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课件+检测)(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课件+检测)(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6 17:45:20

文档简介


佛理禅趣 有益生活
对于“禅”这个概念,宗教界和学术界都非常熟悉,特别是六祖慧能,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并占据了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禅宗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现实生活起到了不小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佛家认为:禅是一种体现自然生活的人的精神世界,是宇宙与人生的总体,禅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它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体、超越物我的精神世界。禅是“以心传心”,通过心灵的顿悟方法获得,而并非仅限于文字意义上的禅法。禅是智慧的体现,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生哲学观,不是建立在逻辑和分析的基础上,而是超越思维、语言、形象的表达。禅也不是神秘主义、虚无主义和宗教意义上的理论,是一种超越宗教性和人们对事物现象上的认识,通过事物的现象对物质世界本质上的真实认识。通过禅的功能启迪人类封存已久的潜意识智慧,而这种智慧是一种本能的智力,而不是通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所以说禅能正确认识人们日常生活的事实,显现在最平凡、最普通、最平定的人的生活里。人们以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对身边的事物和日常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就会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自性平等、物我一体。所以说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语言、文字、形象所能表达的。禅是一种实际的、平凡的、活生生的生活现象,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也各具风格无一类同,这种境界和感觉唯有修禅者本身能以心有所悟,而他人是无法想象和体会到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认为“禅”不需要文字、语言、经教的描述,只要直接地把握生命事实的核心,求得“心”的安住即是“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这些都被认为是建立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人们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就必须离开“贪、瞋、痴”。而正由于这三种对他人不利的因素,使每个人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却造成了对他人无法估量的伤害。所以这种损害他人利益,而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站在“禅”的人生角度而言,那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所以“禅”把这种心态称为“三毒”,如同毒蛇不仅能伤害他人性命,同时也会伤害自身性命一样。我们今天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禅”的真实含义,并且运用“禅修”的方法去诊治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就不仅可以使自己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社会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有利的影响。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 《坛经》两则
慧能(638—713),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禅宗创始者,在世界思想界享有崇高地位,与孔子、老子并称“东方三圣人”,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少年家贫,以卖柴为生。青年时赴湖北黄梅拜五祖弘忍为师。得五祖密传衣钵后,为避对手加害,隐遁在广东四会、怀集等地达15年。后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发受戒,此后在曲江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讲经说法近40年。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故居国恩寺圆寂,享年76岁。其真身(肉身)及衣钵此后迁回宝林寺,供奉至今。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教禅宗最有名的偈语,是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禅意诗。慧能遇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日风动,一日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被毛泽东称作“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大跃进”。慧能主张“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和“暗不自暗,以明故暗,以明变暗,来去相因”的宗旨,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
《坛经》为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辑录。书中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后经神会顿教一系大力弘扬。其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等。据流传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脉相承。
一、注音
三更________ 信禀________
曹溪________ 利钝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言
法
住
即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________
何以渐顿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 ________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________
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________
何以渐顿 ________
五、积累名句
____________,当令自悟。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ɡēnɡ bǐnɡ cáo dùn
二、言:动词,说话 名词,言辞 动词,谈论 名词,记载言论的书籍
法:名词,法门 名词,佛法 动词,效法,学习 名词,法规 名词,原则
住:动词,停留 动词,做住持 动词,居住 动词,居住
即:副词,即刻 连词,虽然 副词,立刻 动词,登基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见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渐悟和顿悟
四、省略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省略句
五、法以心传心 见迟即渐 见疾即顿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自悟:自我醒悟
C.若住此间 此间:这时候
D.未知根本事由 事由:原因,根源
2.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祖夜至三更
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
C.(如果)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这里)
D.何以(区分)渐(与)顿
4.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南能北秀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受:给予
B.若住此间 住:停留
