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古老的中国
鸦片战争 ——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外国商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但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
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涌入城市
洋行大量增加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农民日益破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2、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洋行、买办等现象出现,上海等近代城市兴起
1、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灾难(破坏) && 机遇
思考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或代理人。
①其经济利益与外资紧密联系,是列强统治中国的重要社会支柱,具有反动性。
②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生产方式、管理经验、思想观念,推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
1、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
&三条途径
&典型企业
洋务企业
地主、官僚、商人等民间投资
原手工工场转变
带来新的气息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福州船政局及建造的“平远号”
上海轮船招商局
发昌机器厂
陈 启 源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
1、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
&三条途径
&典型企业
洋务企业
地主、官僚、商人等民间投资
原手工工场转变
带来新的气息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
早期维新思想
2、初步发展
&甲战后(19世纪末)
&原因:
&典型代表:张謇
帝义加紧侵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张謇 晚清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夫世界今日之竞争,乃是农工商的竞争;农工商之竞争,实是知识、学问、教育之竞争。”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张謇(1853—1926)
江苏南通人
大生纱厂
荣家兄弟: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以创办茂新、福新、申新面粉或纺织企业集团而著称于世。享有 “面粉大王”及“纺织大王”的美称。他俩除在兴办实业方面驰誉中外以外,同时在我国的农业、教育等事业的发 展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荣宗敬
荣德生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厂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荣毅仁
荣智健
2、初步发展
&甲战后(19世纪末)
&原因:
&典型代表:张謇
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
思:康梁维新思想、资级革命思想兴起
政:资级力量增强,推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进一步发展
&民国初年(一战期间)
&原因
辛亥革命的推动
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日本货都被烧了、被抵制了,那我们用什么呢?
当然用国产货了!
20世纪初中国商店贴出的标语
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火柴大王”刘鸿生
3、进一步发展
&民国初年(一战期间)
&原因
辛亥革命的推动
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萎缩
&&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
思: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政:资级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工人阶级力量增强
&典型表现:
实业团体//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4、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
&原因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欲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机,与解除全国民众之痛苦,须有一个运动。。。其名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切实着眼于建设国民经济,视此为唯一中心。”
“政府定有确乎不拔得决心。。。使整个国家和全体民众,能尽早解除经济的痛苦,得到一条生路。”
4、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
&原因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935年币制改革
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
有利经济复苏
抵制日本经济侵略
4、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
&原因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935年币制改革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原因
战争
日本侵华
日军占据东北兵工厂
9月19日,日军占据“东三省官银号”(中央银行)的大金库。门前有日军站岗,门上贴着“日本军占领,犯者死无赦”字样。
日军放火焚烧中国招商局
日本从沦陷区掠夺大量物资
占全国民族工业工厂总数50%以上的上海,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被摧毁的工厂约2000余家,损失价值在8亿元以上……
“据近年调查研究的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财产损失600余亿美元(按1937年美元计算),战争消耗4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至于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中国工业化迟滞所产生的损失更是数额巨大。
4、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
&原因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935年币制改革
反帝爱国运动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原因
战争
日本侵华——民族工业内迁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匆忙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并在1938年1月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规定新的工业基地以川、滇黜、湘西为主,并划定下列地区为内迁工厂复工生产和工业开发的新区域:(一)以湖南沅陵、辰谿为中心的电力、兵工、电器、水泥、纺织等为主的工业区。(二)以湖南衡阳为中心的轻工业小区。(三)以四川酉阳龙潭镇为中心的汽车修配、炼油为主的工业小区。(四)以四川万县、长寿、涪陵为中心的水电、榨油工业区。(五)以四川沱江及泯江流域即泸县、内江、五通桥、自流井地区为中心的化学工业区。(六)以云南昆明为中心的机械、电器、冶炼工业区。(七)以广西桂林、柳州及全县为中心的电力、纺织及机械工业区。(八)以四川重庆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
沿海沿江地区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到1940年夏天基本结束。在昆明已建立起11家机器工厂,6家冶炼厂,7家电器厂,25家日用化工厂,18家纺织厂;桂林有17家机器工厂,4家冶炼厂,8家电器厂,8家日用化工厂,23家纺织厂;川东有8家机器工厂,20家冶炼厂,4家日用化工厂,4家纺织厂;贵阳有6家机器工厂,7家冶炼厂,7家日用化工厂,1家纺织厂。此外,其他地区的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使西南民族地区产业资本渐趋普及,不断增加。到1942年,西南几省已有3188家工厂,2.9亿元(战前币值)资本,1944年再增至4665家工厂,4.55亿元资本,分别是1937年的19.6倍和30余倍。
抗战时内迁重庆的南京金陵兵工厂
内迁到重庆的工厂正在加紧军用物资的生产
抗战拉开了昆明工业化序幕
(2012海南卷)16.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金融资本的发展
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2浙江卷)18.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4、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
&原因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935年币制改革
反帝爱国运动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原因
战争
抗战胜利后,美国在华经济势力强大
日本侵华——民族工业内迁
内战
支持抗战
促进西南、西北工业的发展
改变近代工业布局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字
4、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
&原因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935年币制改革
反帝爱国运动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原因
战争
抗战胜利后,美国在华经济势力强大
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日本侵华——民族工业内迁
内战
支持抗战
促进西南、西北工业的发展
改变近代工业布局
蒋介石
宋子文
陈果夫
陈立夫
孔祥熙
四大家族
孔祥熙
陈立夫、陈果夫
启迪有方
蒋氏家族—最会争权、专政、护权、传权的政教家族;
宋氏家族—最会钱权结合、横跨政经界的显赫家族;
孔氏家族—最会玩钱、最会抓钱、最奢侈的豪门家族;
陈氏家族—最会玩人、最会拉帮结党的衰败家族。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4、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
&原因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935年币制改革
反帝爱国运动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原因
战争
抗战胜利后,美国在华经济势力强大
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败
日本侵华——民族工业内迁
内战
支持抗战
促进西南、西北工业的发展
改变近代工业布局
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37
=
1938
=
1939
=
1943
=
1945
=
1948
=
大米0.000 000 001 85两
人们不得不携带大捆大捆的钱前往抢购日用品……
1948年,上海的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20%—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青岛1000余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世纪末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初(1912-1919)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国民政府后期
—— 产生
—— 初步发展
—— 进一步发展
—— 短暂发展
—— 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发展——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俱用华人”,但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二 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说明了什么?
* 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
* 一位英国人曾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同治以后)卡若比……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物零星,任意扣罚。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征榷考》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有何发现?
近代民族工业的行业分布、区域分布
有何发现?。。。
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诞生于半殖半封,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缓慢,工业体系不健全
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发展较快
外国资本占优势;
自然经济占主体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四、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四、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1、特点:具有斗争性和妥协性
2、在斗争中求发展
半殖半封社会性质决定
(2010浙江卷)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图12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9分)
(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