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课件+检测)(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课件+检测)(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5 19:48:19

文档简介


经世致用 救世济时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
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王者之师自居,试图通过“格君心之非”来塑造理想君主,并从而重新建立统一的社会价值系统。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态度。而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的抨击。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学风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人情、风俗、自然科学等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举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的康有为。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9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1613—1682),汉族,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之祖,成果累累。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1 000余条,文字最长的5 000多字,最短的只有9个字,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分为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术数、地理等类别,顾炎武自己则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节选三则内容要点如下:《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一、注音
无稽________ 谀妄________ 舛漏________
菑畲________ 潢潦________ 襟裾________
摭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曰明道也           ________
察民隐也  ________
乐道人之善也  ________
多一篇之益也  ________
多一篇之损矣  ________
此子书之一变也  ________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________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 ________
此子书之一变也 ________
何文人之多也 ________
五、积累名句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________,________,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答案:
一、jī yú chuǎn zī shē huánɡ lǎo jīn jū zhí
二、隐:名词,伤痛 副词,暗暗地 动词,怜悯 形容词,隐居的 动词,隐瞒
传:动词,流传 名词,传记 动词,传递 动词,传授
易:形容词,容易 动词,替代 动词,改变 形容词,容易 动词,替换
止:动词,停留 动词,阻止 动词,挽留 动词,停止 副词,同“只”,仅仅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阐明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伤痛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加
动词活用为名词,损害 动词活用为名词,变化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实
四、省略句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五、曰明道也 纪政事也 有益于天下 有益于将来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其中小有舛漏 舛:差错
B.多一篇之损矣 损:损失
C.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
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奖:奖励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②乐道人之善也 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⑥何文人之多也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④/③⑤/②⑥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有益于将来
C.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 以下:以来,以后
B.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识:器量与见识
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提奖:提拔奖励
D.谓文章止于润身 润身:粉饰自己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7.下列对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B.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C.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D.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说话做事诬陷人,何能希望多名誉。
8.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入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
B.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
C.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者昔贤,妄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0.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1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2.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③④⑤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可以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B项,损:危害。
答案:B
2.解析:D项,“学者”在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
答案:D
3.解析:A项,分类正确。①④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结构助词,的;⑤代词,指书。
答案:A
4.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只有D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D
5.解析:D项,“润身”在文中的意思是“使自身受益”。
答案:D
6.解析:A项,“固”,①副词,本来;②动词,加固。B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C项,“而”,都是连词,却。D项,“及”,①连词,到;②副词,来得及。
答案:C
7.解析:D项,“行身陷不义”的意思是“行事立身陷不义”。
答案:D
8.解析:A项,“提出论点”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中心论点隐藏在作者引用的诗文言语中,而不是在开头就提出的。
答案:A
9.解析:这两句翻译时要把握关键实词的含义,如“器识”“号”“观”“润身”“及物”等。
答案:(1)读书人应当以器量与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其认知就没有可观之处了。(2)认为文章只能使自身受益,政事可以恩及万物。
10.解析:应译为“适合,适当”
答案:B
11.解析:第一句中的“且”作连词,用于句首,相当于“夫”。第二句中的“且”作连词,表让步,解释为“尚且”。
答案:A
12.C
13.D