C.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去:离开
D.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宗:派别
6.对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法以心传心 ②何以渐顿 ③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④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7.下列语句中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C.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D.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害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密传授《金刚经》。
B.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笈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
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
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慧 能 拜 师
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节选自《坛经》卷二)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却:回头
B.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宿:准备
C.大师遂责慧能曰 责:责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发:安排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象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C项,此间:此地,此处。
答案:C
2.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答案:D
3.解析:B项,“自悟”前省略的应是“弟子们”。
答案:B
4.解析:B项,最能体现受禅宗影响,该诗写禅院的山光、潭影给人的感受,其中“鸟性”和“人心”都能体现禅宗的自心反省和自心觉悟来正知正见。
答案:B
5.解析:A项,“受”的意思是“接受”。
答案:B
6.C
7.解析:B项,是假设关系,其余三项是并列关系。
答案:B
8.解析:C项,“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不是形容身体虚弱,而是说传授法器时的危险。
答案:C
9.解析:在这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对一些佛教专用词语的理解,如“法”“渐顿”“见”等。
答案: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的见性有快有慢,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10.解析:B项,宿:过去的,本来的。
答案:B
11.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B项,“即”,①②都是副词,就。C项,“作”,①传授,②干,从事。D项,“更”,都是“再,又”的意思。
答案:C
12.解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A
13.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
答案:D
14.解析:(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问语气。(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
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
(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
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课件11张PPT。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5 《坛经》两则文本
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坛经》是佛教经典,作为21世纪的我们,了解禅宗以及《坛经》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禅宗的创始人慧能不仅是佛教信徒,也是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禅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史、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作用。通过对《坛经》的学习,我们能获得对佛法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心反省、自心觉悟来正知正见。也可以用《坛经》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升华烦恼为菩提,变染污的“环境”为清净境界。
2.怎样理解“南能北秀”“法即一宗”,却分“渐”“顿”的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在佛教史上,“南能北秀”代表的是当时南、北二方禅法的派系,实际上都是禅宗一派。南方主要是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禅法,北方主要是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禅法。慧能虽然家庭出身、文化学识、社会地位等都不及神秀大师,但是他对佛学的理解以及后来他主张的“顿悟”思想,却给后世禅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可以说,顿悟和渐悟,是慧能与神秀禅法思想的最大差别。
3.佛家经典多佶屈聱牙,《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相间的文字风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便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质朴简洁,对“何以渐顿”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二是善于运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生动形象。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教归纳起来,有两条路,就是“顿悟”与“渐修”。禅宗过去是标榜“顿悟”。顿悟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上等根器还不算,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言下顿悟,一句话就顿悟了。另外一条路是“渐修”,慢慢来,一步一步来。这就是南顿北渐。
东山法门,起源于四祖道信,完成于五祖弘忍。四祖的东山法门禅法,也就是“念佛禅”,念佛禅的修行模式为“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念佛者谁”。念佛禅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为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门,史称北渐。
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丝毫没有变化,所以当年弘忍禅师曾赞叹道:“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六祖嫡传的并不是自四祖、五祖的东山法门,而是嫡传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法。六祖脱离如来的一切经教,还原出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本色,史称南顿,这是六祖的责任,也是五祖选择六祖为衣钵的缘由。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98篇,全书两卷,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百喻经》中的故事原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这本书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不仅《百喻经》如此,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一、注音
