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 历史试卷
【完卷时间: 7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该文字所述的历史事件 ( )
A.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C.意味着剥削阶级在中国的消亡 D.完成中华民族最深刻社会变革
2.1950年,上海一位民族资本家评价某事: “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据此判断一事件是 ( )
A.三大改造 B.银元之战 C. “一五”计划 D.米棉之战
3.歌曲是时代的产物。建国初一首歌曲中唱道: “咱们的土地回老家哟……自己耕种自己的田哟……多收粮食送前线,援助人民志愿军。”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54年6月,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指出: “中国的真正执政者第一次参加了在欧洲的这次会议,解决朝鲜问题的真正障碍,是由于直到现在不承认中国的地位”。中国参加的这次会议应是( )
A.巴黎和会 B.第26 届联大 C.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
5.1952年,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政府 ( )
A.发动“银元之战”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发动“大跃进”运动
6.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指出: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这次会议的召开 ( )
A.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
B.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完全解决
C.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
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 - 1 - (共 8 页)
7.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主席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可以查阅 ( )
A.《论十大关系》 B.《论持久战》
C.《论联合政府》 D.《井冈山的斗争》
8.这是某班同学设计的某期板报。其主题是 ( )
A.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英雄 B.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
C.改革开放中的时代先锋 D.建设小康社会的典范
9.据《新华半月刊》的统计,截至1958年9月25 日,由《人民日报》和各省报道的水稻亩产1.5万公斤以上的“高产卫星”达19起,小麦亩产 2500公斤以上的“高产卫星”11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
A.生产热情高涨 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C. “浮夸风”泛滥 D.“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10.下图所示内容,可以说明中美 ( )
A.终结了东西方的冷战局面 B.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C.政治分歧得到了彻底解决 D.外交关系持续改善
11.下图是某高一同学在知识梳理时制作的时间轴。与该时间轴最契合的主题是( )
A.巩固人民政权 B.社会主义改造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改革开放
高一历史 - 2 - (共 8 页)
12.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据此可知 ( )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B.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际格局演变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D.中国实力增强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高铁里程世界第一,载人航天和探月T程快速发展。这反映了我国 ( )
A.科技创新领先世界 B.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D.基础建设不断发展
1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 ( )
A.交往、交流、交融 B.开放、包容、均衡
C.共商、共建、共享 D.多元、 自主、平衡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思想理论 ( )
A.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B.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指导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D.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16.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考古学者认为,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 )
A.长期的传说 B.网络的资料 C.发掘的化石 D.古籍的记载
17.下图所示是某学者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与传播的研究示意图。据图可知,古代世界文明具有 ( )
A.相似性与多元性 B.共融性与互鉴性
C.本土性与单向性 D.继承性与包容性
高一历史 - 3 - (共 8 页)
18.下图为古代某一帝国形势示意图。该帝国是 ( )
A.马其顿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波斯帝国
19.公元2世纪,演说家阿利斯提德说,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罗马城汇合。他意在说明当时罗马城 ( )
A.疆域辽阔 B.商贸繁荣 C.法制混乱 D.农业落后
20.《全球通史》在论述古巴比伦王国时指出: “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律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 “这部法典”应该是 ( )
A.《权利法案》 B.《查士丁尼法典》
C.《汉谟拉比法典》 D.《十二铜表法》
21.某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该制度出现于 ( )
A.古代的南亚 B.中古时期的西非
C.古代的美洲 D.中古时期的西欧
22.阿拉伯文明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促进各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阿拉伯数字传播 B.伊斯兰教在全球的扩散
C.火药的早期应用 D.《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
高一历史 - 4 - (共 8 页)
23.“大化改新”时期,日本废除了独立性较强的“国”,设立新的地方行政机构“评”,但依然重用当地首领,任命他们为“评”的官吏。上述做法旨在 ( )
A 加速改革进程 B.建立幕府体制
C.维护地方稳定 D.提升天皇权威
24.从10世纪起,东非居民在漫长的海岸地带和附近岛屿上建立起数十个定居地,并以这些定居地为基地,渡过印度洋,与红海沿岸、阿拉伯南部、波斯湾、印度、东南亚乃至中国各城市展开了十分得利的贸易活动。这些活动( )
A.促进了文明交流发展 B.引发了早期殖民扩张
C.推动了非洲城邦发展 D.完善了埃及行省制度
25.玛雅人创造了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其艺术和科学闻名于世;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印加帝国建立了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然而,16世纪末这些文明都湮灭了。其主要原因是 ( )
A.各文明间缺乏交流 B.殖民者的入侵
C.美洲文明不断衰落 D.自然灾害频繁
26.1497年.达·迦马出发时带有葡萄牙国王致长老约翰(传说长老约翰王统治着印度,印度产香料)的信。哥伦布保存的《马可波罗行纪》的边角上记满了他对每一处提到的金银、宝石丝绸和各种香料的评论。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印度是香料主产地 B.葡萄牙最早进行远航探险
6.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D.香料贸易改变了欧洲商路
27.1578年,一名英国航海家到达南美洲南端的一个角,即合恩角。他是继麦哲论之后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据此判断这是 ( )
A.迪亚士的发现 B.达·伽马的航行
C.哥伦布的远航 D.德雷克的探险
28.综合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 ( )
A.物种的世界性流动 B.世界已成为紧密联系整体
C.世界商品市场形成 D.东西方传统商贸往来扩大
高一历史 - 5 - (共 8 页)
29.下图为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国际贸易(部分)简图。据图分析,该贸易( )
A 替代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 B.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C.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D.促进非洲完成了社会转型
30.塞维利亚本来是西班牙的一座普通城市,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在此设立“印度群岛交易之家”,事实上垄断了西班牙海外贸易,一举成为王国贸易中心,迅速繁荣起来。与此变化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奴隶贸易 B.价格革命 C.蒸汽革命 D.商业革命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31题8分, 32题 14分, 33题18分, 共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爆发了……但是由于各级干部、党员和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的抵制、抗争和斗争,这场政治运动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限制。也由于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克服频繁的政治运动的重重干扰而顽强努力,在工农业、国防和外交等方面仍取得一定进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这场“政治运动”的名称。这一时期“在工农业、国防和外交等方面仍取得一定进展”,请从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 (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8分)
高一历史 - 6 - (共 8 页)
32.建国以来,新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4分)
材料一
(1)根据图1、2、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6分)
材料二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 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2)结合所学,列举祖国统一太业所取得的成就。 (4分)
高一历史 - 7 - (共 8 页)
材料三
(3)请你为改革开放 40周年写一份解说词。 (4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 大约从9世纪末开始,西欧城市得到发展,新兴城市建立在西欧各地的道路交汇处、水路码头、交易中心这些交通便利,人员流动性强的地方。城市兴起的根本动因在于农业的发展,十字军东征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繁荣的向往,一些商人开始东西方的远程贸易。14世纪之交,西欧的城市、城镇总计达到1万多个,平均每500平方英里就分布一个。城市人口增加幅度不小,城区规模也在扩大。城市最初坐落于封建领地内,11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开始了争取自治的斗争,建立新城市既符合国王眼前的经济利益,又符合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国王成为城市和商人的长期盟友,城市也往往利用王室的庇护,抵制领主的剥削,扩大自身权利。自治城市有自己的管理机构,也拥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也有一些城市享有部分自治权。自由是典型的自治城市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城市是打破封建制度的一个力量。行会是自治城市管理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治组织,集生产、军事、宗教和互助等功能于一身,在中世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10分)
高一历史 - 8 -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