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某学者指出:“它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也并非少数民族的旧制,而兼有少数民族地方管理与中原监察传统的因素,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构,即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地呈现着地方分权。”材料中的“它”最可能指的是( )
A. 元朝的行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清朝的理藩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少数民族”“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它”指的是行省制,它是元朝创立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A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特征,排除BC项;理藩院没有体现地方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 在公民大会上,雅典每位公民都有权听取负责人的报告;在十将军委员会中每位将军都要向公民大会汇报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公民大会还需审查陪审法庭的讼事;等等。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关注程序民主 B. 民众有权监督政府 C. 实行直接民主 D. 注重培养合格公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古代雅典每位公民都可以通过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反映了直接民主制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治程序遵循民主原则,排除A项;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权通过公民大会监督政府,并不是所有民众都有,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公民的培养,排除D项。故选C项。
3. 1883年美国颁布的《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由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等。此举旨在( )
A. 塑造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形象 B. 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
C. 稳定党派利益提高文官地位 D. 保障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史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材料突出强调了对文官的政党、职业化等方面的要求,凸显了政治中立原则,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分权制衡机制未被打破,排除B项;当时美国文官制度属于初创期,提高文官地位与时代特征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文官常任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4. 明朝初期,藩王朱权、朱有燉,重臣邱濬等封建文人学士先后投入到戏曲创作中——他们在作品中渗透封建的家庭伦理观念,宣扬理学——得到了政府的肯定。这些做法( )
A. 有助于社会力量整合与教化 B. 利于维护社会等级的尊卑有序
C. 体现了基层治理礼法并重 D. 旨在促进儒学思想实现世俗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宗室、重臣和文化名人参与宣扬伦理道德的文艺创作,这有助于推动社会教化,A项正确;戏曲本为“低贱”的市民艺术,宗室、重臣参与其创作,打破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排除B项;这些做法有助于社会力量整合与教化,材料体现不出基层治理中“法”的地位,排除C项;促进儒学的世俗化并非不同阶层参与戏曲创作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 辽国没有宰相群体,而是参照汉代“三公”设立“三师府”,三师府官员皆有实权,常以同姓王、异性王任之。金朝海陵王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由此可知( )
A. 政权更替引发局势动荡 B. 国家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C. 民族交融推动制度沿革 D. 国家统一得到广泛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金、元(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辽国参照汉代‘三公’设立‘三师府’”、“金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可见反映了辽、金、元三个政权对中原王朝制度建设经验的吸收及创新,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局势动荡,排除A项;各国的中央官制无法体现因地制宜的特征,排除B项;元朝为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6.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叶,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到1965年年底共近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1955年年底同中国建交的23个国家增加了几乎一倍。这说明当时新中国( )
A.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 “一五”计划成就令世界瞩目
C. 外交僵局已基本打破 D. 外交政策的重心与目标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叶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非洲独立浪潮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出现了猛增,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A项正确;“一五”计划成就并不是各国与中国建交的原因,排除B项;当时新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图所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该纸币的发行( )
注:票面下方文字为“凭票廿张兑换银币一元”
A. 反映出苏联支援苏区经济建设 B. 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
C. 表明苏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繁荣 D. 折射出红色政权生存的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苏区设立了国家银行,且纸币可以兑换银币,这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B项正确;该纸币的发行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材料未涉及苏联,排除A项;苏区大多位于各省边远农村,并没有开展对外贸易的条件,排除C项;纸币可以稳定兑换银币,说明边区经济较为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8. 均田制实施之初,国家对土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按等级授田。农民可通过从国家请田或受田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只针对部分熟地)和使用权。政府对农民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有相对具体的规定,违者将被收回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实施( )
A. 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 B. 维系了人身依附关系
C. 逆转了土地兼并潮流 D. 助推了基层户籍登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农民虽然有土地使用权,甚至占有权,但并没有选择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的自由,这表明封建政府依托均田制,维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正确;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并不能逆转,排除C项;基层户籍登记是实施均田制的基础,而不是其结果,D项倒因为果,排除D项。故选B项。
9. 考古学者在中国山东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了上百座墓地。墓地大小不等,大墓中的随葬品一般有五六十件,其中一座大墓,除发现80多件精美的陶器外,还有制作精细的透雕或镶嵌玉石的骨器、象牙器和其他装饰品。而众多的小墓中一般只有一两件简陋的陶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渔猎采集的突出地位 B. 早期国家的雏形初现
