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阐述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的内涵。 2. 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 阐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 变异、选择和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2.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探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组织学生讨论:甲同学的观点:先有蛋,亲代的突变基因一般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乙同学的观点:先有鸡,人们在养鸡过程中,是根据鸡的性状来选择的,只让符合人类需求的鸡繁殖后代。
【问题】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 【讨论交流】结合甲乙同学的观点,我们知道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但个体的表型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失,决定表型的基因却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并且在群体中扩散。 【得出结果】因而,我们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举例分析】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归纳】种群的概念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注意:“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繁殖单位” 【情境】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例如,许多昆虫的寿命都不足一年(如蝗虫),所有的蝗虫都会在秋风中死去,其中有些个体成功地完成生殖,死前在土壤中埋下受精卵。来年春夏之交,部分受精卵成功地发育成蝗虫。
【推测】同前一年的蝗虫种群相比,新形成的蝗虫种群在基因组成上会有什么变化吗 【分析】基因突变造成新基因出现,基因数目的变化,引出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判断】:所有控制蝗虫翅膀颜色的基因构成蝗虫的基因库?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问题情境】例如,在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是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是a,从这个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求A和a的基因频率。
如右图每个个体可以看作含有2个基因,那么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
A基因的数量是2×30+60=120个;
a基因的数量是2×10+60=80个;
A基因的频率为120÷200=60%;
a基因的频率为80÷200=40%。
【问题】这一种群繁殖若干代以后,其基因频率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思考与讨论: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假设上述昆虫种群数量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翅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A和a都不产突变,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
【问题】满足以上5个条件,算一算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和子一代一样吗?
当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自然选择对性状没有作用; ⑤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不会改变
【归纳】遗传平衡定律 三、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问题】:上述计算结果是建立在5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上的。对于自然界的种群来说,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③ 没有迁入与迁出;④自然选择对性状没有作用⑤ 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都成立吗?
遗传平衡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这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问题】如果该种群出现新的突变型(基因型为A2a或A2A2),也就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2,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变化吗?基因A2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思考】哪些因素可以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阅读课本P112页思考下列问题:
1.突变是否就是基因突变?
2.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多为有害,为什么还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也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例如】有翅的昆虫中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是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类昆虫却因为不能飞行而避免了被海风吹到海里淹死。
【问题】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那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是否也是不定向的? 四、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探究与实践】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幼虫叫桦尺蠖)。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 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在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S基因的频率上升到95%以上。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假设1870年,桦尺蛾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SS10%,Ss 20%,ss 70%,S基因的频率为2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第2~10年间,该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每年的基因频率是多少?(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讨论1. 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吗?为什么?
2.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为什么?
【学生思考】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根本选择的是控制该表型的基因;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五、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问题】1.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物种吗?2.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引出本节课 【问题】如何判定两个种群是不是同一个物种呢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问题】在自然界,是不是同一物种的个体都生活在一起呢?
不是,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或其他地理上的障碍,每一个物种总是被分成一个一个或大或小的群体,这些群体就是不同的种群。例如,两个池塘里的鲤鱼就是两个种群。
【阅读课本】说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区别与联系 【思考与讨论】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而在辽阔的南美洲大陆上,却看不到这13种地雀的踪影。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附近的太平洋中,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这些岛屿与南美洲大陆的距离为160~950km。不同岛屿的环境有较大差别,比如岛的低洼地带,布满棘刺状的灌丛;而在只有大岛上才有的高地,则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这些岛屿是500万年前由海底的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比南美洲大陆的形成晚得多。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以后在各个岛屿上形成了不同的种群。
分析讨论
1.设想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先在两个岛屿上形成两个
初始种群。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多。它们的基因频率一样吗?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
3.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作用有没有差别?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4.如果这片海域只有一个小岛,还会形成这么多种地雀吗? 【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形成的原因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