14.(1)那个人也必须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他们)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由主考试官在开篇作序,由副主考在后面作序,是符合他们的职责的。其实所有的书也都像这样。就如建国初年,各地府州的县志写成之后,一定会推举远近乡里年高德重且很有文采的老先生为它作序,不然就请在当地州府县衙里做官的人作序。邀请的人一定要是恰当的人,那个人也一定要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如果在此地做官的人,他的文章很好,他对于此书的写成有过贡献,就不必再推让给乡里。如果乡里的老先生,文章写得好,对于此书有过贡献,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如果书的思想主旨是个人决定的,那么就可以自己作序而不必推让给乡里前辈或官员了。所有这些,都叫做恰如职分。所以这些序言只有一篇。有的另外还有需要阐发和表明的思想,那就写一篇后序。也有书只记写作年月而没有序言。现在却有作两篇序言的,有堆砌三四篇序言还不止的。作两篇序,不合体例。作序的人不当,不合职分。现在世上有很多所谓的君子不好做学问却好高谈阔论。凡是书里有新的创见和阐发的,可以作序。没有创见阐发的,只记录成书的年月就可以了。人们的毛病在于好为别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为书文作序的,都是后来成为一代宗师的人作的。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我想要为您未写完的文章作序,也实在不可以啊。”读了这番话,现在那些好给别人作序的人可以停手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言,用来叙述书的写作意图,这大概始于子夏为《诗经》作序。在此之后刘向把校对书稿作为自己的职责,每当有一篇编成,就要有一篇序,最算得上是遵守体例的了。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自己认为自己的名声不够响亮,于是请求皇甫谧为他作序。自此之后,写文章的人多有托咐别人作序以使文章传播的,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了解自己。至于那些传播很久,留存的印书的刻本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识读的书,就有人修缮抄写再重新刻印它,也就有人再为它作序,这就大概叙述为什么重刻它们的意图就可以了。而现在的序言中记述的内容,并不是追述评价昔日的圣贤,而胡乱地作出优劣之辨,就过度地称颂好事,多使用浮夸颂扬之辞,这些都是我所不做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爱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手了吧。
课件12张PPT。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9 《日知录》三则
文本
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文须有益于天下》为《日知录》卷十九的开卷之作,具有开宗明义的意味。那么作者是怎样展开议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层次分明:“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然后作者用“若夫”一词,使论述角度陡转,又一连提出“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四种于天下无益的文章,并旗帜鲜明地指出“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由此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2.《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两则在立论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两则的立论有异有同。相异之处是:《著书之难》以著述为话题,从正面立论,说“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是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相同之处是:《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所强调的主旨具有一致性,借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从这三则关于读书、作文、做人的札记中,你可以看出顾炎武的文章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三则札记,主旨相同,内容相关,但在语言风格上却不尽相同,表现出作者行文风格的多样性。《文须有益于天下》堂堂正正,立论鲜明,锋芒毕露,言辞掷地有声,足以惊世骇俗;《著书之难》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慢慢铺陈,水到渠成;《文人之多》则感情炽烈,执议偏激,声势夺人,一气呵成,其中不乏尖刻之语。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顾炎武轶事几则
博学强记
顾炎武小时候,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人为他请了四名声音洪亮的士子,坐在周边。顾炎武面前放一本经书,四人前面还放着该经书的注疏。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记了的地方,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一人读二十页书,之后再叫另一人读二十页,他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顾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释卷,出门则总是骑着一头跛驴,用二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就叫身边的老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二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他就打开书本验证,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骑在驴上无事时,他就默诵诸经注疏。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记不起他是谁了。有时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顾炎武这样勤学,终于成为学问渊博的大家,没人可与之抗衡。
善于治财
顾炎武在第一次哭吊完明孝陵后,独身北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首先在山东章邱县长白山下垦田自给。之后弃去,由门人辈管理田产,自己另寻他所。每到一处,他便买几个妾婢,置房屋和地产。因此他一生没有困乏的时候。他的两个在北京做官的外甥徐干学和徐元文曾向他借钱用,共计数千白银,他也不向他们索要。康熙七年(1668),顾炎武卜居于陕西华阴县,置田五十亩以自给。他钟爱沙苑蒺藜,曾说:“这个吃久了,不吃肉不喝茶也可以。”
不夜行
康熙十五年(1676),顾炎武客居北京,有一天他去看望两个外甥徐干学和徐元文,两个外甥设宴款待他。可是只喝了三杯酒,顾炎武即起身要回住所。徐干学立即说:“甥还有薄蔬没上桌,舅舅再喝一点酒,畅饮至半夜,然后我派人打着灯笼送您回去,怎么样?”顾炎武立即发火了,说:“世间只有淫奔、纳贿这两类人夜行,哪有正人君子夜行的?”身为大学士的徐干学屏息肃容,不敢再说一句话。后来顾炎武的外孙陆舒城说:“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两眼俱白中黑外。”
(来源:《香港文汇报》,2006.08.11)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浙 东 学 术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人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文学理论名著。曾编纂《史籍考》,拟尽收古今史部书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书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章学诚主张“学为实事,而非为空言”。所以他的见解,“颇乖人好恶”,直到他死后,才更被人重视。
提出“道(理)寓于器(事物)”命题,认为“道”是客观事物之规律,“求道”应根据对事物的实际考察。所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主张治经以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脱旧经学传统束缚学术趋向。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形式的倾向,批判了当时桐城派的流弊。其学说至清末始为人重视。1922年有《章氏遗书》刊行。
一、注音
天铎________ 蕺山________ 迥殊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  ________
后人贵经术  ________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________
不得不殊门户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
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________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________
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________
答案:
一、duó jí jiǒnɡ
二、书:名词,著作 名词,奏章 名词,泛指经书 名词,《尚书》 动词,写字
经:动词,治理 名词,经学 形容词,整 动词,经过 名词,经书 动词,治理
事:名词,事件 名词,事情 动词,做 名词,事业
制:动词,取得 名词,规格,形式 动词,规定 动词,统率 动词,控制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本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 名词活用为动词,动干戈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另外建立
四、被动句 判断句 判断句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以空言讲也