C. 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 D. 农业村落的社会分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表明当地文明尚未超越氏族公社时期,但氏族内部已受到私有制的影响,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分化,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已进入农耕时代,渔猎采集地位明显下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和阶级矛盾有关的信息,无法说明国家雏形初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没有反映社会分工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美国在国内的小麦交易中心和港口建有一系列装、卸及除虫自动化的大型终端仓,容量可达百万吨以上。仓内的小麦多从麦农合作协会、谷物公司或乡村商人那里收购,检测定级(按蛋白质含量等多种参数分为七大类五等)后再进行分级存储。21世纪的头20年里,美国小麦仓储占世界小麦仓储总量的比重基本上都在12%左右。这反映出美国小麦收储( )
A. 为政府所垄断 B. 依托现代科技 C. 区域分布不均 D. 意在操纵粮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由仓库的库容量和小麦检测定级等信息可知,美国小麦收储过程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较广泛,B项正确;由材料中的“麦农合作协会”“谷物公司”等信息可断定美国小麦收储并不由政府垄断,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小麦收储中心的区域分布状况,排除C项;美国小麦仓储的执行者是不同的企业,并不能由仓储比例得出其操纵粮价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达卡曾是以纺织业闻名的南亚城市。19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卡的人口从15万人减少到2万人。达卡及其周边,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被彻底摧毁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的扩大 B. 小农经济的解体 C. 经营方式的改良 D. 工业文明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大规模向其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倾销廉价纺织品,这直接导致当地手工纺织业的衰败,传统耕织结合的经济模式也遭到重创,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D项正确;世界市场的扩大是这一现象的后果之一,并不是其实质,排除A项;受到英国商品倾销冲击的不仅是小农经济,也有城镇手工业,排除B项;根据材料“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被彻底摧毁了”可知,这并不是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872年10月,李鸿章命朱其昂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公局。轮船招商局设立时借垫官款13.5万两,同时以股份制形式募集股金100万两,作为开办企业的资金。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
A. 旨在实现清廷“自强” B. 与西方近代工业性质相同
C. 经营方式具有近代性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轮船招商局设立时借垫官款13.5万两,同时以股份制形式募集股金100万两,作为开办企业的资金”可知,轮船招商局的设立采用了股份制,受到了西方近代经营方式的影响,C项正确;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是为了“求富”,并非为了“自强”,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本质上仍是封建国家的官督商办企业,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存在本质不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轮船招商局的经营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的国有企业不断发展,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欧国家尤为突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浪潮( )
A. 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如出一辙 B. 随美苏冷战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C. 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相向而行 D. 是国家强化对经济干预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在基础行业和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中,可以充当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利器,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期间并未大规模建立国有企业,排除A项;西方国家的国有化浪潮主要随着各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没有与苏联改革相向而行,排除BC项。故选D项。
14. 隋唐长安城采用了宫城、皇城、郭城三城层层相套的建制。其中,宫城是皇帝的居所和处理政务之地,皇城是百官衙署所在地,郭城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贸易区。这种建制( )
A. 彰显了天人合一观念 B. 利于各族居民的交融
C. 与汉长安城一脉相承 D. 带有严格的礼制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唐长安城采用了宫城、皇城、郭城三城层层相套的建制,并且有着严格的功能分区充分,它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思维,D项正确;隋唐都城建制带有严格的礼制要求,材料没有体现天人关系,排除A项;隋唐都城建制带有严格的礼制要求,材料并未涉及各民族在长安的实际居住状况,排除B项;汉长安城并没有严格地将居民区划分为“坊”,“与汉长安城一脉相承”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表所示是某学者对清代沿海省份和内地省份(不含内蒙古和五大将军府辖区)人口比重的比较。对这一变化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 )
清代沿海人口比重(部分年份)
时间 沿海 内地 总计 沿海人口占比
1820年 16985.9万人 205794万人 37538.3万人 45.2%
1851年 19086.3万人 23502.0万人 42588.3万人 44.8%
1901年 19152.1万人 21936.3万人 41088.4万人 46.6%
A. 瓜分狂潮深入中国内地 B. 华侨对民族工业的投资
C. 东北及新疆的开发开放 D. 通商口岸的城市化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迫使清政府开辟的通商口岸多集中在沿海省份,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多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通商口岸城市化的加快带动了内地省份人口向沿海省份的转移,D项正确;瓜分狂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侨投资民族工业对大范围的人口迁徙的影响很小,排除B项;东北及新疆的开发与开放不能解释沿海省份人口(及占比)的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图1、图2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医疗保障体制的示意图。由此可知,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 )
A. 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B. 注重对农村居民的保障
C. 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D. 推动了预期寿命的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与高度公有化条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21世纪以来,我国由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C项正确;材料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没有涉及发达国家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材料没有反映医疗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的特殊照顾,排除B项;材料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材料并未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则有关马车的考古发现
哈萨克斯坦卡拉塔乌山脉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这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与甲骨文的“车”字完全一致
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及小双桥等商代早期遗址,均未发现马骨及两轮车辆遗存;目前尚未发现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国境内的畜养家马与战车的遗迹
