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史记》和《尚书》都叙述了原始社会尧、舜、禹“禅让”王位的史事。这说明了当时的王位并不是父子相传的世袭制,而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礼记》的“礼运”篇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在以“天下为公”和“禅让”王位制为特点的“大同”之世,国家、财产和土地是公有的。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的国王也没有什么特权和待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礼记》)可见,原始社会的先王们和当时的人民一样,同样过着艰苦的生活。由于其平等、自由、和睦的特点,因而被许多史学家称赞为理想的“大同之世”。
禹是五帝之末,他并没有废除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没有将天下授予自己的儿子启。据《史记》的《夏本纪》所载,禹死时以“天下授益”。但禹的儿子启却仗着禹的威信和自己的势力,在禹死后三年,用武力夺取了帝位。开创了王位由父子世代相传的“世袭制”。从此,“天下”成为一人之天下,一家之天下。
“天下为公”的社会,必然实行“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而“天下为家”的专制社会,必然实行父子相传的世袭制。世袭制就是把天下家国视为一人一家之私有,但“私”必生乱。古人云“公私之交,存亡之本”,“政出私堂,其国必危”,“君狎臣嘻,各爱其私,其邦必亡”。纵观历史,私之害可见于历朝历代,秦有赵高之私,则有秦亡;晋有八王之私,则有晋亡;明有宦官之私,则有明亡。直到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才以最清醒的头脑、最响亮的口号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于是,废除世袭制、主张天下为公,成了最为醒目和最有感召力的旗帜。孙中山先生就是以“天下为公”这一深得民心的口号,动员人民起来反对专制的封建制度的,成立了中华民国。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其《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原始社会所奉行的“天下为公”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 求 谏
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诤臣。著有多部史书和《贞观政要》。《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该书共分10卷40篇。
两千年间,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谏官。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一、注音
俨肃________ 钳口________
鲠议________ 王珪________
刍荛________ 狂瞽________
诋诃________ 愆过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假
藉
寻
后
幸
比
渐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________
实愿罄其狂瞽 ________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________
便即护短不纳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
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________
下为百姓所怨 ________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________
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 ________
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________
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________
五、积累名句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惟君臣相遇,________,则海内可安。
木从绳则正,________。
答案:
一、yǎn qián ɡěnɡ ɡuī chú ráo ɡǔ dǐ hē qiān
二、假:动词,借 动词,借助,利用 动词,宽恕,宽容
形容词,非正式的 形容词,代理的 如果,假如 动词,改换
藉:动词,借助,通过 形容词,凌乱的样子 动词,衬垫 连词,假使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寻 找寻,寻求 副词,随后,不久 介词,沿着,顺着 副词,不久
后:名词,君主 名词,之后 名词,帝王 名词,后来的人
幸:副词,幸亏 动词,希望 动词,宠幸 副词,有幸 副词,侥幸 动词,希望,还望
比:等,及 挨着 比较 并列,等同于 及,等到 近来
渐:慢慢流入 浸湿 渐渐,逐渐 征兆,苗头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竭尽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虚心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点
四、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宾语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五、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有同鱼水 后从谏则圣
一、基础巩固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太宗知其若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①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
②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C.①木从绳则正
②怒则滥杀无罪
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②朕亦不以为忤
4.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莫之继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而良人未之知也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
B.必当畏犯逆鳞 逆:倒生的
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信:确实
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渐:逐渐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B.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C.①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②朕所为事
D.①遂答云“业已为之”
②竟不为停改
7.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⑥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
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
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
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实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初,大亮为庞王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悠悠千载,何所信乎 信:相信
B.语多微隐,谓玄龄曰 微隐:隐讳曲折
C.即命削去浮词 浮词:浮华不实之词
D.而多弼之不伐也 伐:攻打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异于前世帝王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①若以此法传示子孙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①知前日之恶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①为李密所获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2.下列文句中,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B.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C.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D.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1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
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
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武门事件非常愤怒,责令他们重写。
D.身居三职的李大亮为报张弼的知遇之恩,到处寻找隐匿不张扬的张弼。