嫌________ 嗤笑________
庵________ 敕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益
患
归
当
为
三、古今异义
食已口爽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________
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________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________
五、分析句式类型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________
汝马本黑,尾何以白________
何以不乘________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________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________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________
六、积累名句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佛教名言)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佛教名言)
答案:
一、xián chī ān chì
二、益:动词,增加 名词,好处 名词,好处 副词,更加
患:动词,祸害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名词,危机 名词,灾祸 动词,担忧
归:动词,回到 动词,归顺 动词,回到 动词,女子出嫁
当:副词,就 副词,则 副词,应该 副词,应该
副词,就
为:介词,给 动词,成为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表被动
三、古义:败坏 今义:明朗率直;畅快;违背;差失等
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乏力饥饿 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战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五、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被动句 被动句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复:同样
B.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当:应该
C.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积:聚集
D.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涂:涂抹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B.过去有人,痴无智慧
C.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D.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有关本课寓言的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渴见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切不可因为目标远大而放弃一切努力。
B.《入海取沉水》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舍大材取小用。
C.《尝庵婆罗果》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诈言马死》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自己本无可责备,但不能自欺欺人。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诈 言 马 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驼 瓮 俱 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诣:到
B.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怖:害怕
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默:沉默
D.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复:同样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7.下列语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市卖之,以其贵故,(沉水)卒无买者
B.(那人)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在)死人中
C.(骆驼)既不得出,以(入头瓮中食谷)为忧恼
D.(那人)即用其语,以刀斩(骆驼)头
8.下列有关《入海取沉水》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他把沉香运回到家里。
B.由于沉香的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他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C.他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D.那人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愚人集牛乳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吸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吸取。”作是念已,便捉牛母子,各系异处。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吸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众宾,或瞋或笑。
子死欲停置家中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认人为兄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摘自《百喻经》)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集牛乳,以拟供设 拟:打算
D.牛乳渐多,卒无安处 卒:最终
C.待临会时,当顿吸取 顿:停留
D.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深:很,十分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是“愚人”被嗤笑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
②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吸取
③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
④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⑤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
⑥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人集牛乳》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做事要预先准备,但准备的方法要得当,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B.《子死欲停置家中》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能采用躲避的方法处理问题,更不能一错再错,使问题严重化。
C.《认人为兄》讽刺了那些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之徒。“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一语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其心态。
D.《认人为兄》的故事中的“愚人”不同于前两则故事中的“愚人”,在现实生活中,“认人为兄”的故事更容易发生,更带有讽刺性。
14.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愚 人 答 言 我 以 欲 得 彼 之 钱 财 认 之 为 兄 实 非 是 兄 若 其 债 时 则 称 非 兄 人 闻 此 语 无 不 笑 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作是念已,便捉牛母子,各系异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B项,“当”应为“则,就”。
