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4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西周周厉王限制民众言论,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主旨最符合的是
A.商周国君残暴无道B.西周帝王高度专权
C.原始民主传统遗存D.民众言论影响统治
2.汉代通常在岁终之月,由县令(长)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
守、国相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据此可知,汉代
A.注重中央对地方的考核与管理B.防止郡县对百姓的剥削和刑罚
C.防止郡县对人才的埋没和造假D.加强中央对资料的汇编和保存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秦朝郡县制、东汉至南北朝州郡县制、唐朝道州县制、元朝行省
制等,下图所示为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情况。据此可知
①县制是最稳定的基层行政单位
②中央集权不断强化③贵族等级制不断加强
④国家
治理制度创新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表为科举制发展历程简表
创立 隋朝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报官员,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完善 唐朝 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周时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发展 北宋 严格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录取名额与唐朝相比 大大增加
强化 明清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 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据此表可知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②科举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文化艺术的发展④进士及第者可以直接做官,导致官场腐败丛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吕大钩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吕氏乡约》,提出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纲要;王阳明制定的《南赣乡约》标志着明代乡约制度的成熟和最终确立;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主要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大清律例》等内容。上述史实突出的主题是
A.注重道德教化、乡民自治善助B.培育乡村贤达、德治法治结合
C.突显理学精髓、凝聚宗法情感D.传承乡约教化、约法适时俱进
6.1857年3月,马克思评论道:“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材料可用来印证,马克思
A.有意支持中国人民的抵抗B.有力揭露侵略者的残暴行为
C.明确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D.全面评价鸦片毒害身心健康
7.1912年3月11日,宋教仁亲自起草、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后,袁世凯任命唐绍仪出任第一届内阁总理。1912年6月,唐绍仪与袁世凯发生争执,唐绍仪负气出走,袁世凯随即下令解散内阁并重组。材料主要说明
A.总统权力受到限制B.革命党内斗激烈
C.和平民主道路艰难D.孙中山因人设法
8.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并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则材料反映的时期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9.1946年4月23日,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全文共分政权组织、人民权利、司法、经济和文化五部分,是指导边区政权建设的宪法性文件。这一成果
A.推动了解放战争节节胜利B.巩固发展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石
C.体现了民族区域实现自治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10.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
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总书记在此强调的是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B.坚持德才兼备标准
C.坚持知人善任原则D.坚持人民需要原则
11.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神灵、蛊惑青年”,终获死刑;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焚毁;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
客死他乡。由材料可认定为古希腊史实的是
A.个人自由缺乏法律保障B.公民意识需要整体提升
C.思想自由受到一定限制D.公民权利缺乏保护机制
12.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
装暴动,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C.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D.削弱了封建王权的统治
13.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材料主要体现的近代西方法制特征为
A.无罪推定原则B.社会契约思想
C.法律平等精神D.审判公正原则
14.1883年1月,美国《调整与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规定:“总统有权在参议院的提议与同意下,任命三人为文官委员会委员,其中与总统属同一党派的不得超过两人。上述三人组成美国文官委员会。三名委员在美国不得兼任任何其他官职。”材料体现美国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公开考试、择优录用B.总统领导、政治中立
C.长期任职、职业稳定D.政党分肥、保持独立
15.2007年,世界银行在《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报告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即新兴市场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要素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经济增长的要求,而且假如这样一个国家没有能力调整原有的发展模式,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动力长期不足,有可能导致经济停止增长甚至倒退,其人均收入水平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停
留在中等收入阶段。据此推知
A.长期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B.长期保持基建投资高增长战略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C.实施贸易保护的外向发展模式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D.实施产业升级创新工业化道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5分)
1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明演变](14分)
材料一
秦朝名称 西汉名称 职能
奉常 太常 掌宗庙祭祀礼仅
郎中令 光禄勋 掌管皇帝的传从警卫
卫尉 卫尉 掌管宫廷譬卫
太仆 太仆 掌宫延车马
廷尉 延尉 掌刑辟
典客 大鸿胪 掌宾客朝觑及礼仪
宗正 宗伯 掌皇帝宗族事务
治蒙内史 大司史 章军国之用(国家财政
少府 少府 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供给皇家所需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朱元璋发布《皇明祖训》警告子孙:“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毋作聪明,乱我已成之
法,一字不可改易。……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
已要求知会(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实行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并分析秦汉中央行政制度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该中央行政制度确立的时期,并评析该制度实施的积极意义。(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趋势。(4分)
17.[近现代中西方政治制度](15分)
材料一
对于每一个专制政体,我们绝不可以直接称其为君主政体,只有被臣民自愿接受,依靠其吸引力而不是靠暴力与恐吓进行统治的政权才可以这样称呼。同样,我们不能称呼一个寡头政权为贵族政体,只有对于政权掌握在被选举出来的聪明、正直的人手中才可以称呼。同理,只有当一个社会里具有信仰城邦守护神、礼待父母、尊重长者、遵守法律,服从多数成员的意愿的传统或习俗时,才能被称为民主政体。
——摘自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历史》
材料二
许多国家在步出中世纪、迈向近代社会时,在国家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英国的影响,有的国家甚至把英国奉为效法的模范。试看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议会及议会制度、内阁及内阁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文官及文官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政治法律原则,几乎无一不源于英国。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它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不久举行的。这次大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古希腊“寡头政治”和“民主政体”的典型国家,并概括城邦