空言:抽象的理论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大雅:高雅,高尚
C.究其所以纷纶
纷纶:纷纭,纷乱
D.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事事:治事,做事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为经世之书
②圣如孔子,言为天铎
B.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
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②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②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4.下列有关“浙东学术”中重要人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学诚,清代人,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
B.王守仁,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其中在哲学上的著述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C.黄宗羲,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D.全祖望是我国清代浙东学派承上启下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有《明学儒案》《鲒崎亭集》。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切:切合
B.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究:考究
C.知史学之本于《春秋》 本:根本
D.不特无门户可持 特:只是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②言虽工,于我何与
B.①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②不得苟且放过
C.①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②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D.①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②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作者从正面说明“不可以空言讲”的一项是(  )
①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②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③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④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⑤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⑥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8.下列对有关文句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论,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
B.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讽的原因是那些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的儒生,只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
C.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误区。
D.作者认为,浙东学术各派虽然源流不同,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但他们的卓异处是有各自的事可做。
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乃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王敦召为参军,转从事中郎。敦谋为逆,舒谏不从,使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尝请武昌城西地为营,太守乐凯言于敦曰:“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赡,不宜夺之。”敦大怒曰:“王处仲①不来江湖,当有武昌地不,而人云是我地邪!”凯惧,不敢言。舒曰:“公听舒一言。”敦曰:“平子②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头,旧疢③复发邪!”舒曰:“古之狂也直。昔尧立诽谤之木,舜置敢谏之鼓,然后事无枉纵。公为胜尧、舜邪?乃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敦曰:“卿欲何言?”舒曰:“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夺人私地,以强陵弱。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敦重舒公亮,给赐转丰,数诣其家,表为梁州刺史。
(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有删节)
注:①处仲:王敦的字。②平子:王澄的字。③疢(chèn):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重其忠亮 重:敬重
B.事觉,来谢 谢:感谢
C.种菜自赡 赡:供养
D.以强陵弱 陵:欺侮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宗庾廞尝因酒忤澄  因遣掐其鼻
B.汝辈何敢妄动 卿欲何言
C.乃留屯沌口 乃逆折舒
D.古之狂也直 舜置敢谏之鼓
1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
B.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
C.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
D.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舒年幼时拜师求学,学习的时间不长,但粗略懂得了为人治学的要旨;乡里人和宗族人都认为他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B.郭舒认为,自己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导致使君王澄失败而逃,于是以不忍渡江为由,谢绝了王澄带自己东下的要求。
C.郭舒在王澄的手下曾先后担任领军校尉、别驾、顺阳太守;后来又受到王敦的征召,历任参军、从事中郎及武昌太守等职。
D.王敦的手下强占了武昌百姓的菜地,引起百姓的不满,后来王敦让手下退还了土地,人们知道原委后,都称赞郭舒为人豪壮。
1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郭舒“忠亮”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
2.解析:A项,“为”,①动词,写作;②动词,是。B项,“于”,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
答案:C
3.解析:A项,“行事”,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B项,“干戈”,文中是动词,动干戈。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
答案:C
4.解析:D项,《明学儒案》是黄宗羲的著作。
答案:D
5.解析:C项,本:发源、来源。
答案:C
6.解析:A项,“虽”,都是连词,虽然。B项,“且”,①副词,尚且;②副词,暂时。C项,“诸”,①兼词,之于;②各位。D项,“则”,①副词,才;②判断词,是。
答案:A
7.解析:第②句是从侧面说明“空言”被讥,第⑤句说明“朱陆”徒争“空言”。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C
8.解析:D项,根据文意应为: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
答案:D
9.解析:在所要翻译的两句话中,都是判断句。第(1)句要注意“贵”“即”的意义和用法,第(2)句要注意“究”“纷纶”“腾空言”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1)后人看重经术,认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了。
(2)推究他们争论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沸沸扬扬地争论空话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10.解析:B项,谢:谢罪。
答案:B
11.解析:D项,助词,的。A项,介词,因为/副词,于是。B项,副词,怎么/代词,什么。C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答案:D
12.B
13.解析:C项,郭舒并不是在王澄的手下担任领军校尉;从后文看,郭舒也没有担任武昌太守,当时的武昌太守是乐凯。
答案:C
14.(1)①(郭舒)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②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
(2)①郭舒直言劝告王澄不要终日饮酒,而要以政务为重。(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
