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75分钟完卷)
第I卷 选择题
一、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面两幅图片为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文物的图像。这些文物可以佐证,河姆渡人( )
A. 以采集食物谋生 B. 居住形式以穴居为主
C. 已过上定居生活 D. 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农耕与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是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重要保障,C项正确;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排除A项;居住形式以穴居为主,是北方的居住形式,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排除B项;这些文物无法佐证贫富分化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2. 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齐明帝诏曰:“细作中署、材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政府加强对工匠的管理 B. 使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受挫
C. 反映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 D. 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而南齐时,“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这就为民营手工业发展创造一定条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是”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对手工业者的管理情况,无法得出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能说明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 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 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从题干中看不到安徽农业发展在全国中的地位方面的信息,因此A项错误。C项,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是在南宋以后,而且题干中只是有安徽的水利发展情况,无法看到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的信息,因此无法总体判断长江流域在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因此C项错误。D项,我国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因此D项错误。B项,从两汉的1处,到三国两晋时期是3处,到唐时是12处,虽有隋朝低潮。但是从整体来看是呈发展态势的。因此选B
【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达的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4. 下表是两部史书关于交子的不同记载,说明( )
时间 出处 记载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元朝 脱脱《宋史·食货志》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A.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B. 因记载不同无法得出历史真相
C. 两则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 D. 时代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解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至元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宋时期“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元朝时期“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本史书对交子产生的背景表述不一,两本史书所处的时代不同,导致记述不一,说明时代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解释,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史料甄别”问题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宋史·食货志》都属于正统史书,“无法得出历史真相”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一手史料是判断历史真实性的第一依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宋史·食货志》都属于二手史料,两则二手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清时期,松江府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这里“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苏州府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这表明( )
A. 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市镇兴盛 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材料中的朱泾镇和盛泽镇都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市镇。根据材料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可知,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市镇兴盛,C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并没涉及交通便利的信息,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6. 1896年,盛宣怀上奏:“各国通商以来,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 学习西方商业经营方式 B. 与外商争夺中国经济利权
C. 抵制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D.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中国)。根据材料“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可知,盛宣怀打算创办银行,抵制洋行的经济侵略,与外商争夺利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企业进行改革学习西方商业经营方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抵制洋货,排除C项;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后期就产生了,排除D项。故选B项。
7. 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着手建立公立医院保障儿童健康,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截止到1936年,上海举办的各类医院已经超过40家。其中公立和私立医院都有涉足妇幼保健领域。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上海( )
A.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B. 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建设
C. 政治制度趋向民主法治 D. 西方医学理念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通过材料中描述的民国时期医院的变化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出现了转型,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A项正确;材料叙述不只是民间资本的存在,排除B项;政治制度趋向民主法治不是材料要叙述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西方医学理念广泛传播的说法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现实,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37年至1945年,云南先后修筑了滇缅公路、滇蜀铁路、中印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中美航空队还开辟了中印之间的驼峰航线,昆明是其重要的降落点。这种立体交通网的建设( )
A. 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树立信心 B. 便利了云南各地间的交通
C. 给云南带来的只是沉重负担 D. 由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37年至1945年”“输油管道”“立体交通网的建设”并结合所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立体交通网的建设为抗战物资输送增加了更多的保障,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树立信心,A项正确;立体交通网的建设是为了服务抗战,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各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立体交通网的建设也对云南有好处,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不能全面解释材料时间段内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9. 盐汽水是预防人们在高温环境下热痉挛的功能性饮料。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从苏联引进盐汽水,并为其制定了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当时盐汽水的利润低于甜汽水,汽水生产厂仍将它的生产置于首要位置;还有一些高温工矿企业自行建立盐汽水生产车间。上述现象( )
A. 展现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成果 B. 反映了当时重工业落后的局面
C. 受到“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D.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国民生活健康状况比较关心,尽管盐汽水的利润不高,但仍然多种渠道确保盐汽水的供应,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权,D项正确;大规模经济建设成就应该是一五计划完成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高温工矿企业需要盐汽水降温避暑,没有体现重工业的落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建设情况,与外交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
A. 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 B. 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
