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22:0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单选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其表现不包括
A.诞生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C.促使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D.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奠定基础
2.为纪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圣雄甘地的诞辰,即每年的10月2日定为“国际非暴力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A.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使埃及获得民族独立
C.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判断,下列不属于文化侵略的有
A.西方传教士强占土地修建教堂,禁止信徒拜祭祖先
B.法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教会学校强迫学生背诵教义
C.五四期间教会学校要求学生“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
D.美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格致汇编》,宣传科学知识
4.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是
A.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召开万隆会议
C.伊朗爆发立宪革命 D.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5.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  ②二战期间东欧和亚洲兴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③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7.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8.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的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订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材料中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开始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区域集团化加强 D.民族的解放运动
9.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 B.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
C.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D.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
10.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我们今天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不代表固步自封,而是要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身,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下面哪些文化现象受到了中国以外文化的影响?
①春秋时期百家争鸣②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佛教兴起
③明中叶到清初自然科学的发展④鸦片战争后科技文化的飞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表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人数统计。对此表数据理解正确的是
A.多国部队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B.多国部队高科技军事技术占优势
C.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 D.海湾战争是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
12.从1917年5月开始,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逐渐减少。到1918年初,协约国新下水的船只数超过了损失的船只数。同时,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失败,力量对比更有利于协约国一方。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俄国退出“一战” B.德国发生水兵起义
C.美国参加“一战” D.中国政府对德宣战
13.某学者说:“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该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建设 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 D.帮助韩国克服金融危机
14.1961年,法国就其原来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未来举行公民表决,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人民以压倒多数投票赞成就自决举行谈判,但部分法国军官反对并发动了叛乱。这些法国军官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B.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C.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D.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15.《新全球史》说:“哲学家罗素评论道,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当欧洲国家的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人们在街头跳舞……”材料主要反映
A.各国民族主义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
B.欧洲民众对战争及战争胜利充满信心和期待
C.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主义是一战爆发根源
D.各国民众对二战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清
16.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17.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会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
二、材料分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
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现代史》
(1)概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做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2)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何新特点?
(3)简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材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记
经济
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政府机构
成立廉政公署
社会
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住屋,廉价提供给民众。
教育
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法律、习俗
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外交
196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
材料三 新加坡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据网络资源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大事。其中,利玛窦(1552—1610年)又是耶稣会在华逐渐摸索并形成较为有效的传教策略的关键人物,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末清初由天主教耶稣会充当中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可谓成果丰硕,不仅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与人文思想、西洋科技,还助推了东学西渐,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充满自然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源,例如,启蒙大师伏尔泰赋诗礼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称中国的宗教是理性的宗教。
——摘编自孙尚扬《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 1月8日至9日,中国驻光州总领事表示,领区各孔子学院(课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也是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他期待,新的一年,领区孔子学院(课堂)能够在培养和激发学员和学生对中国语言及文化兴趣方面有新的举措,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中国侨网2020年1月14日电《中国驻光州总领馆举办领区孔子学院工作交流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社会背景及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欢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和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产生的共同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917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月革命诞生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故A符合题意;二战后,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让位为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B不符合题意;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故C不符合题意;二战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奠定基础,故D不符合题意。
2.D
【详解】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3.D
【详解】
创办科学刊物,宣传科学知识,推动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不属于文化侵略,D符合题意;西方传教士禁止中国信徒“拜祭祖先”,强迫学生“背诵教义”“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意在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属于文化侵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0年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展开,A正确;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排除B;1905年,伊朗爆发立宪革命,排除C;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是在1999年,排除D。
5.B
【详解】
①属于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表现,③、④属于二战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表现,②本身就是错误的说法,因为二战后东欧和亚洲才兴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6.B
【详解】
由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的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B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排除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
7.B
【详解】
亚洲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儒家文化,说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故A项错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模式,故C项错误;D项说法本身有误,故排除。
8.D
【详解】
由材料可知变革之风吹遍非洲,民族意识的增长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A;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开始,排除B;区域集团化以1967年欧洲共同体为开端,排除C。
9.A
【详解】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史学,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创造出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A项正确;郭沫若个人的史学研究成果不能说明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B项错误;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不能说明“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C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构建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D项错误。
10.D
【详解】
根据所学,佛教是外传的,自然科学是从西方传入的,近代的科技是外来的,故②③④D正确;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内部的思想解放,故排除ABC。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的伤亡人数远远高于多国部队的伤亡人数,主要是因为多国部队拥有高科技军事技术,在战争中占了优势,B项正确;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占优势并非因为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A项错误;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与表格内容不符,C项错误;海湾战争是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4月美国参加“一战”后,协约国的海上力量不断增强,1918年初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失败,造成一战后期力量对比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一方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参加“一战”,C项正确;十月革命以后,俄国退出“一战”不是协约国海军力量增强的原因,A项错误;德国发生水兵起义是在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前夕,B项错误;1914年中国政府对德宣战不是1917年后协约国优势增强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13.C
【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这说明儒家思想对韩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韩国形成了团结协作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理学的影响
14.A
【详解】
本题解答关键把握分析的角度,即从法国军官自身分析,法国是殖民国家,阿尔及利亚摆脱殖民地国家的地位,将损害法国的殖民利益,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历史现象是相悖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新的国际政治体制”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D项未能从题干中的反映,故排除。
15.A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各国均或多或少存在着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思想的民族主义激发的好战情绪,它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前欧洲各国民众的好战情绪,并非强调其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期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前欧洲民众对战争的期待,不是二战前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C
【详解】
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士兵,进而影响到北非和亚洲,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排除A;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排除B;一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排除D。
17.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C项说法正确;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的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战争规模的信息,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18.(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新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2)总体看更为广泛、激烈和彻底,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具体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部分国家仍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建立民主政府;有的国家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寻求独立解放的道路;个别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交织在一起。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性,主要是争取或捍卫独立主权并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武装斗争,有的则引向现代发展道路。
(3)虽然它们大多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民族工商业……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信息,从当地经济、政治、阶级关系的发展,十月革命、一战影响和国际环境改变等方面,概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
(2)特点:根据材料二 “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中,亚非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整体和六个典型的代表,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等信息,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知识,从整体的范围、方式、水平,到各国具体的领导、道路选择,再到多样性和现代化发展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3)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方法,从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促进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调整等方面,说明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9.(1)刚摆脱殖民统治,求发展巩固独立成当务之急;“星(新)马分治”;国小、自然资源缺乏。(6分)
(2)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注重发挥政府社会职能,以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设;依法治国;重视教育,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积极依托区域优势,走区域经济集团化道路;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不照搬西方模式。(言之成理,任意三点9分)
【详解】
(1)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概括新加坡改革的背景: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新加坡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新加坡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缺乏,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二、三新加坡改革的具体措施,从经济、政治、社会、教育、法律、习俗、外交等方面总结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加坡改革·背景和措施
20.(1)社会背景: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教会积极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策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教义相融合;结交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争取支持。
(2)原因: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多;中外政府的大力支持。
(3)历史价值: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有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与借鉴互惠。
【详解】
(1)社会背景:根据利玛窦所处的时代可知,当时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洲教会积极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策略:根据材料“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可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教义相融合;根据材料“,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可知,结交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争取支持。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欢迎的根源是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学院代表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吸引力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影响得益于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多;孔子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中外政府的大力支持。
(3)历史价值:根据两者的活动看,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根据材料“不仅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与人文思想、西洋科技,还助推了东学西渐,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充满自然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源”“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可知,两者有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与借鉴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