②郭舒在天下大乱时劝王澄要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
③郭舒制止王澄手下棒打士人宗庾廞,甘受王澄的责罚。(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
④郭舒说服王敦让手下退还了强夺菜农的土地。(“公为胜尧、舜邪?乃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缪坦可谓小人……舒等不敢不言”。)
参考译文:
郭舒,字稚行。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乡里人、宗族人都称他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王澄听说了郭舒的声名,征召他担任别驾。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郭舒经常直言劝谏他。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郭舒又劝王澄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荆州当地的读书人宗庾廞曾经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手下人棒打宗庾廞。郭舒神色严厉地对王澄的手下说:“使君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敢胡乱行动!”王澄发怒说:“别驾发狂了吗?诓骗说我醉了!”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烫他的眉头,郭舒跪着承受。王澄的怒气稍稍缓解,而宗庾廞也就免于处罚。
王澄失败奔逃的时候,想带郭舒渡江向东撤退,郭舒说:“我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却令使君奔逃,我不忍心渡江。”于是留守在沌口,在湖泽里采集野生的稻子养活自己。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郭舒说:“你饿了,所以才吃我的牛,剩下的肉可以与我一起吃。”世人因此佩服他宽宏的度量。
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到这时候,王澄又调郭舒担任顺阳太守,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走免于灾难。
王敦征召郭舒担任参军,又转任从事中郎。王敦谋划造反,郭舒劝谏他,王敦没有听从,就派郭舒驻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曾请求把武昌城西的土地设为营地,太守乐凯对王敦说:“老百姓很久以前就买了这块地,种菜供养自己,不应该夺走他们的土地。”王敦大怒说:“我王处仲不来湖北,会有武昌这个地方吗?人们说这就是我的土地!”乐凯畏惧,不敢说话。郭舒说:“请您听我一句话。”王敦说:“王澄因为你得了狂病,所以掐你的鼻子,烫你的眉头,你旧病复发了吧!”郭舒说:“古代的狂就是正直。从前尧立下让人进谏的木牌,舜设置让人进谏的鼓,这以后就不会有冤枉无辜和放纵有罪的事情了。您能超过尧舜吗?竟然阻止我,不让我说话,您怎么跟古人相差那么远!”王敦说:“你想说什么?”郭舒说:“缪坦可以说是个小人,迷惑贻误视听,夺走别人的私地,以强欺弱。晏子说:‘国君说可行,臣子说不行,这样才能成就国君的可行,因此我等不敢不说。’”王敦就让缪坦归还了土地。人们都称赞郭舒为人豪壮。王敦敬重郭舒公正诚信,赐予变得丰厚,多次到郭舒家拜访,上表推荐郭舒担任梁州刺史。
课件14张PPT。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浙 东 学 术
文本
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浙东学术是怎样一个学术帮派?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浙江自古为“文化之邦”,宋明以后,更是人才辈出,学派林立,文化繁荣,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这个学派在宋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对近世中国也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从大致上看,浙东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北宋时期,这是浙东学术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南宋时期,这时形成了浙东诸学派。第三阶段是明代,这个时期主要是以阳明心学的兴起为主要内容。第四阶段是清代的浙东学派。这个时期是浙东学术的全盛时期,主要代表有一代大儒黄宗羲、史论大家章学诚、史学纂修专家邵晋涵等。
2.明清之际的浙东学术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浙东学术是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观念形态。黄宗羲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认为凡“不切于民用”的皆为“末”,批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显然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2)浙东学术在客观上起到了破除传统观念的思想解放作用。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明白的语言,肯定“良知”“吾心”是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在当时可说是对儒家传统和经典的权威性的大胆挑战,对于冲破长期被程朱理学控制的局面,活跃学术空气,解放人们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渐东学术的主体道德意识学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积极作用。(4)浙东学术为我国的教育思想史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浙东学派的各代表人物不仅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也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5)浙东学术特别是阳明心学促进了明清之际及以后的启蒙思想。
3.《文史通义》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在这部书中表露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是堪称能与刘知几的《史通》匹敌的第二部史学理论巨著。作者在本书中的主要观点有:①“六经皆史”论。章学诚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史之源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所重视。②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章学诚认为史家治史要有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态度。③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提出系统的理论主张,始自章学诚。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起被视为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章学诚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他真正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候。章学诚曾说:“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大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
章学诚在太学志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决心着手撰写《文史通义》的直接原因。乾隆三十二年(1767),章学诚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工作。但他一旦进入志局,便感到处处受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尤其令他气愤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力,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数年之后,章学诚忍无可忍,于是愤然离开志局。 离开志局后不久,他给曾任顺天乡试考官、一向很关心和器重他的朱春浦先生写了一封长信,通过叙述刘知几在史馆里的遭遇,不仅暗示了自己离开志局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开始撰写《文史通义》的原因和动机。
1772年,时年35岁的章学诚开始动笔写《文史通义》。
由于章一生贫穷,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使他不可能安稳坐下来从事学术研究,所以《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进展十分艰难和缓慢。章学诚逝世前一年,因为积劳成疾,已经双目失明,即使这样,仍笔耕不辍。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可见,《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自章学诚35岁起,至他64岁逝世时止,共历时29年。但严格说来,仍没有写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