1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际遇,机会。
答案:C
2.解析: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答案:D
3.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B项,“虽”,都是连词,虽然。C项,“则”,都是连词,就。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
4.解析:C为被动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ABD皆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答案:C
5.解析:D项,渐:开始。
答案:D
6.解析:A项,都是动词,当作,作为。B项,①表被动;②动词,制造。C项,①判断词,是;②动词,做。D项,①动词,做;②介词,因。
答案:A
7.解析:②是说太宗的做法。⑥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
8.解析:C项,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
答案:C
9.解析:翻译要点为“但”“耳目外通”“商略诋诃”“芜词”“纂组”等词。
答案:(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10.解析:伐:夸耀,炫耀。
答案:D
11.解析:B项介词,把。A项与/被,C项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被/替。
答案:B
12.C
13.解析:C项“非常愤怒”错,属无中生有;“责令”也用语太重。
答案:C
14.(1)①我私下担心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
②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
(2)①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②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③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
参考译文:
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唯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
八月,任命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李大亮身居三项要职,宿卫两宫,谦恭忠正谨慎,每次护卫值勤,必定坐着假寐直到天亮。房玄龄非常敬重他,多次称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担当大的职位。起初,李大亮为庞玉的兵曹,被李密抓获,原来的同伙都被处斩,大将张弼见李大亮而将其释放,二人遂定交情。等到李大亮身居显贵,开始寻找张弼,想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张弼当时官做将作监丞,自己隐匿不说。李大亮在道上遇见张弼而认出他来,扶着张弼掉泪,并将自己的家产送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当时人都称赞李大亮不负恩情,也赞扬张弼不自我炫耀。
课件12张PPT。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6 求 谏文本
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求谏》中“贞观元年”部分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贞观元年”一节,议论的中心是君臣关系。唐太宗提出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关系比作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这个“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的重要性的认识。由此,他对侍臣们做了一番勉励:“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这个“不明”“幸”有谦虚的意思,不完全是客套话,里面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2.从《求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有着以下鲜明的品格:①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②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③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④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文本节选的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摘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及身边大臣如魏征、王珪、房玄龄等四十五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术、评论历史得失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
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在书中,吴兢还重点记述了人才使用问题。书中介绍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事迹。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贞观政要·崇儒》)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现,也在巩固封建政权,组织民众生产,安定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吴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征的观点:“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隋书》卷66“后论”)知贤用贤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诫、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原君(节选)
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诏。与孙奇逢、李骻并称三大儒。学问广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史学成就尤大,撰有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风气。著有《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实际上在明朝未亡之前,东林党人就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自由。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一、注音
敲剥________ 骨髓________
淫乐________ 寇雠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辞
除
私
焉
固
释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________
屠毒天下之肝脑 ________
离散天下之子女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________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________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________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________
不觉溢之于辞矣 ________
五、积累名句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________________;不以一己之害为害,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bō suǐ yín chóu
二、辞:名词,言辞 动词,告辞 动词,拒绝 动词,告 辞 名词,文体的一种
除:任命官职 名词,台阶 动词,过去,变换 动词,消除 动词,去除,去掉
私:动词,偏爱 形容词,私人的,自己的 形容词,秘密的 副词,私下,偷偷地
焉:兼词,在这件事上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兼词,在这里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疑问副词,怎么 代词,那里
固:副词,本来 副词,本来 形容词,坚固 副词,牢固地 动词,巩固
释:动词,去除 动词,免除 动词,放弃 动词,释放
三、名词活用为动词,超过成千上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屠戮毒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分散
四、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五、而使天下受其利 而使天下释其害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恶:厌恶
C.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溢:洋溢