民主政体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并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
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54年宪法的性质,并列举新中国初期形成的三大民主政
治制度。(4分)
18.[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14分)
材料一
中国的儒家世界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内向性的社会。中国的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新现象,它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
材料二
共产党执政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课题,也是毛泽东艰辛探索的课题。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开创了中国式
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2019年11月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江宇《毛泽东如何探索国家治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动荡。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新中国将向何处去 中国共产党能给人民带来什么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心揣愿景,在探索契合新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进了新中国的安定团结与恢复发展,亦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2020年02月06日人民网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中国文明具有内聚性和连续性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模式,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8分)
19.[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2分)
材料
罗马共和国与其他国家的政体构成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某个或某些哲学家的理想设计的结果,而是在漫长的政治和战争实践中逐渐磨合与变革而来的,它建立了多民族和多阶级政治对话的渠道。罗马是一个懂得妥协和对话的民族。罗马共和国历来就是贵族和平民相互抗衡的政治家园,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两大阶级并没有出现你死我活不可共存的对抗,当每次激烈的冲突可能演化为(暴力)斗争的时侯,他们都能运用谈价还价的政治妥协技巧来化解。
——摘编自刘圣中《共和制的精神及其启示——以罗马共和国的历史经验为例》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相关史实,提炼一个主题,并就主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主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4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政体中原始民主传统遗存。西周周厉王限制民众言论,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言论,体现民众对君主权力的一定制约作用,故选C项;材料中限制民众言论,无法体现国君残暴无道和帝王高度专权,也无法体现民众言论影响统治,故排除A、B、D三项。
2.A【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地方官吏考核的上计制度。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地方各级官吏逐层上报资料,最后由丞相或皇帝考核,可知B、C、D三项不符题意,故选A项。
3.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制、唐道州县制、元朝行省制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③说法不符合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史实,贵族等级制应是逐渐削弱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A【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作用。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科举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促进了教育文化艺术的发展,故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在科举制下,是不能通过直接考试做官的,考试合格后还要经过吏部考核,故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5.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宋代及其以后的基层治理融入了许多新内容并且依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和强化,清朝既注重乡约道德教化,也重视法律内容宣讲,意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故选D项。
6.A【解析】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理解认识。从1857年3月马克思的评论中可以得知,马克思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评论,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英国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对中国人民的抵抗作了有力支持。B项是材料现象的表述,C项时间与材料不符,D项绝对化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A项。
7.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拥有较大权力,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宋教仁等人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从袁世凯与唐绍仪的斗争中可以看出,袁世凯有较强权力,不属于革命党内斗争,也无法说明孙中山因人设法,说明和平民主发展历程艰难,故选C项。
8.B【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段土地问题和知识记忆能力。从“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可知,中共开始探索中国特色革命新道路,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故选B项。
9.D【解析】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从“1946年4月”这个时间节点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内战还没有开始,陕甘宁边区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干部人事改革。从“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
风”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德才兼备,故选B项。其他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实质不符。
11.C【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特点。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发展,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可以在城邦政治治理中有自由发声的权利,公民权利有一定保障机制,而题干中材料展示的则是因自由发声受到制裁的现
象,故选C项。
12.A【解析】本题考查10—11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自治保护了城市内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利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排除C项;5世纪后期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9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确立,故排除B项;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的自治削弱了
地方封建贵族的势力,有利于王权的扩大和统一国家的建立,故排除D项。
13.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从1764年及“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可以得出,材料主要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故选A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主要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且社会契约、平等、审判公正等思
想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14.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官制度的特征。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