答案:B
2.解析:A项,“至于”文中的意思是“到”;C项,“经历”在文中的意思是“经过”;D项,“自得”在文中的意思是“自然就会”。
答案:B
3.解析:A项,“与”,①动词,给;②动词,结交,亲附。B项,“者”,①代词,……的人;②助词,表停顿。C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D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表停顿。
答案:C
4.解析:C项,理解错误,《尝庵婆罗果》的故事的寓意是,尝试是可以的,但人不可能一一尝试,要学会类推。
答案:C
5.解析:D项,复:又。
答案:D
6.解析:A项,“之”,都是代词,代物。B项,“以”,都是介词,因。C项,“既”,都是副词,已经。D项,“所”,①与“在”构成所字结构,表处所;②表被动。
答案:D
7.解析:C项,应为:(骆驼)既不得出,(那人)以(入头瓮中食谷不得出)为忧恼。
答案:C
8.解析:A项,“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是“积有年载,方得一车”,“年载”是“一年一载”的意思。
答案:A
9.解析:在第(1)句中,注意“傍”是通假字;“语言”是同义复用,“语”即“言”;“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白色”。第(2)句中,“我教汝出”为省略句,应为“我教汝出(法)”;“自得”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意思是“自然”。
答案:(1)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
(2)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10.解析:C项,顿:立即,立刻。
答案:C
11.解析:A项,“或”,都是代词,有的。B项,“乃”,都是副词,才。C项,“为”,都是动词,作为。D项,“而”,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
答案:D
12.解析:①看不出“愚人”之“愚”,⑥是别人对“愚人”的质问。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B
13.解析:A项,理解绝对化,“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宜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蹴而就的”。
答案:A
14.(1)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2)解析:注意“异处”“道异”“庄严”等词的含义。
答案:①他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捉住母牛和小牛,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
②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
参考译文:
愚人集牛乳
过去有一个愚人,准备宴请朋友,想收集一些牛奶,准备设宴时用。于是他想:“我现在如果把每天吸出的牛奶储存起来,牛奶会逐渐多起来,以至无处储存,还会发酵酸坏掉。不如就放在牛肚子里装着,等到举行宴会的时候,再一起把奶挤出来。”他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捉住母牛和小牛,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一个月以后,他才举行宴会。迎接安顿好来的客人,牵过牛来,打算挤奶。可是这头牛的奶已经干瘪得挤不出来。前来的客人有的瞪着眼,有的笑话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子死欲停置家中
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旁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大大地嗤笑他,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
认人为兄
从前有一个人,容貌端正,非常聪明,知识渊博并且很有钱财,在社会上很有地位,人人夸奖他。那时有一个愚人,看到他如此出色,就对人说他是自己的哥哥。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有钱,在急需的时候,可以借用,所以称他为哥哥。而看见他偿还欠账的时候,便又改口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旁人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奸诈之人,为何在需要钱财时,就说他是哥哥,等到他负债时,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愚人说:“我想得到他的钱财,才称他为兄长,他实际上并不是我的哥哥。如果他欠了债,我就不称他是自己的哥哥。”听了这番话的人,没有不耻笑他的。
课件14张PPT。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文本
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愚人食盐》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对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入海取沉水》的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不能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除去这层宗教的意思,这则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故事中的主人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3.《尝庵婆罗果》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一一尝之”,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规律,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4.《驼瓮俱失》的故事在今天一定不会出现,那么这则故事还有没有寓意?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百喻经》是一部以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本书又名《百句譬喻经》《百句譬喻集经》《百譬经》,内中尤以《百喻经》之称最为直率简明而易懂,故流传最广,甚至超乎它的原名“痴华鬘”。本书以“百喻”为名,实际上只有98篇。98篇譬喻均由故事和说教两部分组成:故事是先导,是说法的手段;说教是终结,是撰者编书的目的所在。
在98篇故事中,动物寓言仅5则,直接嘲讽痴人的故事有93则,占绝大多数,它们所摹画的全是些幽默可笑、滑稽荒诞的事情。故事的戏剧性在于痴人自有一套愚人的思想方法和处世规则:所思所虑明明是谬误,却还自以为高明;所作所为虽极其粗憨迂阔,但他们干这些蠢事时却始终有一股认真劲。作为局外人冷眼静观时,对他们的执著不免或欷歔嗟叹,或嗤之以鼻,但同时也必定会心有所悟。譬喻后半段的说教部分正是要帮助读者参悟的。伽斯那之所以编撰《百喻经》,不是因为他对那些故事有什么特殊的爱好,而是想借助故事说明佛教的道理,所以他在每个故事的后面都发了一段议论,以指点读者。说教部分的内容可以大略分为几类:
其一是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如《愚人食盐》中批驳外道妄滥绝食,白白损害身体而无益于道。其二是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内中的具体原因很多,可以总的概括为痴人具有贪、嗔(书中原文作“瞋”)、痴三毒,正是这三毒使痴人的言行除可笑外,还时常可鄙。其三是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佛陀认为消除三毒的根本办法是皈依佛教、解悟佛理,并精进实修,修习过程中又要勇于发出忏悔,不能因为犯一戒而更犯众戒,毁坏道业。其四是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在小有财物时就要勤于施舍,不要指望家资巨富时再行善举,因为时运难料,未来之事深不可测,也许不会再有积功累德的机会。其五是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
伽斯那认为譬喻中的故事就像那裹药的树叶,说教部分宣讲的佛法才是那真正有价值的神奇的药物,读《百喻经》的人应当着重领会譬喻中所讲的佛教道理,并像用毕药剂便丢弃树叶一样,领悟佛理后也不要迷恋故事本身。可见从伽斯那编撰本书的目的来看,其真正看重的还是后面的说教部分,弘教布道的目的十分明显。《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意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