学自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特许状”等,紧贴这些信息分析理解回答。
10.(2022·盐城)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其中“僧侣”来自于(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结合所学知识,中古西欧社会,基督教会从精神上控制着整个西欧社会,在社会生活上影响无处不在,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故B符合题意;
佛教和印度教产生于古印度,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督教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中古西欧社会教皇教会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思想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11.(2022九上·阜阳期末)法国大作家雨果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雨果的预言有他的历史依据,因为欧洲大陆上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雏形就源于(  )
A.查理曼帝国 B.克洛维王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答案】A
【知识点】查理曼帝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选项A符合题意;
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B排除;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查理曼帝国的相关史实。
12.(2024九下·长沙开学考)封君封臣制的特点是(  )
A.君与臣之间是上下级关系
B.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封君与封臣之间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D.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君主
【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C项正确;
君与臣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君主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
13.(2024·邵阳模拟)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如图正确的时空定位是(  )
A.奴隶制时代古代埃及 B.奴隶制时代罗马帝国
C.封建时代法兰克王国 D.封建时代阿拉伯帝国
【答案】C
【知识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与中世纪西欧的庄园有关,第二幅图与西欧的封建制度的确立有关。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对题干图片正确的时空定位是封建时代法兰克王国,C项正确;
奴隶制时代古代埃及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奴隶制时代罗马帝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封建时代阿拉伯帝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世纪西欧的庄园、西欧的封建制度的确立的相关史实。
14.(2024·深圳月考)德国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罗马人对世界法学的主要贡献不包括(  )
A.颁布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制定《十二铜表法》
C.制定适用于公民与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D.制定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
【答案】A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A项错误,符合题意;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制定了《十二铜表法》,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公民法不断扩大适用范围,发展成为万民法,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注重协调商品货币关系,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人对世界法学的主要贡献的相关史实。
15.(2024·深圳月考)(中世纪)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自由流动,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自由控制自己的财产等等。由此可知,特许状(  )
A.标志着西欧城市的兴起 B.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确立
C.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有助于城市自治的实现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市民可以在城市自由流动,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自由控制自己的财产等等”可知,特许状使市民有更大的独立自主权利,这样就推进了城市的自治和发展,有助于城市自治的实现,D项正确;
特许状推动了西欧城市的发展,不是标志着西欧城市的兴起,A项正确;
特许状会瓦解西欧封建制度,排除B项;
特许状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的相关史实。
16.(2020·广西)13至16世纪,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不仅如此,在校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这反映出巴黎大学(  )
A.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B.学校发展的自主性
C.课程开设的科学性 D.师生来源的国际性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大学的师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反映出它的师生来源具有国际性,因此D选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大学的师生来源特征,并未涉及其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和课程开设的特征,AB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7.(2022九上·南海期末) 10世纪起,欧洲手工业生产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发展,使得部分农奴成为手工艺人,他们离开庄园,在交通便利的村落、渡口和城堡附近生产定居,逐渐建立起中世纪的城市。由此可见,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  )
A.手工业的产生 B.庄园日益衰落
C.交通条件改善 D.生产方式变革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0世纪起,欧洲手工业生产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发展,使得部分农奴成为手工艺人……逐渐建立起中世纪的城市”可知,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生产方式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农奴成为手工艺人,他们脱离庄园,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定居,逐渐发展为城市,D项正确;
手工业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庄园衰落,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生产方式变革,不是交通条件改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生产方式变革。
18.(2023九上·香洲期末)英国史学家克林格尔霍夫在《中世纪早期汉普郡农村机构的发展》中描述道: “中世纪的英格兰至少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单一的庄园里,那里有大片的耕地、树林、果园、花园、鱼塘……此外,磨坊、面包店和铁匠铺也是一个庄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说明(  )
A.教会放松对庄园的控制 B.世袭国王的权力日渐衰微
C.西欧城市逐步得到复兴 D.庄园的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世纪的英格兰至少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单一的庄园里,那里有大片的耕地、树林、果园、花园、鱼塘……此外,磨坊、面包店和铁匠铺也是一个庄园必不可少的部分。”可知,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封建庄园,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基础,是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主人是领主,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庄园的耕地分两类,一类是贵族自营地,一类是农奴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庄园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教会放松对庄园的控制,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世袭国王的权力日渐衰微,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欧城市逐步得到复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世纪封建状况的相关知识。
19.(2023九上·深圳月考)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世界,基督教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城市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专门的世俗文化的特性”,市民们积极创办世俗学校,从而使教育不再为修道院所独享,文化知识也不再为教士所垄断。 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城市的兴起促进了世俗文化的传播
B.反对基督教神权成为市民的追求
C.大学的产生使教育完全脱离了基督教会
D.市民阶层逐渐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市民们积极创办世俗学校,从而使教育不再为修道院所独享,文化知识也不再为教士所垄断 ”,可以看出,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世俗文化的传播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反对基督教神权成为市民的追求 ,题干中没有显示市民反对基督教神权,不符合题意;
