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5 22:2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公元前2世纪,张骞在大夏(古国名,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非常惊讶地看到了蜀布和邛竹杖,经询问当地人,才知“市之身毒国(印度)”。这反映了( )
A.“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 B.成都平原的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C.“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 D.河西走廊的交通地位至关重要
2.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也,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3.波斯老贾渡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主要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D.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4.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有50多枚。这些金币的生产年代跨越两个多世纪,其中新疆出土11枚、宁夏10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3枚、陕西11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具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5.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海域被发现并打捞出水,文物中瓷器众多,约有67000件,年代主要是在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烧制的产品。这些瓷器( )
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 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C.见证了亚洲的海贸交流 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
6.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C.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7.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 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 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 )。
A.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 B.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C.“地理大发现”引起西欧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8.杰里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推动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
B.促使全球一体化体系正式形成
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
9.1500-1800年,人类进入了一段世界各地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商业贸易、生物学以及文化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促使生物多元化 B.商业贸易使世界各地差距缩小
C.新航路开辟促使垄断组织出现 D.文化交流促使各地价值观趋同
10.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使“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 ,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1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推销、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推动( )
A.世界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B.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得以消除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对等的利益 D.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12.美国经济学家乔治 泰勒提出“裙边理论”,他说:“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13.17世纪初,中国茶叶传入荷兰,成为上层社会的时髦饮品,价格高昂;18世纪初以后,茶价逐步平抑,加上贵族、文人等社会名流对茶的讴歌、赞许,喝茶之风遍及整个荷兰社会。这表明当时( )
A.荷兰共和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 B.独具特色的中华茶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C.欧美国家的饮茶之风盛行一时 D.国际贸易常伴随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14.故宫博物院钟表馆收藏了 18世纪200多件中外各式 钟表,其中较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下图)。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这件藏品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②“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③西方完成工业革命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尚书 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香精等。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饮茶习俗的变迁表
1630年 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
1662年 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风尚。
17世纪末 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
1750年 喝下午茶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有诗为证:当时钟响四下时,世界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
18世纪中期 有人批判:饮茶破坏了清教徒简朴勤勉的品质,让英国人崇洋媚外。
18世纪中后期 在英国,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一天喝两次茶。那些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茶成为英国的国饮;在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农工们咽下干面包,茶是它们不可或缺的饮料。
上表反映了17至18世纪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张骞”“阿富汗”“蜀布”“邛竹杖”“市之身毒国(印度)”等信息,可以判断出当时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已经有了贸易交流,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经由中国西南地区南行,再折而向西的交通线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故A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也,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而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仅是个例,不能说明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科技观念,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波斯”“流沙”“东国”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在丝绸之路上进行贸易的人所经过的地方,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故选A;没有陶瓷之路这一说法,排除B;中国古代丝织业发达,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只能体现出中国有丝织产品,排除C;材料只反映出这一时期可以在河边采玉,并没有体现出玉石业发达,排除D。
4.答案:B
解析:题干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故不选A。从题干的描述上来看,当时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罗马帝国都有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故B正确。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不选C。仅凭题干信息不足以确定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故不选D。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9世纪左右”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唐朝时期,“黑石号”中的文物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可靠证据,故选C项;青花瓷在元代成熟,粉彩瓷出现于清代,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B、D两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故排除。
6.答案:B
解析: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刺激了资本主义发展,而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没有这一作用,排除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地区和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明的交流,B正确。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贸易格局,而“海上丝绸之路”并没有改变东西方的贸易格局,排除C。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没有引发殖民扩张,排除D。
7.答案:D
解析:材料未反映殖民扩张对中西贸易的促进,而是反映新航路开辟对中西贸易的促进,排除A。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商业革命”,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瓷器在欧洲非常畅销,影响到欧洲的社会生活,选D。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对经济文化融合的推动。根据材料“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故D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的“正式形式”说法错误,排除;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文明习俗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生物学以及文化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说明由于世界联系的加强,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促使生物多元化,故A正确;“商业贸易使世界各地差距缩小"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文化交流促使各地价值观趋同”说法错误,故D排除。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革命将世界区域划分为二,一个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所在,另一个是商品输出的位置,故C项符合题意。A项只强调一方,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只强调了文化部分,说法片面,排除。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关贸总协定通过采取削减关税和减少其他贸易壁垒等举措,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与制度化方向发展,D项正确;“世界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得以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并不能实现对等利益,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资本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资本主义不是当时欧洲 主要的经济形态,受当时制度和思想的束缚,超短裙不会广泛流行,故A项错误;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也随之发展,超短裙会流行,故B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主,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会出现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追捧的现象,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利用“新经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应该流行超短裙而不是灰暗的长裙,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17世纪的荷兰是航海和贸易强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但据材料无法得出“荷兰共和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这一结论,排除A项;由题干不能得出茶叶“开始”走向世界,排除B项;题干只是介绍了荷兰,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茶叶贸易兴盛,给荷兰带来了巨额经济利润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在荷兰的传播,故D项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材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体现的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②正确。据材料“其中较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可知体现的是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④正确。西学东渐进程开始是在明代,①错误。机械钟无法反映西方完成工业革命,③错误。故B正确。
15.答案:(1)特点:商路种类多,区域广;商路形成时间早,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在商路发展过程中朝贡色彩突出;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交织。
原因
政治:中国较早形成国家,以及后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国力雄厚。
经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先进发达,手工业技术先进;商品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
文化:中国文明先进,同时域外文明、物产等对小国有较强的吸引力。
(2)新变化:商品范围扩大;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区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呈现出不平衡趋势,以欧洲为中心;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兴起;从以和平手段为主向以殖民侵略、掠夺为主转变。
影响: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已大规模的完成。南北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国际社会的交流(文化交流、物种交流等)。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可以归纳出商路种类多,区域广;根据材料一“据《尚书 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可以归纳出商路形成时间早,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朝贡色彩突出等信息;根据材料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交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可以归纳出商品范围的扩大;根据材料二“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可以归纳出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区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以欧洲为中心;根据材料二“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可以归纳出欧洲的重商主义思想兴起;根据材料二“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手段的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世界贸易中亚洲、非洲、欧洲等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世界贸易的影响等方面即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16.答案:示例一:
论题: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贸易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的茶叶传到了西方。16世纪到17世纪末,饮茶主要是在宫廷以及上层社会中流行,由于茶叶价格昂贵,使得饮茶是一种奢侈消费行为。18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增加了英国社会的茶叶供求,又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饮茶日益平民化和大众化,饮茶日益平民化和大众化,饮茶已经成为英国民众重要的日常饮食习惯,流行于社会各阶层。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
示例二:
论题: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折射出部同地区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更为密切,中国的茶叶传到了西方,饮茶习惯在英国社会的逐渐普及引发了部分人饮茶习惯的非议。有人认为女性喜欢饮茶是嗜茶,容易使人散漫,而且茶叶价格昂贵,与清教的简朴勤勉不相符,是崇洋媚外的表现,这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18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那些职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饮茶在英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普及,体现出部同地区文化的交融。
综上所述:英国社会饮茶风俗的变迁,由不太认同饮茶到饮茶的大众化,折射出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示例三:论题: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受不同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
示例四:论题:18世纪中后期英国饮茶风俗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解题时,首先按照题目要求,从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表里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英国饮茶风俗变迁所反映的趋势,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或影响,归纳出一个论题,比如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英国饮茶风俗变迁折射出不同地区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或者英国饮茶方式变迁受不同时代社会环境影响等。拟定论题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两三个史实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对该论题逐步展开论证,最后对论题和论证过程总结升华。整个论述过程中要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