C. 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 D. 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跨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B项正确;水稻产量和食品安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世界饥饿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并未妥善解决,排除C项;脱贫攻坚战役胜利在202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能耗强度就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量。阅读下表:“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单位:Kgoe/ton-km)”。由此可知,我国( )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2000年
铁路 0.0137 0.011 0.0097 0.0081
公路 0.1234 0.0704 0.0579 0.0675
航空 2.451 1.1676 1.0664 0.6686
A. 铁路成为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 B. 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下降
C. 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明显 D. 交通运输注重可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至2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80至2000年,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注重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运输能效,D项正确;材料为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材料没有体现三种交通方式的效率情况,排除A项;从1990年到2000年,公路的能耗强度有所上升,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为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未涉及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A. 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 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特征
C. 导致了阶层分化的出现 D. 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很多多层公寓楼,便于出租,结合所学,这些公寓楼有利于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A项正确;罗马帝国时代的公寓楼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题目要求指出从庭院式住宅到公寓楼这种变化的影响,而非单独说公寓楼的影响,排除B项;公寓楼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可见公寓楼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虽然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公寓楼,但仅凭此不能得出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建筑规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 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 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 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欧洲。材料围绕“哥伦布大交换”,对新旧世界两边着墨,以“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结尾,说明学者立足于生态环境视角看待新航路开辟,即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D项正确;材料有新航路开辟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单纯的说重大贡献解读过于片面,排除A项;题干从正反两方面看待新航路开辟,不能只强调冲突,排除B项;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只重危害一端,第三、五两章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 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 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 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 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英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简化,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英语受到古典主义字体风格的影响,并不是对人们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书写自由,这与自由主义相异,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文字并不是教育观念,排除D项。
15. 下图为美国1955-1985年家用电器价格趋势图(以1982年美元价格计算)。此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
A. 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B. 社会救助制度在美国逐渐形成
C. 电力开始广泛服务于生产 D. 新科技生产生活中不断应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段“1955-1985年”,可知这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大量的新技术、新科技被运用于生产过程中,极大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从而导致了材料中的家用电器的价格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D项正确;当今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在不断扩大,排除A项;社会救助制度同材料中的家用电器价格下降无关,排除B项;电力开始广泛服务于生产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面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部分活动简表。据此可知,亚太经合组织
时间 活动及成果
1989年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1991年 韩国汉城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定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活动范围和方式
1993年 美国西雅图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明确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
1995年 日本大阪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行动议程
A. 实现了亚太贸易自由化
B. 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
C.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 维护了国际秩序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协调亚太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C选项符合题意。实现了亚太贸易自由化的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多边性的论坛机构,不属于正式机构,不能维护国际秩序稳定,D选项排除。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4个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选择性必修20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分别提取图中主要道路交通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中的运河截弯取直;南起杭州北到大都;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据此判定图为元朝。图中有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据此判定图为秦朝。图中陆路、水路、海路交通发达;水陆并举,形成了多个交通中心;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据此判定图为唐朝。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唐朝、元朝。根据图一可知,大运河改变了隋唐时期大弯曲状,而是截弯取直,南起杭州,北到大都;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由此可以判定图一反映的是元朝。根据所学可知,图二中有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络;还开凿了联通湘水和离水的灵渠,由此可判定图二反映的是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三陆路、水路还海路交通发达,水陆并举,形成了多个交通中心,而且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由此可判定图三反映的是唐朝。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大事记
4月19日,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无实际酸值41%。英法担心自身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冲击.迫切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以稳定汇率。
6月12日,由国际联盟发起的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召开,包括美、英、法在内的66个国家代表与会。根据会前南定,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与稳定国际金融的混乱形势成为会议的两大主题。
6月14日,英法美达成初步协议;将美元稳定在4美元合1英傍的水平,允许上下浮动3%。
6月17日,罗斯福总统来电反对此协议,称“要实现稳定货币的最终目标不能只靠三四个国家的努力,需要在世界范围采取行动”。
7月3日,罗斯福总统再次来电,提出“固定汇率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做的是……方便产品交换、互通有无”。
7月27日,宣布无限期休会,实质性问题未达成协议。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图,美国则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撰写一份解说词。
