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21:5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二单元综合 基础巩固习题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沙门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认为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妻子,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国家得到好处。这反映了当时 (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学的发展遭遇社会危机
C.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
D.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
2.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3.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从此获得基督教会支持。6—7世纪的西欧,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是在修道院。这样,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这些反映了 (  )
A.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一片黑暗
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平起平坐
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的一切权力
4.柏拉图重视数学知识,据说在其创立的“学园”大讲堂的门前写着“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这反映了柏拉图重视(  )
A.人文主义 B.自由主义
C.平等精神 D.理性精神
5.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佛教徒强调“内(儒)外(佛)兼修”,认为戒骄杀为仁,戒盗为义。佛教徒如此行为是因为 (  )
A.儒学理论非常成熟、完善
B.儒学理论与佛教理论精神相同
C.调和佛学和儒学,便于传播
D.佛教对各种思想采取宽容态度
6.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
A.道家、法家 B.道家、墨家
C.道家、儒家 D.儒家、法家
7.《罗马民法大全》的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对《罗马民法大全》编纂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查士丁尼 B.克利斯提尼
C.哈德良 D.梭伦
8.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
A.民主与科学 B.尊孔复古
C.中体西用 D.托古改制
9.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权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
A.阿克苏姆王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古代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0.古代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下列文化成就属于古代埃及的是(  )
A.《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C.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1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度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1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
A.反映资本主义时代要求
B.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反思
13.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14.“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
A.罗马帝国 基督教
B.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
C.拜占庭帝国 东正教
D.基辅罗斯帝国 东正教
1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吉尔伽美什》 D.阿拉伯数字
16.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  )
A.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C.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7.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这表明(  )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18.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  )
A.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19.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娲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 (  )
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
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
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
20.“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21.《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 (  )
A.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中国文明的日本化
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22.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2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众多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以及拜占庭帝国争相以“罗马”真身自居。这主要是因为 (  )
A.各族崇尚罗马帝国的武力
B.与教会争夺罗马城的需要
C.万民法促进各族身份认同
D.利用罗马名号扩大影响力
24.《三国史记》是高丽历史学家金富轼等奉高丽仁宗之命在1145年以汉文所写成的正史,记载朝鲜三国时代的历史。这里的三国是(  )
A.高句丽、百济、新罗
B.高丽、朝鲜、新罗
C.高句丽、百济、朝鲜
D.朝鲜、百济、新罗
25.2007年2月,印度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
A.玄奘长期生活于印度那烂陀
B.印度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26.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二、非选择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8年5月30日《光明日报》载:“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内部各种文明间的联系、交流,而且表现在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借鉴与发展上。”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在吸收借鉴中坚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主题,结合中国史所学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中的债务法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
材料三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罗马民法大全》
(1)材料一、二说明了《十二铜表法》哪些特点
(2)有人在分析完《十二铜表法》后认为其颁布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3)以上材料说明了罗马法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以前,中西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而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对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公元9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至20万居民。它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玛雅语为Tetun),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贵族的话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 金字塔石造建筑
材料三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是否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年代。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的作用。
(3)结合古代非洲和美洲的相关史实,理解材料三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同儒家文化相融合,C正确;A中颠覆说法错误;B材料中说的是佛教的发展而非儒学,排除;D中“三教合流”不符合材料主旨。
2.D
 
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选D。A项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3.B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的地位。依据材料自496年法兰克国王寻求教会支持,到6—7世纪时基督教会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者可知,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故B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表述错误,排除。
4.D
 
在柏拉图看来几何具有理性的色彩,“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则体现了柏拉图重视理性精神,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文主义、自由主义,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理性精神而非平等精神,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C
 
6.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综上分析,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7.A
 
《罗马民法大全》是查土丁尼下令编纂的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答案为A;B、D是希腊人,排除;哈德良在位时没有汇编法律,排除C。
8.A
 