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是:这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散天下之子女
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
B.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
C.名之为独夫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给……起名,称作
D.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暴:动词活用为形容词,残暴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4.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②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③是以其未得之也 ④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_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经营:筹办,谋划
B.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利润
C.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寇雠:强盗,仇敌
D.非导源于小儒乎 导源:引导出来
6.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黄宗羲得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观点的依据一项是( )
①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③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④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⑤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⑥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安宁的情况。
B.后世的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用“创业”来掩饰。
C.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作者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帝王,还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观念的浅陋的小儒们,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黄宗羲与黄百家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位于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专程寻访、瞻仰、拜谒黄宗羲的墓地和故居。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晚年号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这位博学的大儒,不仅是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着耀眼的成就。
③沿着山间小路一直往上,不久就看到一座用石块垒起来的小拱桥,桥面铺着细碎的鹅卵石,几丛杂草从卵石的缝隙中探出头来。桥下溪流潺潺,溪水十分清澈。走到这里,让人扫却一切烦扰,心境变得格外宁静。再走几步,是一座小凉亭,亭中是四面刻字的《梨洲先生神道碑》。从亭中望去,黄宗羲的墓近在眼前。这里三面环山,青山绿水围着这块静地,墓前还有三方小池,池内的荷叶已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在墓前,我们向这位文理兼通的大家深鞠一躬,点燃一瓣心香。墓前的望柱有一副对联:“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这是黄宗羲一生人品和成就的自评。在人品上,黄宗羲自比严子陵;在成就上,则自比虞喜。黄宗羲的友人姜希辙称赞他:“余友黄梨洲先生,所谓通天地人之儒也。”
黄宗羲墓易找,寻访他的故居却费了一番周折。向村民打听,才找到了位于梨洲街道黄箭山村的一座老屋。这座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屋,由于风雨的侵蚀,已经有些破败,厢房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但一窗一木都渗透着历史的厚重。离老屋不远是一座小石桥,在几株树藤的映衬下颇有几分野趣,这正是黄宗羲的著述中提到的家乡小桥——黄家竹桥。这黄氏一门,出了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两位天文学家。
⑤黄宗羲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经世致用”。兵、农、天时、地理和物理等都属于“经世致用”的学问,年轻时的黄宗羲花了十年时间钻研科学,到了“痴绝”的地步。他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国家取士制度表达自己的观点:“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是也。郡县上之于朝,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否则罢归。”在明清时代,学子们读八股考科举,死气沉沉,万马齐喑,而且科学技术被当作“奇技淫巧”,不屑一顾,更有甚者加以冷嘲热讽。黄宗羲希望有人学科学知识,并实用于国民生计,希望朝廷重视提拔这些有“绝学”的人才。
黄宗羲一生于学问用力甚勤,著述极丰富。编选者不计,仅著述就有100多种、300多卷,字数在300万字以上,涉猎哲学、经学、史学、文字学、天文学、物理学、历法、数学、文学及艺术众多学科。黄宗羲的科学著作,据统计共22种,其中历学11种,地理学5种,算学5种,乐律学1种。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大多已经佚失。
黄宗羲不仅通贯古今中西的天文历算,而且将之广泛应用于其经史之学的考辨中,可谓是清朝天文历史年代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谓天文历史年代学,是指用天文历法推算与古籍天象记载相对照推证古史年代的科学。黄宗羲对武王伐纣年代、春秋日食记录、孔子生卒年月等的考辩论,用的就是天文历史年代学的方法。武王伐纣年代的考辨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一件大事,对于廓清中国上古史特别是商周年代学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为作为商周交界点的武王伐纣年代若不能精确确定,则所谓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终归是虚无缥缈的空说。
黄百家是黄宗羲的季子,是个奇才,他的学问跟他的名字一样,百家皆通。其学术活动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天文、数学等方面成就极高。他是中国介绍哥白尼日心说的第一人。在《天旋篇》中,黄百家不但叙述了西方宇宙论发展史,而且完整地介绍了哥白尼日心地动说的核心内容,这是该学说在中国见诸文字最早的。虽然黄百家最终对哥白尼的学说产生了疑问,但他对哥白尼学说的介绍,无疑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项伟业。
(摘编自2010.10.8《东南商报》,作者:张落雁,周东旭;有删改)
10.下列对通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宗羲的墓地和故居在距离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暮春时节,“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拜谒。
B.黄宗羲是通“天地人的大儒”。他在人品上自比严子陵,在成就上自比虞喜。他是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成就辉煌。
C.黄宗羲用天文历史年代学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年代进行考辨,目的是要确定商周交界点的精确时间,这项工作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D.黄百家是黄宗羲的小儿子,是个奇才,学问如其名:百家皆通。他和父亲黄宗羲一样博学多才,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杰出的科学家。
E.黄百家虽然对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有所怀疑,但还是在中国最早完整地介绍了该学说的核心内容,完成了这项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伟业。
11.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来到黄宗羲墓地,“让人扫却一切烦扰,心境变得格外宁静”。请简要说明作者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⑤自然段,回答问题。
(1)黄宗羲把历算、乐律、测望等称为“绝学”,根据他的说法,请简要概括“绝学”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宗羲对国家取士制度有何看法?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你的理解,请推断黄宗羲给小儿子起名为“黄百家”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C项,溢:流露。