商代晚期的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与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发现的车马坑,马车构造与殷墟所见相同;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
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
——据于成龙《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等整理
材料二 商周时期,站在战车上作战的“甲士”多是奴隶主贵族,而由“众人”“多臣”“庶民”等组成的步兵附属于战车部队。史载,前633年,晋文公“作三行以御狄”,其中“行”是独立的步兵建制。前541年,晋国魏舒在对狄人的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把车兵的行军队形改成兵步的战斗队形。到战国时期,各国的步兵人数已达数十万甚至百万。有学者推测:“战车自秦代已退出历史舞台,被骑兵所替代。”后来,人们在秦始皇帝陵二号陪葬坑中发现了大型车阵,这向世人展示了秦代战车编制、装备、战术方面的丰富信息。秦代的轻型战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并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它和骑兵、弩兵等精锐兵种处在同样的重要位置,在战场上发挥着其他兵种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岳南《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后期马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代到秦代战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技术含量高;形制较成熟、完备;受到异域文明影响;用途多元(运输、军事等);影响深远。
(2)趋势:轻型化;从主力作战部队装备转变为多功能辅助性兵种的装备。
原因:铁器广泛使用,主要兵器及作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战争规模扩大,传统战车难以适应复杂地形的作战需要;礼崩乐坏,战车承载的礼制功能被大幅削弱;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自耕农取代奴隶主阶级成为主要兵源;马匹驯养技术进步,车辆机动性提升;人工道路建设的加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夏至西周(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可得出技术含量高和形制较为成熟、完备;根据材料“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可得出受到异域文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途多元(运输、军事等);根据材料“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可得出影响深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趋势:根据材料“秦代的轻型战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并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可得出轻型化;根据材料“前541年,晋国魏舒在对狄人的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把车兵的行军队形改成兵步的战斗队形”,可得出从主力作战部队装备转变为多功能辅助性兵种的装备。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广泛使用,主要兵器及作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规模扩大,传统战车难以适应复杂地形的作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崩乐坏,战车承载的礼制功能被大幅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自耕农取代奴隶主阶级成为主要兵源是战车逐渐被取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匹驯养技术进步,车辆机动性提升是战车转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道路建设的加强也是战车变化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赫鲁晓夫后期忽视农业科学所带来的教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就强调农业科学“有特殊的意义”。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
——摘编自陈义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
材料二 2001年,中国政府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十五”以前,中国近80%农业科技人员和投入集中在提高农产品数量方面;“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初步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摘编自吴忠泽《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相比,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之处。
【答案】(1)措施:增加农业科研资金;肯定农业专家价值;增建农业高等院校;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
意义:提高了农业产量;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
(2)不同之处: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经验;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联时期。第一问,根据材料“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得出增加农业科研资金。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得出;肯定农业专家价值。根据材料“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得出增建农业高等院校。根据材料“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得出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第二问,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得出提高了农业产量,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得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材料“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得出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经验。根据材料“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得出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粮食短缺和饥荒频发,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乡绅阶层积极探索救荒知识。除了执行中央救荒命令外,乡绅通过采取补充性的其他举措,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救荒知识,对17世纪中期英国在欧洲率先摆脱饥荒的困扰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以乡绅为主体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的历史作用。
【答案】(1)措施:执行中央政令,采取补充性举措;撰写农书,改良农耕技术;扩大粮食来源,增加食物产量;提倡减少浪费粮食,提高食物的利用效率;介绍并传播国外应对饥荒的做法。
(2)历史作用: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有助于保障人们的生存安全;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英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近代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早期英国。根据材料“除了执行中央救荒命令外,乡绅通过采取补充性的其他举措,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可知,执行中央政令,采取补充性举措;根据材料“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可知,撰写农书,改良农耕技术;根据材料“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可知,扩大粮食来源,增加食物产量;根据材料“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可知,提倡减少浪费粮食,提高食物的利用效率;根据材料“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可知,介绍并传播国外应对饥荒的做法。
【小问2详解】