由“科学与人权并重”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与科学。
9.D
 
君士坦丁堡在世界古代史上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故选D项。
10.D
 
A、B、C三项均为古代西亚的文化成就,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是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
11.D
 
由材料“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可知D项正确。
12.D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空谈,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是对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发展,宋明理学也包含了仁政这一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反思,答案为D。明末清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不能说进入资本主义时代,A错误;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主要是李贽的思想,不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B错误;这些思想家生活时期早于法国启蒙运动时间,C错误。
13.D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列宁率先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描述中国的社会形态,材料反映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社会有识之士中影响较广,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在中国得到传播,故D正确;材料说的是“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而非整个“知识界”,故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僚资本主义,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
14.B
罗马帝国形成于公元前27年,故A项错误;伊斯兰教诞生于6世纪末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性的帝国,故B项正确;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被称之为“拜占庭帝国”,故C项错误;基辅罗斯形成于9世纪,故D项错误。
15.D
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后经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充分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D正确。
16.A
“教皇为皇帝加冕”体现的是国王必须通过教皇为其加冕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也说明了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高于以法兰克国王为代表的世俗王权的这一社会特征,故A正确;B说法从图片中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体现出的是教皇与国王的关系,排除C;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
17.A
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C、D三项排除。
18.C
“神爱世人”是西方基督教的思想,排除A;B错误,题干与道家思想无关;“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C;D中的“延续性”材料无法体现。
19.A
根据材料中“自女娲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可知在犹太教传教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性,故A正确;材料中将东西文化放在平等的地位,所以说“外来弱小文化”表述是不对的,故B错误;“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故C错误;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错误。
20.B
“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
21.C
“和魂”指的是忠君爱国思想,“汉才”指的是中国文化,“和魂汉才”意思是利用中国文化为日本服务。故选C。
22.C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俑的形象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
2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促进了各族人民对罗马帝国的身份认同,故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众多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以及拜占庭帝国才会争相以“罗马”真身自居,故C项正确。武力的影响范围始终有限,不如法律的影响久远,且当时罗马帝国的武力早已不如当年,故A项错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与教会的关系是密切合作的,而非相互夺权,故B项错误;以“罗马”真身自居,确实存在利用罗马名号扩大影响力的目的,但这并非主要原因,毕竟内心的身份认同是利用名号的前提,故D项非最佳选项,排除。
24.A
《三国史记》是由《高句丽本纪》《百济本纪》《新罗本纪》《年表》《志》《列传》六个部分所构成,为纪传体的正史,故A项正确。
25.D
玄奘为探求佛学西行天竺,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返回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并将《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他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故D项正确。
26.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是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故本题答案选C;A、B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且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与题干荀子不相关,排除D。
【深化点拨】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尊奉天、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强调道法自然的精神;尊奉君主、亲人、师长,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中人本主义精神。
二、非选择题
27.
示例: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演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信仰、哲学观、习俗等,后期儒佛道三教合流,促进理学产生。唐代,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文化交流互动频繁,促进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各国文化、物产传入中国,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使国人冲破闭关锁国牢笼;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旗帜,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建立共和国,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责任内阁制,促进中国民主化进程。新文化运动期间,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以俄为师,促进中国共产党诞生及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进一步发展。(其他如艺术、作物、思想等主题,从反面角度论证僵化学习导致发展曲折等亦可)
28.
(1)特点:保留了大量古老落后习俗,诉讼程序僵化,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贵族利益。
(2)不同意。理由:《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产物,它的颁布使审判量刑有了依据,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并且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渊源,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罗马法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9.
(1)原因: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
(2)特点: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认识:持续发展、生生不息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现体用合一和中外贯通。
30.
(1)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2)作用:用于观测天文,传播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用于安葬国王或首领;传播宗教;等等。
(3)理解:从非洲内部考察,地处东北红海沿岸,与外界有广泛联系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较快,对后世影响也是积极的,而其他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即使是曾经发展到比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文明,后来也不知所终。美洲文明,曾一度繁荣,但是美洲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因此文明发展相对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