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分析,概述生物遗传物质的基础及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感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 通过对DNA、RNA作为遗传物质相关实验的分析,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体会运用证据解释现象的科学思维方法。 3. 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潜心研究、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认可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曲折的、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认同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的内容。课标中对应的次位概念是“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 教学重点: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原因,该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人们对事物认识先后的序列之上,是众多科学家层层深入实验探究的结果。后来者从前人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疑点,进行深入探究,体现了科学家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品质。教材以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为主体,以遗传物质为DNA或蛋白质的争论为线索,在教学中可借助于科学家实验中的不足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的时代,更好地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在主动思考中内化所学的新知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分析,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及教材插图,以问题链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本质。
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是一对母女小时候的照片,她们像吗?不像,这就是变异;像,这就是遗传。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 2 指向明确,提问分析,寻找小鼠死亡真相 教师陈述:1928年,格里菲思首先进行了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我们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是粗糙的,因此称R型。另一种肺炎链球菌有多糖类的荚膜,由其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因此称为S型。 设问1:(先展示格里菲思设计并完成的第一、二组实验)第一组和第二组起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掌握生物实验中的对照原则)学生回答:对照。 设问2:对比第一组和第二组,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对照得出结论S型菌有致病性,而非教师告知)学生回答:R型菌无致病性,S型菌有致病性。 补充提问:S型菌有致病性,能让人和小鼠患肺炎,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为什么S型的细菌有致病性?(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从结构与功能观进行引导,学生想到:因为有荚膜。 教师点评: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生活并繁殖。 设问3:(展示第三组实验)第三组和哪一组对比,说明了什么?(明确实验对照原则,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回答:第二组,加热使S型活细菌死亡 设问4:(展示第四组实验的实验处理)依据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实验结果,请大家预测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请学生预测实验结果,为后续问题“S型活细菌是怎么产生的?”作铺垫)学生回答:死亡或存活。教师补充并提问:单独注射R型活性菌小鼠不死亡,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小鼠也不死亡。在二者的注射物混合之后,注射到健康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且从中分离得到了S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回答:S型活细菌中具有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了S型活细菌。 3 设计思路,分析结果,探寻S型菌转化因子 设问1:根据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S型活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寻找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呢?你们有怎么样的实验思路?(设计意图:从实验的设计思路角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利用成语“滥竽充数”进行启发。 教师追问:S型活细菌中有很多物质,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它的转化因子呢?学生回答:一个个来看,单独研究。 教师陈述:的确,想寻找这种物质,我们就需要把组成肺炎链球菌的物质进行依次分离实验判断。很可惜,格里菲斯在完成上述实验之后报名参军,从此没有再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之上,进一步完成探究实验的是艾弗里。20世纪40年代,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设问2:请大家阅读课本44页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实验中的细胞提取物是如何得到的?(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理解实验的前提,是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 学生回答: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 设问3:第一组的实验结果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用证据来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第一组实验的分析过程要清楚、明晰,为得出后面四组的实验结论作铺垫)学生回答:出现S型菌;除去的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这些物质不是转化因子。 设问4:第二至五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艾弗里实验的实验结论)学生回答:第二~四组说明蛋白质、RNA和脂质不是转化因子;第五组说明DNA就是转化因子。 4 环环相扣,预测结果,探究噬菌体遗传物质 教师陈述:1952年美国遗传学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侵染细菌,完成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我们首先来介绍噬菌体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完成学习单中对应有关内容。 设问1:根据噬菌体的增殖特点,请小组讨论,推测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物质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可能情况有哪些?完成学案中表格中的第一列:物质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可能情况。(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回答:有3种可能情况:只蛋白质进入;只DNA进入;DNA和蛋白质都进入。 设问2: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需要实验来证明。用什么方法确定进入细菌的物质?(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回答: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设问3:DNA和蛋白质,应分别标记哪一种元素?(设计意图:遵循将物质单独研究的实验思路,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回答:DNA用P标记;蛋白质用S标记。 设问4:怎样将35S和32P标记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上?(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方案实施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回答:先在含有同位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设问5:请同学们阅读书本45页的文字,回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是什么?(设计意图:自主阅读,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学生回答: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设问6: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自主阅读,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的目的)学生回答: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设问7:离心管的上清液和沉淀物分别是什么成分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的目的,为后续推测实验结果作铺垫)学生回答:上清液中是噬菌体;沉淀物中是大肠杆菌。 设问8:请依据实验步骤,根据之前推测的物质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四种不同情况,预测对应的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完成表格。(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演绎与推理的科学思维) 物质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 可能情况用32P标记的噬菌体 (放射性的位置)用35S标记的噬菌体 (放射性的位置)只蛋白质进入上清液沉淀物只DNA进入沉淀物上清液DNA和蛋白质都进入沉淀物沉淀物
设问9:(展示书本上插图)35S标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回答: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设问10:32P标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回答: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进入了大肠杆菌。 设问11:科学家进一步检测,发现细菌裂解后,在释放的T2噬菌体中,可检测到32P标记的DNA,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回答:DNA是遗传物质。 设问1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若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家可以从实验步骤的角度去考虑。(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回答:搅拌不充分/离心不充分 教师总结:搅拌不充分,使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设问1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若发现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回答:时间太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进去。还有可能就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这样的话用32P标记的噬菌体DNA就分布于上清液中。 5 说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教师陈述:通过这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只有DNA是遗传物质吗?我们必修一关于遗传物质是这样表述的,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包括DNA和RNA两大类物质。有些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RNA和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1957年科学家做了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但是从这些病毒中提取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病毒。因此,在烟草花叶病毒中,RNA是它的遗传物质。在生物界,除了烟草花叶病毒以外,以RNA做遗传物质的还有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以及最近的新冠病毒,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RNA,我们称之为RNA病毒。除了RNA病毒以外,生物界还包括DNA病毒、包含了原核及真核生物在内的细胞生物。这样我们会发现,在生物界当中,只有RNA病毒,也就是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余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我们说绝大多数的遗传物质是DNA,也就是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对我们人类来说,起到遗传作用的物质就是DNA。上课刚开始的那对母女就是我和我的女儿。
教学反思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运用问题驱动教学策略模式,提升了学生的上课参与度,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分析,设计严密的问题串,创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内化所学的新知识,提高对实验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