历史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早期英国。根据材料“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可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根据材料“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可知,有助于保障人们的生存安全;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据材料“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可知,有利于加强英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根据材料“这些救荒知识,对17世纪中期英国在欧洲率先摆脱饥荒的困扰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为近代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必须满足:一、本国国立大学或者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门学校学科三年以上者;二、经政府认可之外国大学、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科学习三年以上者;三、经政府认可之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业学科三年以上毕业者;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者;五、习政治、经济、法律之学与第一款至第三款各学校毕业,有同等之学力,并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经考试院甄录试验及格者。
——摘编自杨芳《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孙中山文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看法: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
阐述:孙中山认为考试是一个很好的选官方式。为了保障人民行使平等、自由的权利,必须选出有才、有德的人。因此,他要求将考试制度写进法律,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须有专业学科三年学习的学历(或同等学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经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有实践经验,以此确保文官队伍的素养,这蕴含了民主、公平、择优的精神,这表明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总之,孙中山的美意良制汲取了中外选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显示出较为开阔的政治视野。
示例二
看法: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当今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阐述:近现代史上,世界多国政府为确保行政的高效率,规定通过考试选拔有才华的文官进入国家各个部门,以完成国家机器所担负的各种行政任务。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正反映了这种趋势。孙中山主张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在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让有业务专长的专家参与治国以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提高整个官员队伍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随着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总之,研究和借鉴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有助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建立有权威、有效能的政府有着重要的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阐述围绕孙中山认为考试是一个很好的选官方式。因此,他要求将考试制度写进法律,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须有专业学科三年学习的学历(或同等学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经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有实践经验,以此确保文官队伍的素养,这表明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孙中山的美意良制汲取了中外选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显示出较为开阔的政治视野。
示例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当今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阐述围绕近现代史上,世界多国政府为确保行政的高效率,规定通过考试选拔有才华的文官进入国家各个部门,以完成国家机器所担负的各种行政任务。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正反映了这种趋势。孙中山主张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提高整个官员队伍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升华,研究和借鉴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有助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建立有权威、有效能的政府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某学者指出:“它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也并非少数民族的旧制,而兼有少数民族地方管理与中原监察传统的因素,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构,即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地呈现着地方分权。”材料中的“它”最可能指的是( )
A. 元朝的行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清朝的理藩院
2. 在公民大会上,雅典每位公民都有权听取负责人的报告;在十将军委员会中每位将军都要向公民大会汇报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公民大会还需审查陪审法庭的讼事;等等。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关注程序民主 B. 民众有权监督政府 C. 实行直接民主 D. 注重培养合格公民
3. 1883年美国颁布的《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由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等。此举旨在( )
A. 塑造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形象 B. 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
C. 稳定党派利益提高文官地位 D. 保障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4. 明朝初期,藩王朱权、朱有燉,重臣邱濬等封建文人学士先后投入到戏曲创作中——他们在作品中渗透封建的家庭伦理观念,宣扬理学——得到了政府的肯定。这些做法( )
A. 有助于社会力量整合与教化 B. 利于维护社会等级的尊卑有序
C. 体现了基层治理的礼法并重 D. 旨在促进儒学思想实现世俗化
5. 辽国没有宰相群体,而是参照汉代“三公”设立“三师府”,三师府官员皆有实权,常以同姓王、异性王任之。金朝海陵王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由此可知( )
A. 政权更替引发局势动荡 B. 国家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C. 民族交融推动制度沿革 D. 国家统一得到广泛认同
6.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叶,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到1965年年底共近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1955年年底同中国建交的23个国家增加了几乎一倍。这说明当时新中国( )
A.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 “一五”计划成就令世界瞩目
C. 外交僵局已基本打破 D. 外交政策的重心与目标变化
7. 下图所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该纸币的发行( )
注:票面下方文字为“凭票廿张兑换银币一元”
A. 反映出苏联支援苏区经济建设 B. 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探索
C. 表明苏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繁荣 D. 折射出红色政权生存的艰难
8. 均田制实施之初,国家对土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按等级授田。农民可通过从国家请田或受田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只针对部分熟地)和使用权。政府对农民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有相对具体的规定,违者将被收回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实施( )