总统领导、政治中立与材料主旨相符,故选B项。
15.D【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及经济政策调整。按照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高发期,一旦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就可能掉进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二战后,在现代化经济建设道路模式探索中,部分发展中国家作出了许多积极探索,这些探索表明,只有走符合国情的现代化、工业化道路,才能保持经济增长,才能成功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和迈入高收入阶段。长期依靠进口、高投资、贸易保护等发展模式,都不可能保持经济长期
高增长,排除A、B、C三项。产业升级能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走创新驱动增长的工业
化道路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迈向高收入阶段的重要途径,故选D项。
16.(1)制度:三公九卿制。(1分)
特点: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体现出家国同治的特点;主要官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一点2分,任答2点,
共计4分)
(2)时期:隋唐时期。(1分)
积极意义: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职责分明,体系完整,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较成功地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体现了专制皇权下的相对民主。(一点2分,任答
2点,共计4分)
(3)措施: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雍正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宰相职位被废除;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方向发
展。(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文明和对知识的直观记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直接答出相应“制度”“时期”“措施”等答案,“特点”“意义”“趋势”等适当分析、概括也可以答出相应答案。
17.(1)国家:寡头政治——斯巴达,民主政体——雅典。(一点1分,共计2分)
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内部平等、少数人的民主等(1点2分,任答
2点,共计4分)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1分)
特点:连续性、渐进性、经验性、灵活性。(1点2分,任答2点,共计4分)
(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分)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中外主要政治制度文明和对知识的直观记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及记忆程度,可以直接答出第(1)(2)(3)问相关答案。第(2)问中“特点”也可参考阅卷情况对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8.(1)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农业社会;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庞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吸纳外来文化的优势并使之与自己的传统相适应;古老的共同的书面语的特殊意义与力量;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和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及地主贵族官僚集团;
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影响;等等。(一点2分,任答3点,共计6分)
(2)分析解读:(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一方面4分,共计8分)
◎政治层面:①建立健全人民民主专政新政权和国家制度;②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广泛的政治民主并保障人民权利;③创新、建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构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⑤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新生政权;⑥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得到根本好转。
◎经济层面:①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②合理调整工商业,主动利用资本主义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④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统一国家财政经济;⑤实施并完成“一化三改”,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⑥建立健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⑦领导人民进行基层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
◎思想文化:①注意防范和抵制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积极进行思想斗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②发展和完善毛泽东思想;③提出“双百”方针,表彰并树立一系列先进榜样,关注文化领导权。
◎军事层面:①继续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基本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②1951年5月和平解放西藏,中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外交层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逐步打破西方外交孤立与封锁。
【解析】参照高考命题方向和高考试题趋向,预测高考试题新趋向,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预测、原创命题,力求体现新高考评价体系和学生核心素养及能力。第(1)问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和选择性必修三第一单元内容,综合考查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多角度解读“中国(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性、未曾中断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唯物史观等,答案设置多,不要求学生全面答出,答出基本点即可。第(2)问立足当今时代主题和大变局,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代
大背景,全面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成就,既可以全面考查分析解读,也可以选取某两方
面作答解读。内容要点较多,不要求学生作答要点面面俱到,只要答出基本点即可。
19.示例:
主题:政治妥协可以推动文明进步。
阐述:纵观中外历史政治文明发展长河,国家政体建构的理想设计、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其方式选择多种多样,运用“政治妥协技巧来化解”充分体现了古今中外历史智慧,有效推动历史
发展、文明进步、制度创新,并培养情怀和扩大视野。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旧贵族相互妥协,实现了“不流血的革命”,保存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
使英国走上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1783年美国独立后,邦联体制下国内各种矛盾激化,1787年,制宪会议召开,在华盛顿等人的努力下,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主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各州与中央政府之间在各种权力和利益达成新的平衡,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联邦制、民主共和制、分权与制衡等原则,使美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道路,为美国日益强盛奠定了坚实的政
治基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南北和谈及袁世凯的两面手段下,宣统帝宣布退位,实现了中国式
的“光荣革命”,中国帝制宣告结束,从此走上了艰难的民主共和制探索道路。
总之,在中外历史长河中,善于运用政治妥协手段和艺术技巧,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和平实现
民主发展,推进文明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领会材料反映的主要主旨,至少初步得出“政治妥协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再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提炼主题观点。其次审清题目要求,按照一定格式作答。中外历史方面有关“政治妥协”带来进步的史实较多,要求学生灵活选取,认真组织语言作答。三是按照常规答题情况和阅卷基本模式,参考示例、课标及学业水平要求,掌握阅卷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评分参考建议:主题——2分;阐述部分——理论2分,列举具体事例至少2个,每个3分;结论综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