【答案】示例: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放弃金本位,国际货币关系日益动荡和混乱,国际贸易市场处于封闭割裂状态。英法主导国际联盟于1933年6月召开了伦敦世界经济会议,66个国家代表参加会议。英国力图借助美国的金融实力,通过与美国合作恢复由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传统秩序;美国则只关注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没有形成实质性协议,会后英法美组成各自的金融、贸易保护圈。这不仅加剧了世界金融形势的混乱,而且进一步恶化了国际贸易和关税的局势,使国际关系更加紧张。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33年的世界。对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解说,应该从召开的相关情况、召开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根据“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实际贬值41%,英法担心自身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冲击,迫切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以稳定汇率”可知这次会议的召开与美国放弃金本位,国际货币关系日益动荡和混乱,国际贸易市场处于封闭割裂状态。根据“由国际联盟发起的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召开,包括美、英、法在内的66个国家代表与会”可知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66个国家代表与会。根据材料“英法美达成初步协议;将美元稳定在4美元合1英傍的水平,允许上下浮动3%”可得出英国力图借助美国的金融实力,通过与美国合作恢复由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传统秩序;根据材料“罗斯福总统再次来电,提出‘固定汇率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做的是……方便产品交换、互通有无’”可得出美国则只关注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根据“宣布无限期休会,实质性问题未达成协议。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圈,美国则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可知这次会议由于英美利益的冲突和分歧没有形成实质性协议。这不仅加剧了世界金融形势的混乱,而且进一步恶化了国际贸易和关税的局势,使国际关系更加紧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3~1957年中国城市人口变化表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比重(%)
1843 41724 6.6
1893 33671 8.2
1920 44715 10.6
1936 46926 11.2
1949 54167 10.6
1957 64653 15.4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也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以来中英城市化的启示。
【答案】(1)趋势:鸦片战争后至1936年,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但速度较慢;1936年到1949年,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发展较快。
原因:鸦片战争后至1936年: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到1949年:日本全面侵华;1946年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国民政府压榨,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快速恢复;“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特点:规模大、速度快、成效显著;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和综合性城市;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
影响: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促进有利于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3)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城市化;城市化需要较为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城市化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1843~1957年中国城市人口变化表”,可从鸦片战争后至1936年,1936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三个阶段分析总结,读图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至1936年,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但速度较慢;1936年到1949年,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发展较快。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可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说明鸦片战争后至1936年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的原因。可从日本全面侵华,1946年国共两党内战爆发,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等说明1936年1949年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的原因。可从国民经济快速恢复,“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原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可得出规模大、速度快、成效显著;由材料“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发展规模非常惊人。”及所学可得出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和综合性城市;由材料“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也迅速成长壮大”得出,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由材料“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结合所学可得出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英国。由材料“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1843~1957年中国城市人口变化表”及所学可得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城市化;城市化需要较为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结合所学可得出城市化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史实
史前时代 农耕的推行使定居这一新生活方式成为可能。食物提供了平台,让文明得以建立于其上。接着,它又成为社会组织的工具,协助塑造并建构逐渐成形的复杂社会。
近代 横跨旧世界的香料路线,促进了不同文化在建筑、科学和宗教等领域的交融……这一过程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开启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贸易路线,并让欧洲国家建立起最早的殖民地。随着欧洲国家竞相建立跨越全球的帝国,食物也协助引发了人类史上的下一波巨变:通过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潮。
现代 20 世纪,人们将科学与工业技术运用于农业,食物供应大幅扩增,世界人口也相应剧增。若没有“绿色革命”(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活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广泛蔓延的饥荒食物供应速度超越人口增长的速度,为发展中国家在 20 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1论题:农业的出现推动了文明的诞生。
论述:农业的诞生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人类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来源,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村落和城镇。随着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加,人类不再满足于把生存和繁衍作为最终目的,而是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建立了等级制度,城市、国家和军队出现,文明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为人类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平台。
示例2论题:物种交流推动了欧洲的经济近代化。
论述:欧洲人对香料等物种与食物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哥伦布大交换的到来,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新的产业革命提供了原料和市场需求,间接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综上所述,物种交流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欧洲经济近代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示例3论题:技术的进步和交流推动文明的演进。
论述:远古时代,农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使定居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有助于文明的诞生。近代社会,罗盘针的使用,造船等技术的革新,密切了各地的联系,商品交易频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现代社会,农业技术的推广,“绿色革命”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综上所述,技术的进步和交流,推动人类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答出一种即可。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论题)说明题。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示例1论题:根据材料“农耕的推行使定居这一新生活方式成为可能。食物提供了平台,让文明得以建立于其上。”得出:农业的出现推动了文明的诞生。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论述过程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论述:可从农业的出现推动村落、等级制度形成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小结升华,呼应论题。综上所述可知,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为人类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平台。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75分钟完卷)
第I卷 选择题
一、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面两幅图片为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文物的图像。这些文物可以佐证,河姆渡人( )
A. 以采集食物谋生 B. 居住形式以穴居为主
C. 已过上定居生活 D. 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2. 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齐明帝诏曰:“细作中署、材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政府加强对工匠的管理 B. 使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受挫