A. 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 B. 维系了人身依附关系
C. 逆转了土地兼并潮流 D. 助推了基层户籍登记
9. 考古学者在中国山东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了上百座墓地。墓地大小不等,大墓中的随葬品一般有五六十件,其中一座大墓,除发现80多件精美的陶器外,还有制作精细的透雕或镶嵌玉石的骨器、象牙器和其他装饰品。而众多的小墓中一般只有一两件简陋的陶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渔猎采集的突出地位 B. 早期国家的雏形初现
C. 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 D. 农业村落的社会分工
10. 美国在国内小麦交易中心和港口建有一系列装、卸及除虫自动化的大型终端仓,容量可达百万吨以上。仓内的小麦多从麦农合作协会、谷物公司或乡村商人那里收购,检测定级(按蛋白质含量等多种参数分为七大类五等)后再进行分级存储。21世纪的头20年里,美国小麦仓储占世界小麦仓储总量的比重基本上都在12%左右。这反映出美国小麦收储( )
A. 为政府所垄断 B. 依托现代科技 C. 区域分布不均 D. 意在操纵粮价
11. 达卡曾是以纺织业闻名的南亚城市。19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卡的人口从15万人减少到2万人。达卡及其周边,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被彻底摧毁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的扩大 B. 小农经济的解体 C. 经营方式的改良 D. 工业文明的冲击
12. 1872年10月,李鸿章命朱其昂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公局。轮船招商局设立时借垫官款13.5万两,同时以股份制形式募集股金100万两,作为开办企业的资金。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
A. 旨在实现清廷“自强” B. 与西方近代工业性质相同
C. 经营方式具有近代性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的国有企业不断发展,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欧国家尤为突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浪潮( )
A. 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如出一辙 B. 随美苏冷战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C. 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相向而行 D. 是国家强化对经济干预表现
14. 隋唐长安城采用了宫城、皇城、郭城三城层层相套的建制。其中,宫城是皇帝的居所和处理政务之地,皇城是百官衙署所在地,郭城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贸易区。这种建制( )
A. 彰显了天人合一观念 B. 利于各族居民的交融
C. 与汉长安城一脉相承 D. 带有严格的礼制要求
15. 下表所示是某学者对清代沿海省份和内地省份(不含内蒙古和五大将军府辖区)人口比重的比较。对这一变化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 )
清代沿海人口比重(部分年份)
时间 沿海 内地 总计 沿海人口占比
1820年 16985.9万人 20579.4万人 37538.3万人 45.2%
1851年 19086.3万人 23502.0万人 42588.3万人 448%
1901年 19152.1万人 21936.3万人 410884万人 46.6%
A. 瓜分狂潮深入中国内地 B. 华侨对民族工业的投资
C. 东北及新疆的开发开放 D. 通商口岸的城市化加快
16. 图1、图2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医疗保障体制的示意图。由此可知,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 )
A. 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B. 注重对农村居民的保障
C. 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D. 推动了预期寿命的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则有关马车的考古发现
哈萨克斯坦卡拉塔乌山脉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这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与甲骨文的“车”字完全一致
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及小双桥等商代早期遗址,均未发现马骨及两轮车辆遗存;目前尚未发现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国境内的畜养家马与战车的遗迹
商代晚期的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与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发现的车马坑,马车构造与殷墟所见相同;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
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
——据于成龙《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等整理
材料二 商周时期,站在战车上作战的“甲士”多是奴隶主贵族,而由“众人”“多臣”“庶民”等组成的步兵附属于战车部队。史载,前633年,晋文公“作三行以御狄”,其中“行”是独立的步兵建制。前541年,晋国魏舒在对狄人的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把车兵的行军队形改成兵步的战斗队形。到战国时期,各国的步兵人数已达数十万甚至百万。有学者推测:“战车自秦代已退出历史舞台,被骑兵所替代。”后来,人们在秦始皇帝陵二号陪葬坑中发现了大型车阵,这向世人展示了秦代战车编制、装备、战术方面的丰富信息。秦代的轻型战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并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它和骑兵、弩兵等精锐兵种处在同样的重要位置,在战场上发挥着其他兵种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岳南《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后期马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代到秦代战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赫鲁晓夫后期忽视农业科学所带来的教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就强调农业科学“有特殊的意义”。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
——摘编自陈义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
材料二 2001年,中国政府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十五”以前,中国近80%农业科技人员和投入集中在提高农产品数量方面;“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初步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摘编自吴忠泽《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相比,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之处。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粮食短缺和饥荒频发,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乡绅阶层积极探索救荒知识。除了执行中央救荒命令外,乡绅通过采取补充性的其他举措,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救荒知识,对17世纪中期英国在欧洲率先摆脱饥荒的困扰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以乡绅为主体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的历史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必须满足:一、本国国立大学或者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门学校学科三年以上者;二、经政府认可之外国大学、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科学习三年以上者;三、经政府认可之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业学科三年以上毕业者;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者;五、习政治、经济、法律之学与第一款至第三款各学校毕业,有同等之学力,并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经考试院甄录试验及格者。
——摘编自杨芳《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