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赤壁杜牧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803—853),字牧之,唐朝京兆万年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少数贵族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死时51岁,著有《樊川集》。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他的诗歌清丽豪爽、含蓄韵致。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 磨洗 认前朝。折断的戟销蚀拿起磨光洗净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点评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
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
,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
“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诗作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
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
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
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
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
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
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
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
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
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
壁兴感之由议论感慨怀
古
伤
今课文译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沙中尚未销蚀,自己把它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的遗物。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台名,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课文译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由此想到,如果当年不给周郎方便,那么铜雀台里浓艳的春色就会把二乔锁在其中了。分析: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诗的开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赏析: 此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这是首咏史诗。杜牧的这首咏史诗紧扣历史事件的特点,将对历史的兴衰、成败得失的评价寓于丰富的想像之中,设想奇特,手法新奇,令人读来回味无穷。赏析: 诗篇开头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写实。作者从一段沉埋沙中数百年、尚未销蚀的断戟说起,自己磨洗之后辨认出它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作者把这小小的物(戟)、地(赤壁)与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从“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作中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因而下面怀古幽情水到渠成。这两句是兴感之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说明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但作者没有从正面议论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落笔,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当时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便利,那么东吴不一定能取得战役的胜利;说不定连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也成了曹操的俘虏呢!“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形象、具体、生动,“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这句作者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形象的典型意义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作者见解独特,耐人寻味。“二乔”一语常见于与三国有关的咏史怀古作品中,借英雄美人抒写江山故国之思。变体用“小乔”。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也有虽用“二乔”典故,但别有所喻,与咏史怀古无关,如:
宋·姜夔《解连环》: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拔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
谢谢大家课件28张PPT。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作者简介课文中心写作背景阅读理解潼关介绍诗意散译作者简介诗文内容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复出治旱救灾,劳瘁而死。散曲集有《云庄休居小乐府》,多写寄情林泉之乐。间亦有关怀民瘼之作他为人刚强正直,仗义执言,同情劳苦人民,写了许多有现实意义的作品。隐居济南云庄 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写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在陕西任上,适逢陕西大旱,目睹人民苦难而写下的。作者从潼关地势的险要,联想到他所管理的地方,正是秦汉以来许多王朝统治的中心。尽管统治者兴废无常,但人民遭受的苦难始终未变。作者在这首小令里,借潼关形势的险要,抒发对历代兴衰的感叹,他深刻的指出,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替换,带给人民的都是苦难。解题
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是散曲中的小令。“中吕”是宫调名,“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这首《潼关怀古》写于前往陕西救灾的途中,表现了张养浩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潼关地处陕、晋、豫交界处,古时中原去西北和西南必经黄河和秦岭之间的黄土台塬,东汉时设潼关。
潼关南依泰岭,东南有禁谷之险,谷南有十二连城巩固秦岭诸谷;北临黄河,渭洛二川如屏障,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望无迹涯;中通一条狭隘的羊肠小道,往来仅能容一车一马,人行其间,仰视悬壁,俯察洪流,盘纡峻极,险扼天下。
潼关向有“三秦门户”之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重地。潼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载发生于潼关的战争达40余次,其中有名的大战十余次。
中吕 · 山坡羊 · 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意散译 大大小小的山峰,重重叠叠地密聚;黄河波涛汹涌好像发怒一样,潼关一代外临黄河,内依高山,地势险要。眺望长安,心中犹豫不定。行经秦汉古都,见历史遗迹,备觉伤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灰土。封建王朝兴盛,给百姓带来苦难;封建王朝灭亡,给百姓同样带来苦难。阅读理解 第一层(前三局),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道破封建王朝兴亡的本质,深化了主旨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不仅形象有力地表现出雄踞山河的潼关的险要雄壮,同时又使人有一种紧迫的感觉,具有强烈的气势,充分地表露了作者震荡胸臆的感情。
写景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一个“聚”字形容群峰攒立 ,描绘了群峰似乎有意识地聚拢在一起将潼关团团包围起来。
一个“怒”字形容波涛汹涌 , 描绘出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赋予山河以人的 动态和感情,形象鲜明突出。
“望西都,意踟蹰”。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又如何理解? 远望古都,诱发怀古情思,心内百感交集。“意踟蹰”三字,写出作者心头忧郁的情感无以言表的状态。他望着这个曾经扮演过秦汉等朝无数历史故事的地方,无数兴亡的业绩都已经过去了,那代表着盛世的宫阙都已化为尘土。宫阙的存废又代表了时代的变异。面对如今的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本文的主旨从哪一句体现出来,有什么好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4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因为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文中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作者认识到无论是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黎民百姓的遭遇都是无边的苦难。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对人民的同情是与他所推崇的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这也与作者直接深入灾区,体察到人民的苦难生活,直接受到人民思想的启迪有关。 进步意义是什么?元代散曲咏史怀古的作品,虽然有些是借历史事件渲染自己心中的不平,但多数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现消极颓废的思想和滑稽放诞的作风。张养浩的散曲也充满了“隐居乐道”的消极思想。
