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6 11:17:22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4课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七下第三单元
明朝的统治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朱元璋的
逆袭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末腐败的统治及农民起义
元末,吏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逐步强大,先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1368年建立明朝,同年灭元。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元末《醉太平小令》
Q1:阅读材料,说说元末出现了什么景象?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一、明朝的建立
2.建立:明朝概况
时间
1368年明军攻占元朝都城大都,结束元朝的统治,实现统一。
明北上灭元图
1368年
开国君主
朱元璋,为明太祖
定都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完成统一
库页岛
外兴安岭
葱岭
南海
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1千万平方公里
材料三: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奇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材料一: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 “(长官)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材料二: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地方分权大
朝臣专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与措施
Q2:据材料一、二,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Q3:结合课文P67-68和三则材料,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哪些措施?
1.经济措施:积极恢复发展经济。
2.政治措施:全面改革官制。
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
3.思想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4.军事措施:设立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掌军权
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地方措施:废行省,设“三司”; 分封诸王,驻守各地。
一家独大
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出机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中央分权于地方。
权力一分为三,
互不统属
权力分散,互相牵制,三使司直接由朝廷指挥
民政
财政
司法
军务
明太祖分封诸王略图
Q4:结合上面材料,归纳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作用。
作用: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根据课文及下面材料,归纳朱元璋在中央采取的措施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胡惟庸案
秦汉 独相
唐宋 群相
明清 废相
Q5: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措施: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后)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材料:洪武十七年九月,给事中张文辅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
录》卷二十五
Q6:从材料看,朱元璋遇到了什么难题?他是如何解决的?
奏章很多,难以及时批阅
1382年,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增设“东厂”,合称“厂卫”)
(1)目的:
(3)特点:
(2)职能: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评价:厂卫制度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体现,导致社会氛围专制、紧张、压抑。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备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明代起初为大都督府,至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自此之后成为定制直到明亡。
——《明代官制》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军事措施
明朝科举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二.考试内容
1.考试要求
2.考试范围
三.命题指导思想(目的)
四.答卷形式
选拔官员的考试
尊孔崇儒,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否则,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可能录取。
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易经》《尚书》
《诗经》《礼记》
《春秋》
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于皇帝的人
八股文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思想措施:实行八股取士
Q7:阅读教材P68,结合上面的相关提示,说说明朝的科举考试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禁锢思想,扼杀人才
阻碍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金诤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科举考试不许阐述个人见解,成为加强皇权,钳制思想的有力武器;
所选官员缺乏实际学问,大多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Q8:根据材料,说说你对明朝“八股取士”的看法
“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万新
使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发展
确立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正式确立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雏形
隋文帝开始
采用分科考试
完善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完善科举制
僵化
明朝实行
八股取士
拓展提升: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朝
宋朝
明清
隋朝
Q9: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相关措施,其突出特点是?影响
具体措施 影响
全面改革官制 在地方
在中央
特务机构
思想措施
①废行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锦衣卫(明太祖)
东 厂(明成祖)
八股取士
分散行省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军政大权悉归皇帝,加强专制皇权
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从思想文化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皇权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强化皇权
Q10:根据材料说说朱元璋强化皇权有何影响?
材料一:明朝统治者……使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超过了前代。这有积极意义,即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主要的是,反映出走向衰落的深化,它使新事物、新思想难以生长、发展,封建制的躯壳难以突破。
——臧嵘、张显传《中国古代史问答一百题》
材料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全面改革前朝的制度,使得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明朝初年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还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这使得朱元璋的历史地位能够与汉武帝、唐太宗并列,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中国史》
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农业:引进了美洲多个新品种,有甘薯、玉米、马铃薯......
甘薯(番薯、地瓜、甜薯)
玉米(苞谷、番麦)
马铃薯(洋芋、土豆)
向日葵(西番菊)
辣椒(番椒)
花生(番豆)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
2.手工业: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比屋皆工织作”
3.商业:
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商帮: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晋商会馆遗址
3.商业:
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大的商业城市出现
南都繁会图卷
皇都积胜图
明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
本课小结
强化皇权:
1368年 朱元璋 应天府(南京)
中央:
地方:
苏州丝织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
引进美洲新物种
锦衣卫、东厂
商贸城市(北京、南京);商帮(晋商、徽商)
经济发展:
①废行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特务机构:
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
农业:
手工业:
商业: