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6 08:3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沁园春·长沙》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部编版必修上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词的有关知识,知人论世。 2.找意象,品意境,读懂诗歌。(教学重点) 3. 分析写景的技巧,把握情感。(教学难点)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与本词相关的背景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诗词,把握本词的已经,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词人蕴含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志士们的革命热情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可以先进行范读,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和语调。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再进行点拨和总结。 品读法:通过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 问题 情境 引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毛泽东的诗词世界,去领略他笔下的壮丽山河和豪迈情怀。在开始正式学习《沁园春·长沙》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段背景故事。 1925年,年轻的毛泽东来到长沙,站在橘子洲头,远眺岳麓山,俯瞰湘江水,心中涌起了一股豪情壮志。他回想起自己的革命历程,想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心中激荡着无尽的激情。最终,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 激趣导入
第一课时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正字音 整体感知 赏析上片 链接高考 上片小结 第二课时 赏析下片 下片小结 艺术特点 联系现实 素材积累 知识衔接 关于诗歌(包括诗、词、曲) 旧体诗:古体诗 近体诗: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 ) 新体诗:格律诗、自由诗 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所以又叫长短句。也称曲子、曲子词、诗余、乐府等。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按内容和风格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如柳永、李清照。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又是一位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他在各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发展,势如破竹。毛泽东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秋天,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毛泽东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请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橘( jú )子洲 百舸( gě ) 怅寥廓 ( liáo kuò ) 峥 ( zhēng )嵘( róng ) 挥斥方遒 ( qiú ) 浪遏( è )飞舟 竞自由 苍茫 粪土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把握节奏。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片写景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下片抒情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 1.上片由哪一个字总起,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看 山上远眺 万山红(静)层林尽(静) 江中近观 漫江碧(静)百舸争(动) 天空仰视 鹰击长空(动) 水底俯瞰 鱼翔浅底(动) 山、林、江、舸、鹰、鱼(远近相间、高低错落、动静结合)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 万山之多 红遍红之广 林 层林之多 尽染秋色之深之浓 江 漫江水满溢 碧透碧绿澄澈 舸 百船之多 争流千帆竞发、昂首奋进 鹰 击矫健有力的姿态 鱼 翔轻快自如的情态 意象数量多、色彩浓、动作竞争激烈、生机勃勃 意境:色彩绚烂、壮丽开阔、生机勃勃 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昂扬向上的精神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 湘江秋景图 “看”字领起——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 3.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 层林尽染 拟人手法,写出了色彩之浓,化静为动; 暗含秋季霜打万物的特点 百舸争流 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鱼翔浅底 移用手法,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竞自由 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炼字 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简言之,就是选用最富表现力的字眼,把意思表达的准确、生动。 设问方式: 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⒉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定向赏析 ⒊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诗眼:最生动传神的字或词)自助赏析 ⒌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比较赏析 答题步骤: 步骤1: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释字义) 步骤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注意活用、修辞及其他表达技巧) (绘画面) 步骤3:体悟情感或表达效果。 (点出该字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悟情感) 4.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怅 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问 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的胸怀抱负与责任担当。 自古文人多悲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欧阳修 《秋声赋》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5.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6.由此生发,如何理解首句的“独立”?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可以感受到诗人卓然而立、中流砥柱的英气。)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看生机勃勃之景 生济世苍生之情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主席具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故其诗歌也充满豪情壮志。体现了主席博大的胸襟与凌云壮志。 追忆 携来百侣同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忆当年革命盛景 感怀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感往昔壮志豪情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忆”字引起了哪些内容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忆”字引起了下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内容。 2.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他们的精神风貌如何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 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3.诗人最后为何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 目的: ①表现同学们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 ②含蓄巧妙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情怀: 表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胆略和气概。 下片追忆往事,借事抒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应当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3.对比手法的运用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对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被压迫是暗比。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完善地结合起来的?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以“独立”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动出词人激荡的思潮,为下面的“怅”“问”“忆”蓄势。接着用一“看”字承首句“立”,领起以下七句,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奠定了全词壮怀激越的感情基调。“万类”句小结并引出发问。“怅”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词人不禁激情澎湃,慷慨发问。 下片叙事,却有画面形象,是上片的感情发展与延续。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一“忆”字直贯以下七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战斗生活,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末三句更进一层,展现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只有我们革命者,才是主宰天下的主人。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作为当代青年的你们觉得青春应该如何?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积极乐观、不断进取 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 以天下为己任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勇于竞争、全面发展 自信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 成语积累: 峥嵘岁月:峥嵘,指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激浊扬清:本意为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风华正茂:意思是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中流击水:中流就是河流的正中间,指河流中最湍急的地方。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写秋的诗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心有追求,乐观向上 革命理想大于天。出于对真理的追求、对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追求,毛泽东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正是因为手持真理、心有追求,他目之所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对未来无限乐观,并不断产生向上的勇气和动力。 文体知识 知人论世 探究文本 悟诗情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词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橘子(jú) 寥廓(kuò) 百侣(lǚ) 漫江碧透(tòu) B.确凿(záo) 骊歌(lì) 叮嘱(zhǔ) 百舸争流(gě) C.嫉妒(jí) 瞬息(shùn) 澎湃(bài) 峥嵘岁月(zhēng) D.哽咽(gěn) 懊悔(huǐ) 讪笑(shàn) 挥斥方遒(qiú) 【答案】A 【解析】B项,“骊歌”的“骊”应读作lí。C项,“澎湃”的“湃”应读作pài。D项,“哽咽”的“哽”应读作gěng。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 【解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 当年/万户侯。 3.下列语句中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细数2019的无锡搜房博客,有多少新锐博主在谈笑间指点江山,预见楼市风云。 C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的好文章 D.今日,幸福苑社区和万里学院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红军、老党员,与社区的暑期学生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答案】A 【解析】A项“风华正茂”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 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一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凉,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是词人面对旷远苍茫的大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失意中陷入迷惘,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达的是词人回忆读书的时候,同学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但有时失之沉稳,意气用事。 D.“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答案】D 【解析】A 项“独立寒秋”塑造了词人卓然独立的形象,没有悲凉之意;B项“怅寥廓”不是失意中陷入迷惘,而是目睹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引出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C项“有时失之沉稳,意气用事”不对。 当堂巩固
作业 完成《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题。 深化理解
课堂 总结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 归纳主题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看生机勃勃之景 生济世苍生之情
教学设计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和品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整体来看,这些方法和手段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讨论法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可能与我对讨论话题的设计不够吸引人有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讨论话题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 另外,在品读法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语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在引导品读时的方法不够得当有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品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