C. 反映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 D. 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
3. 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 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 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 下表是两部史书关于交子的不同记载,说明( )
时间 出处 记载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元朝 脱脱《宋史·食货志》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A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B. 因记载不同无法得出历史真相
C. 两则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 D. 时代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解释
5. 明清时期,松江府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这里“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苏州府的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这表明( )
A. 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市镇兴盛 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6. 1896年,盛宣怀上奏:“各国通商以来,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 学习西方商业经营方式 B. 与外商争夺中国经济利权
C. 抵制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D.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7. 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着手建立公立医院保障儿童健康,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截止到1936年,上海举办的各类医院已经超过40家。其中公立和私立医院都有涉足妇幼保健领域。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上海( )
A.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B. 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建设
C. 政治制度趋向民主法治 D. 西方医学理念广泛传播
8. 1937年至1945年,云南先后修筑了滇缅公路、滇蜀铁路、中印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中美航空队还开辟了中印之间驼峰航线,昆明是其重要的降落点。这种立体交通网的建设( )
A. 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树立信心 B. 便利了云南各地间的交通
C. 给云南带来的只是沉重负担 D. 由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导
9. 盐汽水是预防人们在高温环境下热痉挛的功能性饮料。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从苏联引进盐汽水,并为其制定了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当时盐汽水的利润低于甜汽水,汽水生产厂仍将它的生产置于首要位置;还有一些高温工矿企业自行建立盐汽水生产车间。上述现象( )
A. 展现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成果 B. 反映了当时重工业落后的局面
C. 受到“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D.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 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
A. 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 B. 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
C. 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 D. 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跨越
11. 能耗强度就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量。阅读下表:“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单位:Kgoe/ton-km)”。由此可知,我国( )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2000年
铁路 0.0137 0.011 0.0097 0.0081
公路 0.1234 0.0704 0.0579 0.0675
航空 2.451 1.1676 1.0664 0.6686
A. 铁路成为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 B. 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下降
C. 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明显 D. 交通运输注重可持续发展
12. 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A. 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 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特征
C. 导致了阶层分化的出现 D. 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13. 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 美洲对全球发展重大贡献 B. 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 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14. 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 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 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 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 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转变
15. 下图为美国1955-1985年家用电器价格趋势图(以1982年美元价格计算)。此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
A. 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B. 社会救助制度在美国逐渐形成
C. 电力开始广泛服务于生产 D. 新科技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应用
16. 下面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部分活动简表。据此可知,亚太经合组织
时间 活动及成果
1989年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1991年 韩国汉城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定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活动范围和方式
1993年 美国西雅图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明确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
1995年 日本大阪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行动议程
A. 实现了亚太贸易自由化
B. 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
C.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 维护了国际秩序的稳定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4个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选择性必修20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分别提取图中主要道路交通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大事记
4月19日,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无实际酸值41%。英法担心自身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冲击.迫切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以稳定汇率。
6月12日,由国际联盟发起的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召开,包括美、英、法在内的66个国家代表与会。根据会前南定,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与稳定国际金融的混乱形势成为会议的两大主题。
6月14日,英法美达成初步协议;将美元稳定在4美元合1英傍的水平,允许上下浮动3%。
6月17日,罗斯福总统来电反对此协议,称“要实现稳定货币的最终目标不能只靠三四个国家的努力,需要在世界范围采取行动”。
7月3日,罗斯福总统再次来电,提出“固定汇率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做的是……方便产品交换、互通有无”。
7月27日,宣布无限期休会,实质性问题未达成协议。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图,美国则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撰写一份解说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3~1957年中国城市人口变化表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比重(%)
1843 41724 6.6
1893 33671 8.2
1920 44715 10.6
1936 46926 11.2
1949 54167 10.6
1957 64653 15.4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也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以来中英城市化的启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史实
史前时代 农耕的推行使定居这一新生活方式成为可能。食物提供了平台,让文明得以建立于其上。接着,它又成为社会组织的工具,协助塑造并建构逐渐成形的复杂社会。
近代 横跨旧世界的香料路线,促进了不同文化在建筑、科学和宗教等领域的交融……这一过程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开启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贸易路线,并让欧洲国家建立起最早的殖民地。随着欧洲国家竞相建立跨越全球的帝国,食物也协助引发了人类史上的下一波巨变:通过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潮。
现代 20 世纪,人们将科学与工业技术运用于农业,食物供应大幅扩增,世界人口也相应剧增。若没有“绿色革命”(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活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广泛蔓延的饥荒食物供应速度超越人口增长的速度,为发展中国家在 20 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