C. 大学的产生使教育完全脱离了基督教会 ,大学还不能完全脱离基督教会,不符合史实;
D. 市民阶层逐渐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 ,题干中没有提及市民阶层发展为资产阶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2023九上·和平期末)“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B.庄园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9至13世纪,封建庄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遍布西欧各国,庄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封建庄园盛行农奴制度,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封闭保守,是中世纪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题干文字“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反映了庄园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A项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庄园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欧洲封建庄园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世纪是一个多元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为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相对应……臣属仪式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摘编自[英]威尔斯《全球简史》
材料三:★接受基督教教皇的加冕,从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变成“罗马人的皇帝”,从此基督教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迫切,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 材料一图1和图2反映的分别是什么制度? 概述这两种制度的共同特点。
(2)材料三中接受加冕的是谁? 从中体现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者与都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请用相关史实加以佐证。
(3)综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欧社会主要特征。
【答案】(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共同特点是等级森严。
(2)查理。他们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使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得到了基督教会的支持,而帝国的建立又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3)政治上以土地恩赐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城市的兴起,成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文化上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大学兴起。
【知识点】种姓制度;封君与封臣;查理曼帝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图1和图2反映的分别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共同特点是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2)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接受加冕的是查理,后被称为“查理曼”;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者与都会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使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得到了基督教会的支持,而帝国的建立又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世纪西欧社会: 政治上以土地恩赐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城市的兴起,成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文化上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大学兴起;
故答案为:(1)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共同特点是等级森严。
(2) 查理。他们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使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得到了基督教会的支持,而帝国的建立又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3) 政治上以土地恩赐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城市的兴起,成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文化上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大学兴起。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两者共同特点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回答。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帝国的荣耀】
材料一: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形势图。
材料二: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执政期间得到了实施……也许再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美]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 100人》
【历史解释·帝国的衰亡】
材料三: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 从此,帝国经济凋敝,领土不断被周边的外族势力蚕食。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1)仔细观察形势图,指出拜占庭帝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从地理位置方面入手,谈谈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迈克尔·H·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3)根据材料三指出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及标志,并谈谈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命运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特点:地跨欧、亚、非三洲。历史作用:拜占庭帝国版图涵盖了古希腊、罗马地区,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拜占庭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2)因为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原因: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外族的入侵;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拜占庭人的保守、狭隘。标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或不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要学习和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等)。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拜占庭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洲 ;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 拜占庭帝国版图涵盖了古希腊、罗马地区,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拜占庭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因为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因此迈克尔·H·哈特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是: 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外族的入侵;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拜占庭人的保守、狭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谈启示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或不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要学习和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等;
故答案为:(1) 特点:地跨欧、亚、非三洲。历史作用:拜占庭帝国版图涵盖了古希腊、罗马地区,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拜占庭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2) 因为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 原因: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外族的入侵;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拜占庭人的保守、狭隘。标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或不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要学习和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出该国的地理位置,再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先理解其含义,在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