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复习达标练习
一、选择题
1.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
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
2.古代希腊、中国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 ( )
①循山势而建,错落有致 ②兼有宗教、政治和生活多重功能 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 ④有雍容华贵、体态轻盈的女性雕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1905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成立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思想为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4.西汉文翁在任蜀守期间,建立蜀郡学官,为郡学子弟免除徭役,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郡县官吏,汉武帝诏令天下郡国全部仿照蜀郡建立官学,中国地方官学制度就此确立。这表明 ( )
A.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 B.蜀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楷模
C.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在强化 D.蜀文化对全国各地影响深远
5.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71—197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
年份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学校数 955 73 1 058 1 234 1 326 1 461
学生数 97 980 147 094 264 321 348 896 405 030 385 521
A.“文化大革命”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B.职业学校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C.“文化大革命”后期职业教育有所发展
D.职业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感不强
6.直接催生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产生的时间是( )
A.约15世纪中叶 B.约12世纪中叶
C.约13世纪中叶 D.约14世纪中叶
7.清华大学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是在( )
A.1911年 B.1928年
C.1931-1948年 D.1923-1927年
8.印刷书的出现,依赖两个重要的条件:一个是印刷书的载体——纸张,一个是印刷的技术——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为此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
①北宋的毕昇 ②德国人谷登堡 ③东汉的蔡伦 ④春秋时期的孔子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9.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拿出了黄牌警告。张家界政府却一意孤行,又批准了投资达1.2亿元巨资、号称“世界第一户外观光电梯”的“百龙天梯”(下图)的建造项目。这说明( )
A.任何时候经济利益高于一切
B.政府的这种决策是无奈之举
C.绿水青山的确就是金山银山
D.“重申报轻保护”破坏了大自然
10.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5 000多年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11.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12.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蔡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13.“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是仅仅是标本和遗迹 ”面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相应的措施是 ( )
A.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反对对这类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
C.将导致价值丧失的世界遗产取消其世界遗产的资格
D.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
14.我国的长城等37处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 ( )
A.作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必须保护
B.为了充分保护,不能当作旅游资源加以开发
C.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一具体管理
D.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5.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它位于今天的( )
A.印度 B.中国 C.伊拉克 D.埃及
16.某同学为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确定了主题并收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不正确的是( )
主题 材料
A 民族交融 布达拉宫
B 徽商文化 皖南古村落
C 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故宫
D 明清时期的汉民居 平遥古城
17.关于先秦时期我国文化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私学还没有出现
B.其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C.地方官学已经开始设立
D.封建政府统一管理教育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最早,几千年来历史不断,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很多,现存古城很多,有许多古城的历史都在几百年以上,但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据调查,包括已经批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文物大概有50余万项,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遗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市的四合院、胡同现在已经决定不再拆了。过去提出改造旧城的政策,现在也应该转变为整治旧城和保护旧城的政策,一部分重点地区可以进行翻建。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伴随古镇风潮的兴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建筑风格和情调,与明清宫廷建筑风格极其相仿。近年来,房地产商又把安徽、江苏一带的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开发进了别墅楼盘之中,苏徽风格的仿古建筑大面积崛起。总体看来,目前城市中的仿古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明清宫廷建筑风格,二是苏徽民居风格。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受保护的古城文物在历史时限和数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对旧城由“改造”到“整治和保护”的政策调整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仿古”现象是对城市文明历史延续的重视和保护吗?请结合材料简述其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 白鹿洞书院 图二 雅典学院
说明: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因朱熹和陆九渊在此讲学而得盛名,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针锋相对地辩论,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各派古希腊知名学者。
比较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图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的信息并作相关说明。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天一阁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之所,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管理措施严密,四百年间,获准登阁者仅黄宗羲、阮元等10余人。清代阮元曾记载道:“司马(范钦)殁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方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不开锁。”范氏族约甚至规定:“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阮元还指出:“范氏以书为教,自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不与祭为辱。”
——据虞浩旭《阮元与天一阁藏书楼》整理
