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中外史纲要》(下)第15课_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24页)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统编《中外史纲要》(下)第15课_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24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6 22:4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 15 课 因时而变——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基辅罗斯
882—1240年
莫斯科公国
1283—1547年
罗曼诺夫王朝
1613—1917年
沙皇俄国
1547年加冕为沙皇
不到4个世纪的时间,俄罗斯版图扩大了8倍
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工厂的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领取微薄的工资每天劳动11个小时以上。这种状况大约相当于1850年以前英国或法国工人的处境。工会是非法的,罢工也被禁止……大多数企业则隶属于沙皇政府。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经济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阶级条件: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政治条件: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组织条件: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思考1:结合材料和教材P89,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
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一 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较慢,要看这个国家里工业是否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法德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
问题:按照马克思的看法,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俄国发生吗?
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列宁主义——内容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对俄国的认识
“一国胜利论”
建立政权的方式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先进多国同时胜利论
落后一国首先胜利论
◎演讲中的列宁
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宁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9月27日——10月5日,列宁执笔的《火星报》声明:首先应做到巩固的思想一致,同时建立一个组织,只有这样,党才能稳固的存在,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
——沈志华《苏联共产党九十三年》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
——列宁
俄国一战强征1500多万壮丁入伍,占全国男劳力一半。前线接连失利,到1917年,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濒于崩溃……战争、破坏、饥荒造成的一切灾难全都压在劳动人民,压在工人阶级身上。1917年工人的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
——(苏)明茨主编《世界通史》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加速革命爆发。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俄国爆发两次革命:第一在3月,第二次在11月——《全球通史》
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1、“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人民群众的诉求:
和平!土地!面包!
2、列宁主义的诞生,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两个政权并立
发展不足的资本主义
沙皇专制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与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
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革命结果
推翻封建沙皇政府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并存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土地法令》
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和平法令》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约布《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①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陷入内战
② 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列宁(1918年)
实质: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全部企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列宁《论粮食税》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影响
经济危机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1921年2月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1921-1925)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余粮征集制
全部企业国有化
配给制,义务劳动
禁止自由贸易
固定的粮食税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以租让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自由市场,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工资制,按劳分配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1921-1925)
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到1929年12月,斯大林得以公开宣布:“我们所有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就把它抛开。”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斯大林模式(1928—1953)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
——《全球文明史》
同志们!决不能减速!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50年至100年,我们应该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路程……没有重工业,就没有一切现代化的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选集》
国际因素: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国内视角: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
问题:为什么斯大林选择抛弃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1928—1953)
“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意图(1921-1940)
1928-1932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3-1937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
斯大林模式——经济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单一公有制
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牺牲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斯大林模式(1928—1953)
“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强制手段和“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变革……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的“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要也得到了保证。但是,这场强迫改造农民的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规律,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斯大林模式(1928—1953)
“大清洗”运动(1934—1938)
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约,也不受党和政府机关的制约,完全将个人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在党和国家的明一下实行个人专制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清洗”是苏联确立“斯大林模式”体制的最后一个环节。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斯大林模式——政治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斯大林模式(1928—1953)
积极评价:
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评价:
排斥市场经济;
片面发展重工业;
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跛足的巨人
课堂总结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
背景:一战与1917年俄国革命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2017·江苏高考·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课堂检测
(2022·湖南高考)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2020·江苏高考·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课堂检测
(2020·山东高考·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课堂检测
方式 时间 手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