答案:C
2.解析:D项,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暴君。
答案:D
3.解析:在所有分组中,A项正确,①③⑤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连词,表修饰;⑧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答案:A
4.解析:②④都是判断句。①介宾短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
答案:A
5.解析:D项,“导源”的意思是“出自、来自”“从……开始”。
答案:D
6.解析:A项,“以”,都是介词,把。B项,“者”,①代词,……的人;②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补充音节。C项,“之”,①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为”,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答案:A
7.解析:②是对刘邦无耻言行的批评,不能视为依据。⑥是假设没有君主的情况,也不能成为依据。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C
8.解析:D项,作者只是批判浅陋无知的“小儒”,并不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否定。
答案:D
9.解析:在所给的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第(1)句重点是“溢”与“辞”;第(2)、(3)句重点是反问句式“岂……乎”与“独……乎”。
答案:(1)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
(2)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3)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
10.解析:A项“暮春时节”改为夏末或初秋时节。荷花在夏季开放,“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夏末秋初的景象。D项“黄百家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合文意。黄百家的学术成就主要在自然科学上,“百家皆通”是夸张的说法。E项黄百家对哥白尼学说有所怀疑,是在介绍了他的学说之后。该项把时间关系说颠倒了。
答案:BC
11.①黄宗羲的墓地远离尘世的纷扰,自然环境优美而宁静;②墓地使人联想到黄宗羲淡泊宁静、刻苦治学的情景,心境也随之变得纯净;③青山埋忠骨,置身于此,人们排除了一切世俗杂念,静静地凭吊伟人。
12.(1)①绝学具有民族特色,独特而绝妙,对社会很有用处;②绝学不易被人掌握,也不被人重视,面临失传的危险。
(2)①他主张郡县向国家推荐确有发明创造的人才,经考核后量才录用;②他认为读八股考科举,死气沉沉,不利于国家培养人才;③他希望人们学习科学知识,并实用于国民生计,希望朝廷重视提拔“绝学”人才。
13.①他希望儿子全面学习,不要偏科,成为一个“百家皆通”的人才;②他希望儿子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吸取“百家”精华,不断丰富自己。
课件13张PPT。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原君(节选)文本
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文章第一段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文章题目为“原君”,第一段则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就需要有人处理一些公共的事情,凝聚天下人心,执掌正义公平,君主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那么这种顺应时势而生的君主的天然职责就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职责,所以做君主理应是很辛苦的,因此,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而奋力承担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作者之所以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君主的做法作铺垫,与后文形成了对比。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文章在阐明君主产生的原因和应有的作用后,指出“后之为人君”对待君位的观点态度与古人截然相反:他们以为天下的权和利“尽归于己”,他们“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他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接着进一步指出,由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必然是残暴的:“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奉我”“一人之产业”,并“视为当然”。进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原君》作为一篇声讨封建帝王专制独裁统治的檄文,它给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在《原君》篇中,黄宗羲首先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个天赋人权的命题,即每个人有争生存求幸福的权利,而这个人权却被君主剥夺了。那些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君主个人把天下当成了私产,将“天下为主,君为客”颠倒成“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他揭露了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的罪恶。从秦始皇到康乾盛世,黄宗羲第一个这么深刻地揭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罪恶,喊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第一个把皇帝当作“寇雠”“独夫”,这对以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以视作黄宗羲这一思想的直接渊源。而稍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对君民关系的形象化的描述。到黄宗羲这里,对这些传统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明确了“君”“民”两者之间的根本与衍生、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而不再是使用“贵”“轻”这类性质模糊的形容词,也不再使
用表面形象,而是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定性明确的词汇确定了两者之间不容颠倒的关系。这一贡献是传统儒家“君”“民”思想所未能够达到的高度,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阐述问题流于经验主义、缺乏逻辑思辨的缺陷。从这点来说,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源于传统儒家思想,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君主观。
具体分析一下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可以看出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涵。首先,在“君”“民”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对“主”“客”的相对界定承认了两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有利益的对立。他用“主”“客”来界定两者之间事实上的矛盾。其次,“天下为主”强调了“天下”是根本,天下之人的利益是优先的,但因其数量巨大无法同时行使其权力而不发生冲突,因而需要找出能代表其利益的执行者,具体表现为君的存在。相互关系中“天下之民”居于无可置疑的主动地位,其利益是不可侵犯的。再次,“君为客”强调“君”居于次要地位,君是在保障民的利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相互关系中“君”既然居于从动地位,那么假如君权被不当使用以致侵夺了天下之民的利益,
也即君、民之间的地位本末倒置的话,根据君“客”、民“主”的原则,也就意味着“天下之民”有权依据自己的利益去更换“君”,以更好地代表自己的利益。最后,既然君为“客”,那么就意味着君的存在目的要围绕着天下之民这个“主”而展开,也就是说君是为天下之民服务的,其存在的依据与最终目的都是天下之民的利益。因而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指出“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一语道破了君的真实地位和应然目的。
依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原则,黄宗羲对社会现实中君权的滥用做了极为严厉的批判;根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前提,推出“立君为天下”的结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前提,黄宗羲描绘了“天下之法”的宏伟蓝图,强烈反对当时社会现实中被他视为“一家之法”的法律。其思想的深度和可延伸度都是传统的思想所不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