材料三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藏书的主要情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中一则材料主要情况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黄山所在地政府的做法是对黄山景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在于对日益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显然二者相矛盾,故选B项;A、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可能是政府的初衷,但此做法不可取,排除。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因山就势,高低错落,故①正确;布达拉宫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并不具有生活功能,故②错误;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反映了古希腊和中国西藏地区当时的宗教文化,故③正确;只有雅典卫城有雍容华贵、体态轻盈的女性雕像,故④错误。故①③组合正确。故选A。
3.B
依据材料可知,这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国立图书馆和省立图书馆都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思想;D项错误,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图书馆的设立没有关系。
4.A
汉武帝号令全国仿效蜀地建立官学,说明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故A项符合题意;汉朝时期蜀地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文化水平远低于中原地区,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学制度的确立,无法得出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强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蜀地的教育模式被各地学习,而不是蜀文化,故D项不符合题意。
5.C
根据“1971—197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表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后期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已经兴起,排除A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71年学校数为955,而1972年为73,无法体现“逐年上升”,排除B项;表格中仅有学生和学校的数据,没有政治方向的史实,排除D项。
6.A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的产生。
7.C
由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清华大学才组建成立,因此它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至少应该是在1928年以后,故选C项。
8.B
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北宋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①③正确,故答案为B项。②中的德国人谷登堡也为印刷书的出现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不符合“中国古代”的限制要求,故排除;春秋时期的孔子未对印刷书的出现作出过直接的贡献,故排除④。
9.D
A、B两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说法是正确的,但张家界政府的做法与此理念严重不符;张家界政府的做法是对大自然的破坏,故选D项。
1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故A项正确。自然遗产更多地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故排除B、C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良渚古城不属于这一分类,故排除D项。
11.A
依据题干材料“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说明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A正确;宋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印刷书籍大量出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错误;印刷术发展并没有促进宋代社会转型,而且题干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
12.B
由材料“世界受蔡侯(蔡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这是对造纸术的描述。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故B正确;A、C、D与蔡伦无关。
13.A
要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就必须加强保护,所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符合题意的,即A正确;反对作任何的改动、取消其世界遗产的资格的说法均过于绝对,所以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增加资金投入并非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D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应给予保护,故D正确;文化遗产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故A错误;各国的文化遗产由各国自己具体管理,故C错误;应当保护文化遗产,但也不应反对开发,应保护与开发并重,故B错误。本题答案选D。
15.C
根据材料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可知,这是两河流域文明,位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故C项正确。印度、中国和埃及与材料中的亚述、泥版文书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16.C
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是颐和园,符合题意,故选C项。布达拉宫体现汉藏文化的融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皖南古村落体现的是徽商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的汉民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7.B
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私学,A项错误;地方官学开始设立于汉朝,C项错误;先秦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正在确立过程中,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8.
(1)不同:中国古城文物的历史时限比欧洲长,但数量比欧洲少。说明: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关注开始渗透到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及城市历史延续性的保存和人文内涵、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
(2)不是。理由:单调甚至同质化的建筑风格抹杀了各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对商业价值的过分追求削弱甚至破坏了城市历史延续。
19.
信息一:都体现出尊重知识(或尊重教育或教育发达)的特点。
说明:前者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中地,是古代官办学校的补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摇篮地之一;后者体现古希腊私人教育的发展,是古希腊研习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
信息二:前者主要是宣扬封建统治思想或文化,后者成为西方奴隶制时代民主思想的摇篮。
说明:前者主要传播封建理学和心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后者主要是宣扬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信息三:前者体现出思想的日渐相对单一僵化,后者体现出思想多元与独立。
说明:前者与封建纲常伦理结合,成为束缚人心维护统治的手段,后者丰富了各派思想内涵,激发了多元思想创新,带动了社会风气自由开放。(注意:比较说明信息既可谈不同点也可谈相同点)
20.
(1)主要情况:分官方藏书和私人藏书;以保存书籍、延续文化为目的;具有封闭性;藏书馆管理严格;官方藏书设专门官员,具有政治色彩,私人藏书具有宗族色彩;等等。材料一主要情况的原因:吸取秦朝焚书坑儒的教训;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需要;等等。材料二主要情况的原因:维护宗族地位的需要;重视文化传承的传统;科举制度的影响;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书籍成为重要资源;等等。
(2)原因: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增强;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英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等等。影响:有利于英国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之一;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利于近代科技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为人类先进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知识条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