但在《潼关怀古》里所表现的深挚强烈的感情和进步的历史观,在元散曲中是十分突出的。 总结课文中心作者通过站在潼关抚今追昔,反思历史,控诉了当时社会黑暗,百姓灾难深重的现实。揭示了百姓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无论兴衰都处于农牧压迫受奴役地位的历史规律,寄寓了对人民深厚的情义。 你了解的借古讽今的诗还有哪些,请说出来。 中吕唱调:高下闪赚。
自由朗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中吕] 山坡羊 潼关怀古潼关怀古
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 “一
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
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 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 “鳌山”,张养浩以为
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
直言敢谏。这让张养浩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辞官退
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
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
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
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阅读材料,说说统治者和张养浩对待百姓的态度。潼关怀古
创译:(1)顺序不限,内容不限
(2)诗意再现,自己观点潼关怀古
古诗创译 潼关怀古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yì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潼关怀古
潼关怀古
风霜高洁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合叙潼关怀古
潼关战场
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
东魏乘关中大荒,发兵10余万 ,准备击灭西魏,后败。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10多万,两次攻打屯兵潼关的马超。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潼关怀古
望西都,意踌躇。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李白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 王粲潼关怀古
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 ,百姓福;亡,百姓苦。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潼关怀古
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余秋雨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钱财;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他用悲天悯人的心关注着百姓的苦
百姓用朴实的心记住了他的名
他活着时,满城都道好官人
病死后 ,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生,人赞美,亡,人赞美,
他用生命的行动为自己的诗歌作上一个
最完美的注解怀古伤今
潼关怀古
五噫歌
陟彼北邙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课件21张PPT。己亥杂诗龚自珍 龚自珍纪念馆北 京浙 江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社 会 时 代 背 景中国社会到了晚清,逐渐显露出许多难以根治的沉疴固疾,内忧外患的隐机待发且不说,就是平常的社会风气、人格精神,也都染上了一种病态,社会整个地显得没有生气。社会中的人,尤其是那一班士人,大都闭目塞听,甘为书蠹,从社会情态 到生活趣味都表现出一种扭曲和变异,所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不光描画出当日世情,而且提示出了它的根源。自 读 导 言本文写于1839年。写的是梅的病残,感慨的是封建专制的戕残人性,作者以梅喻人,托梅政,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龚自珍痛惜的不是具体的梅,而是天性的残损,生气的遏抑,他的发愿疗梅正是要改变封建专制千万的人格畸变,这是一件任重 道远的事。他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整个中国近代史也远未完成,(鲁迅的批判国民性,其目的不也是在就在“揭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希望”吗?)就是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不能说已得到完全彻底的解决。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重点句赏析对国家民族的那
份执著的忠忱。不甘于沉沦,为国
家民族贡献力量。主题意义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落红”的形象,就成了
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迁移拓展树立正确人生观思考以下问题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小结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比较阅读:
郑板桥在给他堂弟的家书中谈及他“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信后又附一纸专言此事:“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只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洗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羽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二 文 比 较虽然郑板桥谈的是养鸟,但与龚自珍的疗梅,核心意趣如出一辙。只是郑文直书胸臆 ,就事论事,温厚本色;而龚文则意在言外,别有所指,孤愤激切。两文的社会影响自有高下之别,但却共同寓意地触及了一个时代的新颖主题——对禁锢人性的专制重压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人格自由的渴望,在郑板桥这只是无意识的流露,在龚自珍却是相当充分的自觉。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完成导 引丛书
2、改写诗歌
3、收集整理相关忧国忧 民的诗篇
下课了,
再见~~课件29张PPT。割 麦 图观刈麦白居易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A、作者简介B、写作背景 C、诵读欣赏
D、整体感知学 习 导 航F、探究赏析
E、精读课文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观刈麦》作者看到了哪几个画面,每个画面里有哪些人物,他(她)们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作者对此有怎样的情感?提示: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朗读整体感知
(用原文回答)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哪一个场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精读课文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精读课文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精读课文结构全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描写悲惨场景议论交代时间地点全家出动忙碌艰辛农人心理活动贫妇抱子拾麦穗赋税沉重不劳而获
(触景生情
全诗精华)割麦者 农民的 艰辛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官员生活舒适鲜
明
对
比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的情感是什么?(原文一个字概括)愧拾 麦 图对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孔子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问题探究:贫妇为何要拾麦?品读诗歌,赏析诗句示例: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却宁愿天再长一些,自己再累一些,只要能多割一点麦子。作者用农民这种矛盾的违背常情的行为体现出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难。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梅尧臣《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
诗中的劳动人民课外延伸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本课板书。2、拓展阅读《卖炭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哪两个字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_______这一句从_____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_______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B蒸、灼正面侧面当堂达标3“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 。
, 。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7.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苦的句子是:
, 。
8.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